中國有四大高原,集中分布在地勢第壹、第二階梯上。青藏高原地勢高,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多雪山冰川。內蒙古高原是蒙古高原的壹部分,海拔1000米~1400米。黃土高原是世界著名的大面積黃土覆蓋的高原,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800米~2500米,溝壑縱橫,植被少,水土流失嚴重均為世界所罕見。雲貴高原地形崎嶇不平,海拔1000米~2000米,多峽谷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按高原面的形態可將高原分幾種類型:壹種是頂面較平坦的高原,如中國的內蒙古高原;壹種是地面
起伏較大,頂面仍相當寬廣的高原,如中國青藏高原;壹種是分割高原,如中國的雲貴高原,流水切割較深,起伏大,頂面仍較寬廣。黃土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之壹,高原大部分為厚層黃土覆蓋。陜西黃土高原地層出露完整,地貌形態多樣,是中國黃土自然地理最典型地區。
內蒙古高原
不同高原的類型反映高原的起源及其隨後受侵蝕的歷史。最常見的是構造高原,非洲大部分為這樣壹種隆起的大陸塊,阿拉伯半島和印度次大陸的德幹高原也是同樣的地形。規模小得多的高原有斷層塊和地壘,它們是沿邊緣斷層系統隆起的高原,或是相鄰斷塊沈降時仍居高處的部分。地壘通常比較大的斷層塊更易分辨。翹起斷塊是個變異,這樣的高原具有壹個比較陡的邊和壹個徐緩傾斜的地面。
包圍在山系以內的高原稱為山間高原。在美國,這種類型的景觀分布於內華達山脈和落磯山脈之間,常用盆地和山脈(basin and range)這個術語來表示。然而,盆地和山脈地形的分布是世界性的。它包括中亞細亞的大部分、西藏、四川的壹部分和蒙古。安納托利亞、亞美尼亞和伊朗都由山間高原構成,有些作者甚至擴大到把地中海、愛琴海和黑海都歸入山間盆地壹類裏。山間高原在安地斯山系內也很常見;世界上可通航的最高水體的的喀喀湖,拔海3,810公尺(12,500呎),就位於這樣壹個高原上。山間高原、地壘和斷層塊通常與年輕的褶皺山脈有關。
其他類型高原由堅固的巖石構成。噴出大面積玄武巖熔巖流的火山造成了許多高原。如︰愛爾蘭北部的安特裏姆(Antrim)玄武巖高原、美國西北部的哥倫比亞-蛇河流域、衣索比亞以及印度德幹高原的西北部。
高原的特點 高原海拔高,氣壓低,氧氣含量少,利用這壹低壓缺氧環境,可提高人體的體力耐力素質,故其成為體育界耐力訓練的“寶地”。1968年第1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高原城市墨西哥城舉行,來自非洲高原的運動員,囊括了中長跑和馬拉松的5項冠軍及5項亞軍、2項第三名的好成績。此後,高原成了世界各國體育界中長跑、馬拉松、競走等耐力
川藏高原
項目的訓練“寶地”。
另外高原地區接受太陽輻射多,日照時間長,太陽能資源非常豐富。高原區水的沸點低於100℃,如用普通飯鍋煮飯,則會夾生。
高差小是高原與山脈的不同之處,盡管其產生方式可以相同。不過,高原地區易受河流和冰川的侵蝕
蘇格蘭高地
和切割。古老的褶皺山系受到侵蝕之後,隆起成為高原,於是開始再壹次經受侵蝕作用。例如︰比利時的亞耳丁、斯堪的那維亞的菲耶爾德(Fjeld)高原以及阿帕拉契山系內的阿利根尼-坎伯蘭高原。在其他地方,切割作用更加徹底,所以原始的高原表面幾乎沒有什麽殘餘。這種原始表面是從壹致的峰高推斷出來的,所以,對於是否有這樣的侵蝕面存在,已經在地貌學者當中引起了爭論。蘇格蘭高地就是這樣壹個地區,那裏已假定有原始侵蝕面,但個別幾個平面是否存在常有爭論。除了對選定侵蝕面提出問題以外,隆起的地區還可能經歷過嚴重的翹曲作用,因而我們無法肯定是先前的壹個海拔低的平原隆起的結果。[1]
在幹旱和幹旱地區,切割作用常導至形成平板狀地體,尤其是如有堅固的蓋頂巖石存在的話。這就是美國西南部典型的邊疆景色,那裏的原始地面已被侵蝕成為臺地和地垛(較小的平頂山)。由於地勢高,高原常造成其獨有的局部氣候。在盆地和山脈地形中,高度連同周圍大山造成的遮雨效應壹起發生作用,產生出乾旱和半乾旱環境。
高原的形成 形成年代較短的高原壹般比較平坦,而年代較長的則因長期受風化侵蝕,比較低矮,而看起來和山地壹樣。美國東部的阿巴拉契亞山脈的西端實際就是這種像山的高原,或稱臺地。
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有確切證據的地質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億年前的奧陶紀,其後青藏地區各部分曾有過不同資料的地殼升降,或為海水淹沒,或為陸地。到2.8億年前(地質年代的早二疊世),現在的青藏高原是波濤洶湧的遼闊海洋。這片海域橫貫現在歐亞大陸的南部地區,與北非、南歐、西亞和東南亞的海域溝通,稱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當時特提斯海地區的氣候溫暖,成為海洋動、植物發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兩側是已被分裂開的原始古陸(也稱泛大陸),南邊稱岡瓦納大陸,包括現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南次亞大陸;北邊的大陸稱為歐亞大陸,也稱勞亞大陸,包括現在的歐洲、亞洲和北美洲。
2.4億年前,由於板塊運動,分離出來的印度板塊以較快的速度向北移動、擠壓,其北部發生了強烈的褶皺斷裂和擡升,促使昆侖山和可可西裏地區隆生為陸地,隨著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插入古洋殼下,並推動著洋殼不斷發生斷裂,約在2.1億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進入構造活躍期,北羌塘地區、喀喇昆侖山、唐古拉山、橫斷山脈脫離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萬前,印度板塊繼續向北漂移,又壹次引起了強烈的構造運動。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區急劇上升,藏北地區和部分藏南地區也脫離海洋成為陸地。整個地勢寬展舒緩,河流縱橫,湖泊密布,其間有廣闊的平原,氣候濕潤,叢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質學上把這段高原崛起的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青藏高原的擡升過程不是勻速的運動,不是壹次性的猛增,而是經歷了幾個不同的上升階段。每次擡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進。距今壹萬年前,高原擡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為當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的形成歷史大致可以劃分為9個發展階段
(1)震旦紀時期:青藏高原分為古岡瓦納大陸與祁連海兩個主體,古岡瓦納大陸處於西邊,即現在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和唐古拉山脈壹帶,祁連海位處青藏高原東部,即現在的昆侖山脈與祁連山山脈壹帶;
(2)寒武紀到奧陶紀時期:古岡瓦納大陸下沈,祁連海向其擴展,原特提斯洋範圍大大收縮;
(3)奧陶紀到誌留紀時期:古岡瓦納大陸進壹步下沈,祁連海逐漸消失,原祁連海位置擡升;
(4)泥盆紀到二疊紀:出現岡瓦納古陸和中特提斯海洋及歐亞大陸,青藏高原中部再次下沈為海洋;
(5)二疊紀到三疊紀:原祁連海中部和東部壹帶再次上升為大陸,西部則下沈為深海,岡瓦納古陸的淺海與其相連;
(6)侏羅紀:中特提斯海已擡升為陸地,海洋向西部和北部擴張,形成新特提斯;
(7)侏羅紀到白堊紀:新特提斯收縮,拉軌崗日首先隆起,南面形成小面積的海域;
(8)白堊紀到早第三紀:新特提斯全部閉合,歐亞大陸基本成型;
(9)第三紀:由於歐亞板塊激烈碰撞,促使大規模的火山和地震的活動,使青藏高原的擡升急劇加劇。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其邊緣的喜馬拉雅山8848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脈。但是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並不是壹開始就這麽高大的,據地質學家考證,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壹帶原來是壹片大海,後來大陸板塊碰撞擡升才變成了今天的樣子,並且這最高的高原和山脈在地質歷史時代還處在嬰兒期,還會繼續增高。
編輯本段黃土高原黃土高原的形成 印度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之後,印度大陸的地殼插入亞洲大陸的地殼之下,並把後者頂托起來。從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淺海消失了,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塊的擠壓作用隆升起來。這個過程持續6000多萬年以後,到了距今大約240萬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態的巨大變化直接改變了大氣環流的格局。在此之前,中國大陸的東邊是太平洋,北邊的西伯利亞地區和南邊喜馬拉雅地區分別被淺海占據著,西邊的地中海在當時也遠遠伸入亞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國大陸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濕氣流的滋潤,氣候溫暖而潮濕。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內陸大部分為亞熱帶地區,並沒有出現大範圍的沙漠和戈壁。
黃土高原
然而東西走向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印度洋暖濕氣團的向北移動,久而久之,中國的西北部地區越來越幹旱,漸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這裏就是堆積起了黃土高原[2]的那些沙塵的發源地。體積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聳立在北半球的西風帶中,240萬年以來,它的高度不斷增長著。青藏高原的寬度約占西風帶的三分之壹,把西風帶的近地面層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沿喜馬拉雅山南側向東流動,北支從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開始向東流動,這支高空氣流常年存在於3500—7000米的高空,成為搬運沙塵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由於青藏高原隆起,東亞季風也被加強了,從西北吹向東南的冬季風與西風急流壹起,在中國北方制造了壹個黃土高原。
在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內陸的沙漠和戈壁上,由於氣溫的冷熱劇變,這裏的巖石比別處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為碎屑,地質學家按直徑大小依次把它們分成:礫(大於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於0.005毫米)。黏土和粉沙顆粒,能被帶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進入西風帶,被西風急流向東南方向搬運,直至黃河中下遊壹帶才逐漸飄落下來。
二三百萬年以來,亞洲的這片地區從西北向東南搬運沙土的過程從來沒有停止過,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區正好是黃土高原所在的地區,連五臺山、太行山等華北許多山的頂上都有黃土堆積。當然,中國北部包括黃河在內的幾條大河以及數不清的溝谷對地表的沖刷作用與黃土的堆積作用正好相反,否則的話,黃土高原壹定不會是現在這樣,厚度不超過409.93米。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沈降區,但是這裏是壹個不斷下沈的區域,同時又發育了眾多河流,所以落下來的沙子要麽被河流沖走,要麽就被河流所帶來的泥沙埋葬了。
中國古籍裏有上百處關於“雨土”、“雨黃土”、“雨黃沙”、“雨霾”的記錄,最早的“雨土”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黃霧四塞,沙土從天而降如雨。這裏記錄的其實就是沙塵暴。
雨土的地點主要在黃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這類事情看成是奇異的災變現象,相信這是“天人感應”的壹種征兆。晉代張華編的博物誌中就記有:“夏桀之時,為長夜宮於深谷之中,男女雜處,十旬不出聽政,天乃大風揚沙,壹夕填此空谷。”
1966—1999年間,發生在中國的持續兩天以上的沙塵暴竟達60次。中科院劉東生院士認為,黃土高原應該說是沙塵暴的壹個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積累了過去幾百萬年以來沙塵暴的記錄。中國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風沙漫天漫地灑過來,每年都要在黃土高原上留下壹層薄薄的黃土。
黃土高原的開發 黃土高原和黃河流域壹帶曾是中華民族祖先的主要活動場所,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祥地,曾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古代夏、周、秦朝的文化都是在這裏孕育成長的。
今天的黃土高原包括陜、甘、寧、晉、豫、青和內蒙古7個省、自治區的大部分或壹部分,***有200多個縣,總面積約59.9萬平方公裏,耕地面積1.8億畝,人口近7000萬。在這個廣大地區內,約有43萬平方公裏的地方水土流失嚴
重,每年每平方公裏的水土沖刷量,由幾千噸到1萬噸。據調查估計,每年要從地面沖蝕掉0.5厘米的肥沃土壤。這個地區的耕地約2億畝,由於長期水土流失的結果,使自然環境、生產條件遭到嚴重破壞,農業生產落後,部分地區畝產糧食只有30~50斤。1977年7月,壹場150多毫米的暴雨釀成的洪水從附近高地毫無阻攔地直泄而下,曾經淹沒了大半個延安城。有人估計,黃土高原年平均侵蝕模數(每年在單位面積內流失的泥沙量)壹般為每平方公裏5000~15000噸,陜西北部和山西北部的壹些地方甚至高達每平方公裏15000~30000噸。每年流入黃河的泥沙達16億噸以上。由於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不僅嚴重危害西北地區的農業生產,而且還嚴重地威脅著黃河的安全,使黃河下遊的河床不斷淤高,成為世界上少有的“懸河”目前黃河下遊河床已高出地面3~8米,有的地方高達12米,早已高過開封城墻,嚴重威脅著下遊地區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黃土高原的地形 黃土高原在地形上,主要可以分為3個部分。
(1)六盤山以西甘肅中部的高原,海拔約2000米左右。高原中有若幹狹窄的河谷平原,如蘭州附近的黃河谷地,臨洮附近的洮河谷地等,都是高原中最富庶的地方。當我們漫步於黃土高原時,妳還會看到在那麥黍油油的農田下方,有著壹排排整齊的窯洞,那就是黃土高原上壹部分農民的居所。
(2)陜西北部的高原,海拔約800~1000米,地勢較低,四周有更高的山嶺環繞著,在構造上成為盆地,所以許多地理、地質學家又把它稱為陜北盆地。陜北高原的東面隔著黃河有山西的呂梁山;西面是甘肅的六盤山,高度都超過2000米以上;南面銅川和宜君間的山地海拔僅1200~1500米;北面與毛烏素沙漠相通,沒有顯著的界線,但靖邊以北的白於山海拔達2000米,可以看作高原的北界。陜北高原的平緩地面上間或有較高的石山兀立,海拔約1100~1400米。陜北高原的地層大部分是水平的,河流的侵蝕作用表現得特別強烈。
(3)在太行山與呂梁山之間為山西高原。山西高原因有許多斷層和局部盆地,地形比陜北和甘肅高原更為復雜。太行山東坡陡峭,向西平緩傾斜,實際上構成了山西高原的壹部分。山西高原的東部邊緣海拔2000米以上,向西漸漸降低,所以高原地面海拔多在1500~2000米之間。這個高原上有許多海拔1000米左右的局部盆地,如平定、沁縣、長治等盆地。呂梁山的形狀與太行山相似,最高山峰海拔在2500米以上,整個山嶺也是東坡峻巍,西坡緩斜,漸與陜北高原相連接。介於呂梁山與太行山之間的山西中部有壹條狹長的低地,海拔400~800米,從太原壹直伸展到晉西南黃河河岸。其中太原附近的平地範圍最廣,長約150公裏,寬約50公裏,構成山西高原中最大的局部盆地。低地大致與太行山和呂梁山的走向平行,而汾河循著這個低地流入黃河,因此把這個低地稱為汾河低地。因低地兩側常有顯著的斷層,所以從地質構造上看,汾河低地實在是壹個典型的地塹。
黃土高原的區域分類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對於黃土高原的治理和開發雖然做了不少工作,但由於生產方針和治理措施等方面存在壹些問題,使黃土高原面貌的改變較慢。國家有關部門在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已初步提出了今後在西北黃土高原建設上所要采取的方針。對於占黃土高原相當大的面積、水土流失又最嚴重的丘陵溝壑地區,應以林牧為主,農林牧全面發展,因地制宜,綜合治理;並按照不同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狀況,把黃土高原劃分為4個不同類型的區域:
(1)農業區,包括渭北、隴東、晉中、延安市以南等壹些地方。這裏屬於半濕潤溫和與寒溫氣候,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年平均氣溫10℃以上,塬面較多,生產潛力較大。這些地區應主要發展農業,做到糧食自給有余,部分縣應建成商品糧、棉、油基地。要積極營造護田林、護坡林,在源面和丘陵緩坡地區適當種植牧草,發展養畜業。
(2)林牧區,包括隴南、寧南、晉西北、延安市以北等地區的丘陵溝壑地帶。這裏屬於森林草原及其向草原過渡的地帶,半幹燥寒溫氣候,年降水量400~500毫米,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東部與風沙區臨界,已受到風蝕威脅;開墾的面積很大,植被遭受嚴重破壞;農業受地形和氣候影響,產量低而不穩。這個地區應以植樹種草,發展林牧業為主,在“川”臺地及緩坡上適當修建基本農田,爭取在常年情況下糧食自給。
(3)牧區,包括隴中、寧南、晉西北、榆林北部、內蒙古北部的壹些地方。這裏屬於草原帶和荒漠草原帶,半幹燥寒冷氣候,年降水量多數在400毫米以下,冬季長而寒冷,春夏多旱多風,土質沙性大,風蝕和水蝕都很嚴重,作物生長期短,發展農業的不利條件較多。這個地區應主要發展畜牧業,大力營造防風林、放牧林,適當發展農業,糧食爭取基本自給。
(4)林區,包括子午嶺、黃龍山、嶗山、喬山、六盤山、隴山附近各縣的部分地區和呂梁山區的壹部分地方。這裏降水量較多,地勢較高,多數為土石山地,土層較薄,現在還殘存壹些次生林。這個地區應以林為主,嚴格保護現有林區,積極發展水源林以保障這個地區農牧業的發展。
總之,高原的主要農作物是青稞,它是大麥的壹種;特有的牲畜是牦牛,連同藏山羊、藏綿羊是青藏高寒牧區的三大主要牲畜。黃土高原應當根據不同類型地區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情況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需要,分別制定農林牧生產的發展區劃和實施規劃,要以水土保持為中心,改土與治水結合,治坡與治溝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結合,積極建設基本農田,大力造林種草,以中小流域為單位,集中治理和連續治理,這樣就壹定能夠加速對黃土高原地區的綜合治理和合理開發。與高嵩合著《巖畫中的文字和文字中的歷史》壹書 高原,大學本科畢業,曾陸續發表詩和散文。2003年,隨父親高嵩教授改學音韻學、文字學和巖畫文字解讀,同時參與《巖畫中的文字和文字中的歷史》撰著。寧夏學者高嵩與其女兒高原經過四年鉆研,得出結論:賀蘭山就是遠古的不周山,即遠古華族祭祀的聖山。
編輯本段中國與世界的主要高原 中國的主要高原有: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雲貴高原等。
世界主要高原有:南極高原、巴西高原、伊朗高原、青藏高原、南非高原、拉布拉多高原、東非高原、埃塞俄比亞高原、蒙古高原、阿拉伯高原、德幹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圭亞那高原、巴塔哥尼亞高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