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龍紋,來自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中的茶海遺址(興隆窪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發掘而得名,與遼寧省相鄰,茶海遺址在遼寧省阜新縣)。發現壹條長約19.7米的龍,堆置紅褐色石塊。興隆窪文化中這種龍的發現,把中國的龍崇拜歷史推到了8000年前。在早期,古人無法對大多數自然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所以他們希望自己的民族圖騰擁有風、雨、電的力量,山的雄姿,像魚壹樣在水中遊動,像鳥壹樣在空中飛翔。所以很多動物的特征都集中在龍身上,龍也逐漸變成了“九不像”(具有九種動物的特征)。這種復合結構意味著龍是所有動物的頭,是無所不能的神。
古書中有許多不同的龍的形象。其中壹個據說身材修長,有四只腳,虎頭蛇尾。說到穿鱗,頭上有須,五爪。《本草綱目》說“龍有九相似”,是壹種異質動物,兼有各種動物的長處。小的叫嬌,大的叫龍。傳說它能顯能隱,能詳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無所不能。
太上洞《神咒經》中有“龍王品”,按方位列出“五帝龍王”,按海洋列出“四海龍王”,按世間萬物列出54個龍王名,62個龍王名。唐玄宗時,設壇官祭祀龍王。
宋太祖沿襲了唐代的五龍祭祀制度。宋徽宗大關二年(1108),天下五龍皆加冕為王。封青龍神為任光王,紅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傅瑩王,白龍神為伊姬王,黑龍神為淩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運河龍神被封為“應分水龍王之神”,讓河長適時祭奠。《西遊記》中的龍王是東海的敖廣、南海的敖欽、西海的敖潤和北海的敖順,合稱四海龍王。
關於龍的起源,經過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達成了比較壹致的認識:龍是各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圖騰崇拜的象征。
龍的原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萌芽,是以夏族圖騰為主體的虛擬想象。古人對此有各種解釋。據說毒蛇沒有腳也能飛(見荀子《勸學篇》);有鱗者謂之龍,有角者謂之[丘囚],無角者謂之集集龍。(見洪布引用的《離騷》和《廣雅》。)長翅膀的叫(王註)。有人說龍像狗像牛,而倫亨說:“龍的形象是虎頭蛇尾。”也有人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駱駝的頭,兔子的眼睛,蛇的脖子,鸛的肚子,魚的鱗片,老虎的腳掌,鷹的爪子。有鱷魚,蜥蜴,馬等等。但普遍認為龍的基調是蛇。最早系統提出這壹觀點的是聞壹多的名著《伏羲考》。龍是大蛇,蛇是小龍。聞壹多be[lieves]認為,蛇氏族與其他氏族合並後,“吸收了其他許多圖騰氏族(氏族),蛇接受了獸的四足、馬的頭、臥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成為後來的龍。在聞壹多研究的基礎上,後人做了許多充實和補充。
考古發現
遼寧阜新茶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雕”,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了佐證。茶海遺址屬於“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雕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由大小相等的紅棕色石頭制成。這條龍有近20米長,兩米寬,第壹個嘴巴翹起,背部彎曲,尾巴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古老、最大的龍。(有文章說,山西省薊縣柿子灘的石崖上有壹幅萬年魚尾鹿龍巖畫,被認為是龍的最早原型。然後是內蒙古敖漢旗興隆谷出土的陶器龍紋,陜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窄頸彩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蚌殼塑龍紋,距今6400多年。
1970年代,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出土了“C”型玉龍。經過考古調查,確認玉龍屬於約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遺跡。
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45號墓發現壹只蚌形龍虎。考古和碳-14確定的墓葬年代約為6500年前。根據學者李學勤和石豐的研究,45號墓中發現的蚌形龍虎與中國傳統天文學中的四象關系密切。
遼寧阜新茶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紅褐色石頭“龍形雕塑”。該遺址屬於“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塑料雕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全長近20米,寬近2米。它揚起第壹張嘴,彎下背,尾巴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古老、最大的龍。
(有文章說,山西省薊縣柿子灘的石崖上有壹幅萬年魚尾鹿龍巖畫,被認為是龍的最早原型。這幅巖畫沒有發表過,它的面貌還不得而知。)
新起源理論
中國人對“大旱盼雲霓”有著深刻的理解,“久旱逢甘霖”被中國人列為四大喜事之壹。風雨來臨時,往往先用微弱的雷聲自傳。幾乎生活中的壹切都依賴於雨水。華夏先輩站在常年播種希望的農田裏,守著枯萎的幼苗,無能為力。當他們突然聽到北方天空傳來隆隆的雷聲,看到金色的蛇在厚厚的雲層中翩翩起舞時,他們知道雨要來了,他們壹定難以忘懷,對隆隆的聲音懷有無限的敬意。
毫無疑問,華夏先民會抽象出壹個有形(閃電)聲(隆隆)的概念,用擬聲詞命名為“龍”,希望年復壹年“龍”,期待“隆隆”之聲送雨。文字出現後,先民創造了壹個“龍”字來表達這個概念,讀作“龍”。
不僅僅是傳說。
龍的起源還有另壹種解釋。很多人認為龍的起源應該不僅僅是祖先發明的,還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是祖先對生活在地球上的壹些強大生物的綜合。有人認為十二生肖中的生物都是真實存在的,並非只有龍是虛構的。也許我們祖先記憶中的龍與我們傳統文化中的龍並不完全相同,但顯然兩者之間有壹定的傳承關系。小說《龍的奧秘》的作者堅持這壹觀點。
關於龍原型是什麽動物,壹直眾說紛紜。要解開這個謎,必須從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中追溯龍與揚子鱷的淵源關系。
當原始人類從采集野果和漁獵轉向以種植為生時,糧食成為主要食物,收獲的數量決定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尚在繈褓中、智慧尚未開發的古人,無法理解和控制自然界中頻繁發生的各種災難,不願受大自然的擺布,於是希望某些神靈能影響自然的力量來幫助抵禦災難,企圖通過祈禱和供奉這些神靈偶像來尋求保護。
在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黃河流域,受溫帶季風氣候影響,洪水對人們的威脅很大。所以,渴望有壹個能主宰雨水,保護好天氣,保證豐收的神,是古代先民最大的願望。生活在不同地區和環境的古代人類,受到周圍不同自然物的益害。因此,人們用不同的物體來代表自然物體的本質和氣場。生活在他們周圍的壹些動物是最常用的造神材料,所以我們的祖先創造了壹個象征性的主水神-龍的形象,這個形象是以中國特有的鱷魚科爬行動物揚子鱷為原型的。
揚子鱷這個曾經和恐龍壹起生活了壹億多年,仍然奇跡般地保持著原形的“活化石”是如何被塑造成成龍的?夏商以前,黃河流域的環境就像《水經註》中記載的“綠樹成蔭,雲被煙懸”。這裏曾經是壹個風景優美,植被豐富的地方。古氣象學表明氣候相當溫暖濕潤,所以有大量的揚子鱷生活。由於揚子鱷猙獰的外表,水陸兩棲生活的奇特習性,以及半潛中經常出現的隱秘行蹤,古人對它既有敬畏又有敬畏,於是揚子鱷這種在人們眼中威嚴而神秘的動物成為了主水神形象的必然選擇。
雖然龍的形象被古人以口傳的形式與其他動物融合在壹起,被人為扭曲,導致失去了原來的樣子,但它仍然具有揚子鱷所有的基本形態特征:1,渾身長滿鱗片;2.長長的下顎和頭頂上翹的鼻子;3.邊緣鋒利的圓錐形尖牙;4大而圓的凸出的眼睛;5粗長的尾巴;6.四肢強壯,五指利爪;7.腹部有橫條紋。
為了彌補揚子鱷禿尖的尾巴有損神靈形象的缺陷,古人發揮充分的想象力,給它加上角、須、尾鰭,並把背部縱向排列的突起角質刺改造成鋸齒狀背鰭,拉長身體以渲染氣勢,豐富裝飾效果,於是揚子鱷被塑造成傳說中的龍的形象,張牙舞爪,牙齒亂飛。雖然經過藝術誇張後,神話中的龍與真實的揚子鱷有很多不同之處,但相比之下,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揚子鱷的主要特征,如長顎、尖牙、鱗片和爪子。
後來由於人為破壞生態,刀耕火種,黃河流域亂砍濫伐,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氣候寒冷,導致適合溫暖濕潤環境的揚子鱷難以生存,逐漸消失(現僅存於我國安徽省南部)。因為揚子鱷在現實生活中已經不存在了,人們記憶中的印象也就淡去了,只剩下祖祖輩輩創造的龍的形象流傳下來。於是,龍和揚子鱷成了兩個不同的概念,龍的起源也變得撲朔迷離。
早期的龍沒有角。1987年,在河南濮陽出土的壹座距今6000年的古墓中,曾經發現過壹個放在蚌殼裏的揚子鱷(龍)圖。仰韶文化彩陶上描繪的龍也是頭大尾長的爬行動物。四川大足南山的雲龍石雕是壹個生動的無角無眉揚子鱷形象。角龍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和青銅器。山西出土的壹件龍紋青銅器有雙角,器身紋飾與鱷魚壹模壹樣。
漢字是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龍是張著大嘴,身體彎曲的動物形象。“龍”字的發音是鱷魚叫聲的模擬音,鱷魚的吼聲是低沈的“隆隆”聲。所以“龍”聲就成了古代對鱷魚的稱謂。今天,中國南方揚子鱷的俗稱仍然是“龍圖”和“豬婆龍”。
神的出現不是盲目的故意捏造,而是人類知識和經驗的真實記錄。古往今來,許多關於龍的記載、傳說和民俗都與揚子鱷的生活習性有關。
揚子鱷生活在河流和湖泊的沼澤中。《左傳》“深山大澤,生龍蛇。”意思是龍(揚子鱷)和蛇是兩種生活環境相似,習性相似的動物。
揚子鱷在水邊建了壹個迷宮般的地下洞穴。洞穴距離地面2-3米深,平時生活在水中。於是,人們想象出了“龍王住在水下龍宮”的神奇場景。但是,當我看到揚子鱷因為每次發洪水它的洞穴都被破壞而逃跑的時候,我以為是“龍王在興風作浪”。我不知道揚子鱷也是洪水的受害者。
揚子鱷以魚、青蛙、貽貝等為食。蚌殼裏有許多珍珠。鱷魚天性兇殘,餓久了會自相殘殺。有人看到揚子鱷爭蚌,嘴裏吐出珍珠,就有了“二龍戲珠”的說法。
揚子鱷在六月交配,七月產卵。雄性鱷魚通過吠叫尋找雌性鱷魚(鱷魚是唯壹會吠叫的爬行動物),每年6月是黃河流域多雨夏季的開始,所以人們把揚子鱷的大叫聲和風雨的來臨聯系在壹起。每當風雨將至就電閃雷鳴也啟發了古人,認為風雨雷電與龍關系密切,所以古人視龍為雷雨之神,還有《山海經》記載,認為“龍能發號施令”。
在《說文解字》中,描述了“龍...春分升天,秋分潛。”世界上只有兩種鱷魚,揚子鱷和密西西比鱷,生活在溫帶,需要冬眠。因為氣候的原因,它們每年初冬都會進入冬眠。春天(農歷二月)大地解凍,蟄伏了壹個冬天的它們開始外出活動。同時,當黃河流域開始下雨時,祖先們將它們聯系在壹起,於是就有了祭祀“二月二,龍擡頭”的習俗。
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就不壹壹列舉了。龍在十二生肖中與其他動物壹起出現是很自然的,因為在夏商以前,古人所指的龍是真正的揚子鱷,而鱷魚是世界各地人們密切關註和崇拜的動物之壹,埃及和希臘的十二生肖中都有鱷魚。
龍是祭祀文化的特定產物。古書上說:“水是龍。”可見,龍是作為主水神(傳說中的龍王)而被創造的,龍與古代氏族社會圖騰崇拜有關的說法並無充分依據。有文字記載以來,中華古代民族的所有氏族都以中國姓氏為標誌,沒有使用動物圖形作為符號的記載。古代人的抽象思維能力很低,不會邏輯思維。他們只能通過類比和再現來理解事物。古代祖先很難創造出壹個融合了各種動物特征的虛擬動物形象。人的想象力總會受到限制。再奇怪的神,也只能在真實性的背景上被創造出來,再離奇的神話,也最終能在現實中找到構成它們的原始材料。所以,龍不是虛擬動物。《爾雅義》中說龍有“九象”(角如鹿,頸如蛇,爪如鷹...),是指龍的局部形狀與某些動物相似,但並不特指龍是由九種動物的特征組合而成。甚至古代外國民族的崇拜符號也是真實動物(鷹、虎等)的形象。)或者人獸結合(斯芬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