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伯牙子期的故事

伯牙子期的故事

① 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

故事:

有壹年,俞伯牙奉晉君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壹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壹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誌地彈了起來。

他彈了壹曲又壹曲,正當他完全沈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壹個人在岸邊壹動不動地站著。俞伯牙吃了壹驚,手下用力,“啪”的壹聲,琴弦被撥斷了壹根。

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裏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裏聽了起來。”

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壹看,那個人身旁放著壹擔幹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壹個打柴的樵夫,怎麽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妳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妳說說看,我彈的是壹首什麽曲子?”

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壹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鐘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裏相會。

伯牙與子期約定,待周遊完畢要前往他家去拜訪他。 壹日,伯牙如約前來子期家拜訪他,但是子期已經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聞聽悲痛欲絕,奔到子期墓前為他彈奏了壹首充滿懷念和悲傷的曲子,然後站立起來,將自己珍貴的琴砸碎於子期的墓前。從此,伯牙與琴絕緣,再也沒有彈過琴。

(1)伯牙子期的故事擴展閱讀:

伯牙的人物介紹: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 最擅長彈琴。歷代文獻關於伯牙的記載頗多,最早見於戰國鄭國人列禦寇所著《列子·湯問》篇:“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誌,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荀子《勸學篇》中亦稱“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科”,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伯牙從小非常聰明,天賦極高,又很喜歡音樂,他的老師是當時很有名氣的琴師成連。

音樂才子俞伯牙喜歡彈壹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和寡。終於有壹天,有壹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鐘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鐘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後見面,可是兩年後鐘子期卻沒有露面。

俞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鐘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俞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壹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懷念子期,人們用此感嘆知音難覓。伯牙絕弦,到底是因為懂他的人不在了,還是因為鐘子期不在了。

② 伯牙子期的故事

高山流水的故事 春秋時,楚國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老師知道後,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濤聲.伯牙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耳邊仿佛響起了大自然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但是無人能聽懂他的音樂,他感到十分的孤獨和寂寞,苦惱無比. 壹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彈起琴來,琴聲悠揚,忽然他感覺到有人在聽他的琴聲,伯牙見壹樵夫站在岸邊,即請樵夫上船,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道:"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壹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壹般!"伯牙激動地說:知音.這樵夫就是鐘子期.後來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後,在鐘子期的墳前撫平生最後壹支曲子,然後盡斷琴弦,終不復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傳,高山流水的美妙樂曲至今還縈繞在人們的心底耳邊,而那種知音難覓,知已難尋的故事卻世世代代上演著. 世上如伯牙與鐘子期的知音實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嘆曰"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嶽飛無眠之夜也道"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蘇軾自比孤鴻,寫下了"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州冷"句子.賈島卻是"兩句三年得,壹吟雙淚流.知音如不賞,歸臥故山丘."的辛酸. 而那豫讓"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樣的難得呢.知音難覓,知已難尋,無論紅顏還是藍顏"人生得壹知已已足矣!"成了人們永遠的思求.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③ 馮夢龍根據鐘子期俞伯牙的故事創作了什麽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在古籍中,戰國鄭人列禦寇著《列子》壹書中就有;專後來,明代小說家馮夢屬龍將其收在《警世通言》中。

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作品名稱: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作者:馮夢龍 作品體裁:話本 出自:《警世通言》 年代:明朝[1]

④ 伯牙子期的故事簡短點

故事:

伯牙與鐘子期是壹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伯牙善於演奏,鐘子期善於欣賞。這就是“知音”壹詞的由來。後鐘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世上再無知音,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鐘子期壹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絕弦”,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了。

此後,由於這個故事,人們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琴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同語言的的人,“伯牙絕弦”壹詞也漸漸演變成了壹種意思:由於知音逝世,從而棄絕某種特長或愛好,表示悼念。

(4)伯牙子期的故事擴展閱讀:

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 最擅長彈琴。荀子《勸學篇》中稱“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科”,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而且伯牙從小非常聰明,天賦極高,又很喜歡音樂,他的老師是當時很有名氣的琴師成連。

鐘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鐘子期是壹個戴鬥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裏,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

“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之瑰寶也當之無愧。

⑤ 關於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

音樂才子伯牙喜歡彈壹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出此曲的感情和意義,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和寡。終於有壹天,有壹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鐘子期。

伯牙的知音是鐘子期,他們約好兩年後見面,可是兩年後鐘子期卻沒有露面。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鐘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伯牙悲痛欲絕。

他知道子期是唯壹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惋惜。

(5)伯牙子期的故事擴展閱讀

1、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經考證,伯牙原本就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書》與《荀子》、《琴操》、《列子》等書中均為“伯牙”。

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善彈七弦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

2、鐘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鐘子期是壹個戴鬥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歷史上記載俞伯牙在漢江邊鼓琴,鐘子期感嘆說:“巍巍乎若高山,蕩蕩乎若流水。”兩人就成了至交。鐘子期死後,俞伯牙認為世上已無知音,終身不再鼓琴,最終摔琴。

⑥ 關於俞伯牙的故事

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壹對知音,他們就是俞伯牙與鐘子期。俞伯牙善於彈琴,是個音樂高手,鐘子期善於傾聽。

有壹天,俞伯牙來到壹個小樹林裏彈琴,心想:泰山是多麽高啊!我要彈奏壹首屬於泰山的歌曲。於是,他壹邊想壹邊彈……壹曲終了,壹個聲音從樹林裏傳出:“是誰彈的曲子啊?氣勢雄偉,就像是高高的泰山壹樣。”

伯牙壹聽,心中高興無比,說:“剛才是誰在說話?”從樹林裏走出壹個樵夫,說:“是我。”俞伯牙快步走過去,握住那個樵夫的手,說:“妳真是我的知音,妳叫什麽名字?”

那個樵夫說:“我是鐘子期,妳就是大名鼎鼎的俞伯牙吧,我久聞妳的大名,今日可以與妳相見,真是我的榮幸!”俞伯牙說:“我倆真是有緣啊!我再彈壹首曲子給妳聽吧。”

俞伯牙又開始彈奏第二首曲子,心想:那奔騰不息的江河是多麽美妙,我也要為江河彈奏壹首曲子。想著,彈著……伯牙剛剛彈完,鐘子期大聲叫好:“伯牙,妳彈奏的曲子是多麽美妙啊!

就像那廣大奔騰不息的江河,多好啊!”伯牙哈哈大笑,說:“子期,我們可真是知音啊!”說完,兩人相視而笑……俞伯牙與鐘子期是知音,伯牙不管在想著什麽,鐘子期都能準確地說出他的心意。

可好景不長,伯牙與鐘子期待在壹起的時間並不久,鐘子期便逝世了。伯牙知道這個消息後萬分悲痛,伯牙認為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於是就將自己心愛的琴摔破,永遠不再彈琴。伯牙為了記念自己的知音——鐘子期,將自己心愛的琴摔破,這種行為是多麽讓人感動啊!

(6)伯牙子期的故事擴展閱讀

伯牙是當時著名的琴師,善彈七弦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最早見於《列子·湯問》篇。《荀子·勸學篇》亦曾講“伯牙鼓琴而六馬仰斜”,可見他彈琴技術之高超。

《呂氏春秋·本味篇》記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鐘子期領會琴曲誌在高山、流水的故事。《琴操》記載:伯牙學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成連把他帶到東海蓬萊山去聽海水澎湃、群鳥悲鳴之音,於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傳說中伯牙的作品。後人以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為題材還創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

⑦ 俞伯牙和鐘子期故事的古文原文

伯牙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後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列子·湯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