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贊美大白菜的詩句

贊美大白菜的詩句

1. 清朝關於大白菜的詩句

清朝關於大白菜的詩句 1. 有關白菜的詩詞

關於“白菜”的古詩句較少。

詩句有:先生饞病老難醫。赤米厭晨炊。自種畦中白菜,腌成甕裏黃齏。肥蔥細點,香油慢煼,湯餅如絲。早晚壹杯無害,神仙九轉休癡。——《朝中措》(朱敦儒)

白菜古時稱“菘”。《六書故》載:“菘,息躬切,冬菜也。其莖葉中白,因謂之白菜。”古人形容菜之美者,稱“春初早韭,秋末晚菘”。白菜在洛陽和北方有悠久的種植史。過去,到了冬季,天寒地凍,百葉雕零,是菜的淡季,大白菜成為主要菜蔬。況且北方冬季的大白菜,壹棵白菜重十余斤,葉葉緊裹成球形,切開後,雪白水嫩,觀之可愛,可炒、燴、汆(cuān)、燒,被譽為“菜中王”。

作者簡介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陽人。歷兵部郎中、臨安府通判、秘書郎、都官員外郎、兩浙東路提點刑獄,致仕,居嘉禾。紹興二十九年(1159)卒。有詞三卷,名《樵歌》。朱敦儒獲得“詞俊”之名,與“詩俊”陳與義等並稱為“洛中八俊”。

2. 形容白菜花開的詩句有哪些

關於寫白菜的詩不成體系,很多散落在民間,也找不見出處,有些是壹些畫的·配詩,我盡力找到了這些,希望能幫助您。

1. 趙樸老有五言古風壹首題作《置白菜心壹枚於碗中盛水養之,漸舒展轉綠,挺生莖桿高尺餘,著葉開花,有軒昂之態》

所遇雖萬殊,自足初無兩。

靜觀悟物理,更生得善養。

永懷欣欣意,寒暑任來往。

呼吸通寥廓,隨心鬥室廣。

2.

綠酒交春熟,燈花入夜開。

兩畦堪小摘,不見故人來。

3. 《元旦題畫菜》清朝:舒位

夜鯉晨鳧未足誇,書生骨相野人家。

年來讀遍群芳譜,只愛青山出菜花。

4. 《蘿蔔白菜圖》張大千

冷淡生涯本業儒,家貧休厭食無魚。

菜根切莫多油煮,留點青燈教子書。

5.

蘿蔔白菜價最廉,蔥青壹片遍壟田。

猶記持將充肚腹,如今但欲啜新鮮。

6.

壹片葉,尚思百食千番做,

萬條筋,都在伶牙俐齒間。

7. 《新撰國文教科書》

玉根翡翠葉,新自園中摘。

不問味如何,先已愛其色。

8.

冰肌翠裳曰晚菘,

百花零落傲霜濃。

淪落湯釜不改色,

宮闈柴戶亦關情

9. 《又逢寒冬詠大白菜》

郊野初霜青抱葉,宮闈博古翠雕菘。

也堆田畔臨暖日,還碼街頭沐寒風。

家宅少隙安窗下,庭院有余進窖中。

幫子盆腌能果腹,菜頭碟養有花容。

最愛搟皮包水餃,但期發面入蒸籠。

當年每食粗餐飽,今歲鮮嘗好味濃。

3. 白菜在古代典籍中的記載最好註明典籍的年代和原文

大白菜,又稱為“結球白菜”、“黃芽菜”或“窩心白菜”等,是我國的原產和特產蔬菜,全國各地普遍栽培,以華北地區為主要產區。

大白菜以其細嫩甘脆、汁白如乳的品質,易種植、耐儲藏的特性,在我國的蔬菜生產和消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們秋冬季節餐桌上的美味佳蔬。 在北方,大白菜被稱為“當家菜”、“半年菜”,現已先後引種世界各地。

在日本,大白菜叫做“唐人菜”、“山東菜”;在歐美,有人把大白菜叫做“中國甘藍”。 大白菜雖然起源於我國,但它既不象韭、姜、蒜等蔬菜,在古典文獻上可以找到悠久確實的記錄,也不象有些原產於中國的蔬菜,在山川野間仍有原始的野生種類可尋。

遍覽古籍,元代以前並無關於大白菜記載的典籍。根據考證,我國大白菜的歷史較短,自元代以後歷經明清兩朝,迄今約七、八百年,農學家對大白菜深入研究的結論是:它是由南方的小白菜和北方的蕪菁天然雜交演化而來的。

因此,要探究大白菜的來歷,必須從小白菜和蕪菁的源頭說起。 小白菜,又名青菜、油菜、普通白菜等,古時稱“菘”。

原產於中國南方。最早的歷史記載從西晉開始;蕪菁,又稱蔓菁,是壹種根用芥菜,俗稱“辣疙瘩”,原產我國,以西北、華北為主產區。

蕪菁在我國的栽培年代較久,在先秦文獻《詩經》中已被記載,稱為“葑菁”,西漢《範勝之書》的蔬菜專篇中亦有“蕪菁”的收錄。 東漢已普遍栽培,桓帝時曾有“橫水為災,五谷不登,令所傷郡國,皆種蔓菁以充饑”的記述。

關於小白菜和蕪菁這兩種蔬菜的地域特點及演變,西晉稽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狀》在“蕪菁附菘”壹節中是這樣寫的:“蕪菁嶺嶠以南俱無之,偶有,士人因官攜種,就彼種之,出地則變為芥,亦橘種江北為枳之義也。 至曲江方有菘,彼人謂之秦菘。”

南朝蕭子顯的《南齊書》載:南方有小白菜栽培,稱為“菘”。唐蘇恭著《唐本草》載有:“蔓菁與菘,產地各異。”

宋代陸佃所著《埤雅》壹書上說:“菘菜北種,初年半為蕪菁,二年菘種都絕。蕪菁南種也然。”

南宋陳敷在《陳敷農書》也記載:“七月種蘿蔔、青菜。 ”青菜即指小白菜。

從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小白菜和蕪菁的產地不同,且在南北引種過程中有發生性狀變異的情況,但鑒於當時科技尚不發達,因此人們也就無從知曉小白菜和蕪菁的變異是由什麽因素所引起的了。史至元代,才有大白菜的出現。

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上第壹次將所謂的“菘”直接叫做白菜,並精細繪制成圖,從他所描繪的白菜形態來看,已經不再是塌地而生的小白菜了,而是外葉向上攏起,其抱合狀態已經進化為結球的大白菜類型了。 但不能割裂和漠視的是,從晉到元這漫長的歷史,是大白菜在進化過程中經歷的從內因到外因、從量變到質變、從偶然到必然引發突變的重要階段。

同時,這壹時期的戰亂動蕩,人民遷徙,南北文化交流,農作物的交互種植,對大白菜的演化起到了促進作用。元朝以後,記述大白菜的典籍漸多,明王世懋著《廣百川學海》在“果蔬疏”壹節介紹了大白菜的定義和產地,並推薦“燕地黃芽菜”是著名品種。

清弘書等所著《授時通考》中贊美大白菜“脆美無滓”,還確切指出:黃芽菜是白菜的別種,決不能與小白菜混為壹談。丁宜曾在《農圃便覽》中對大白菜作了較明確的論述,他把大白菜稱之為“窩心大白菜”。

他介紹了山東地區立秋種小雪收的栽培經驗,還介紹霜降後可用草繩將外葉捆起以保護球葉的方法。 現代農業科技證明,小白菜和蕪菁均屬十字花科蕓薹屬的不同亞種,而十字花科蔬菜最易天然雜交,尤其小白菜和蕪菁的親緣關系最近,基本染色體組相同,彼此間天然雜交可育率達百分之百,其親本後代也能正常生長和繁殖,而且,大白菜的生物特征又介於小白菜和蕪菁之間。

蔬菜專家對這兩種蔬菜進行人工雜交的結果,也佐證了大白菜是小白菜和蕪菁雜交的產物。農學家的進壹步推論是:壹則由於小白菜和蕪菁南北相互引種,兩種蔬菜又是同期開花,其親緣關系又極為密切,在天然受粉的情況下,完全可能天然雜交,出現雜交後代。

二則這種雜交後代,屬半耐寒性蔬菜,它既要求氣候涼爽濕潤、晝夜溫差適宜,又不遭受凍害,日照、雨量等均符合結球的外界環境條件。 而華北的秋季氣候、溫度和弱堿性土壤特性正符合這些要求,而且又經近千年的進化和培育,才終於出現了結球結實的大白菜。

在此需要申明的是,筆者以為,今人稱大白菜為“菘”或“菘菜”是壹種誤稱,應該予以澄清改正。 綜上所述,我們現在所食用的大白菜的高級變種——結球大白菜,是經歷無數次演化和歷代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辛勤培育的結果。

當代的大白菜已形成壹個龐大的家族,可謂五彩紛呈,今非昔比。它的品系已發展到四個變種和結球變種三個生態型的壹千余個品種。

大白菜的適應性更強,成為祖國大江南北舉國種植的“國菜”。更令人感到振奮的是,隨著農業科技的日新月異,反季節的耐熱大白菜和彩色大白菜也相繼問世了。

大白菜個大體壯、物美價廉、營養豐富,令人久吃不厭。它壹經問世,備受人們喜愛。

元代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寫到:“白菜,味甘,溫,無毒。主通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