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便正式被分成了《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
《金匱要略》是我國東漢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的雜病部分,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壹部論述雜病診治的專書,原名《金匱要略方論》。
“金匱”是存放古代帝王聖訓和實錄的地方,意指本書內容之珍貴。全書分上、中、下三卷,***25篇,載疾病60余種,收方劑262首。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病為主,兼及外科、婦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飲食禁忌等內容。被後世譽為“方書之祖”。?
流傳版本:
《傷寒雜病論》問世以後,由於戰亂等原因,成書不久即散亂於世。至北宋時,翰林學士王洙在宮藏書匱中發現蠹簡本《金匱玉函要略方》,書分上、中、下3卷,實為《傷寒雜病論》的節略本。
北宋校正醫書局校勘《金匱》時,依據此本,刪去上卷傷寒部分,保留中、下兩卷雜病和婦人病兩部分,並把下卷方劑分列各證之下,重新編成《金匱要略方論》,分為上、中、下3卷,其文字自此基本定型,並由此演變出各類版本。
作者介紹:
張仲景(原名張機,約公元150年至154年-約公元215至219年),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尊稱為醫聖,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醫學家之壹。
張仲景因崇敬扁鵲而對醫學心生向往,曾師從張伯祖。他厭惡官場,同情飽受疫病折磨的百姓。他為行醫遊歷各地,仔細研究傷寒病癥,並博覽群書,經過幾十年的收集整理和鉆研,他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確立了六經辨證論治,成為後世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