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文章開頭以陳寅恪不重視自己名字的讀音談起,用幽默風趣的筆調引出陳寅恪是壹個不求虛名,唯重學問,將生命和學術緊緊聯系在壹起的學者。
B.第二段沒有直接寫陳寅恪的卓越才華,而是通過清華國學院三大導師的大名鼎鼎來襯托及梁啟超的高度評價從側面來表現。
C.到國外遊學13年的陳寅恪回到祖國,帶回的是東方學,他認為只有“中學”介入世界學術大潮流,才能和“西學”溝通交流,這體現了他以本民族學問為基礎的治學宗旨。
D.陳寅恪在其所寫的王國維紀念碑的碑文中,表達了讀書只有掙脫了世俗概念的桎梏,才能使真理得以發揚的治學理念。
E.輾轉北平、長沙、雲南各地,陳寅恪的藏書悉數毀於戰火,而他做學問又習慣在書上隨讀隨記,後他隨身攜帶的常用書籍亦在途中大量被盜,這為其日後的學術研究帶來了很大不便,這是陳寅恪治學不甚嚴謹導致的結果。
(2)文中有幾處寫到陳寅恪的眉眼?請妳找出來,結合文章分析這些描寫為我們勾勒出陳寅恪怎樣的內心世界?(6分)
(3)文中***寫了陳寅恪的幾件事情?(6分)
(4)請聯系當今現實生活,談談妳對陳寅恪“讀書治學,只有掙脫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發揚”這壹主張的理解。(8分)
答案:
12. (1)答案CE(選C得3分,選E得2分)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篩選並整合文中信息”。C項中“這體現了他以本民族學問為基礎的治學宗旨”不正確,文章只是說西遊回來的陳寅恪很重視東方學,明確主張中國學術“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沒有提及以民族學問為本的問題;E項“這是陳寅恪治學不甚嚴謹導致的結果”評價不準確,文章通過書籍燒毀丟失說明了他日後的學術研究的困難,“將主要依靠記憶了”,對其治學態度沒有批評之意。
(2)答案文中有三處寫到陳寅恪的眉眼:第壹處是“過去陳寅恪上課講到深處,會長時間緊閉雙眼,但他盲後,永遠睜大著眼睛講課,目光如炬”;第二處是吳宓日記中描述自己拜訪陳寅恪時對他的印象:“寅恪兄雙目全不能見物,以杖緩步……眉目成八字形”;第三處是陳寅恪“彌留之際,他壹言不發,只是眼角不斷流淚”。(每點1分,***3分)這三處肖像描寫,為我們勾勒出壹個學者豐富的內心世界:他享受沈浸在思考中的專註忘我;對於真理和學問有著不懼病痛的執著和光明如炬的洞悉;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兩樣東西就是視若生命的學問和生命,在永別之際,他用無言和眼淚向壹切做了告別,病痛、難舍、痛苦、落寞、留戀等諸多情感都包含在默默的淚水中,感傷淒涼。(每點1分,***3分)
解析本題考查歸納人物的肖像描寫,分析人物的內心活動。先篩選出有關於“眉眼”的肖像描寫,然後根據這些外貌描寫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第壹處寫出了壹個學者的專註;第二處寫出了病痛中的執著;第三處寥寥數筆,最見真情,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語淚流包含著多麽豐富的感情,感傷淒涼溢於言表。
(3)答案作者主要寫了陳寅恪的七件事情:①被梁啟超力薦擔任國學院導師;②主張中國學術要吸收外來學說;③在丟書沒有參考書籍的情況下帶病堅持完成兩部中古史名著;④病中口述撰寫《論再生緣》;⑤拒絕中國科學院擬請他出任歷史研究所二所所長的邀請;⑥夜候友人吳宓並贈送《論再生緣》油印本;⑦75歲完成《柳如是別傳》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歸納文中的主要事件。通讀全文,歸納文中所寫傳主的所有事件,合並小的事件,然後篩選出主要事件,主要有被梁啟超力薦擔任國學院導師,主張中國學術要吸收外來學說,帶病堅持完成兩部中古史名著,病中口述撰寫《論再生緣》,拒絕中國科學院擬請他出任歷史研究所二所所長的邀請,夜等友人吳宓並贈送《論再生緣》油印本,75歲完成《柳如是別傳》。
(4)答案 ①陳寅恪是壹個視學問如生命的學者,中國科學院擬請他任所長,這是對他潛心做學問的能力和價值的認可,也是壹種榮譽。很多學者窮其壹生追求如此殊榮,但陳寅恪選擇了拒絕;②在榮譽面前,他選擇了堅守寧靜淡定的內心,將精力全部放在學術探究上,這種寵辱不驚的執著專壹冷靜,為他早日掌握並擁有真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③陳寅恪這種甘坐冷板凳、不羨功名的心境,對當今社會學術界個別學者內心浮躁、急於求成的現象是壹種教育,壹種啟發,我們只有掙脫世俗對成功的功利定位,才會找到真理。
解析本題考查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談自己的解讀,要抓住重點詞語“讀書治學”、“世俗概念”和“真理”,依據文本,談自己的觀點,要言之有理,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