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4)
斷句: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誦壹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
譯文:張溥從小就熱愛學習,他所讀過的書壹定親手抄寫,抄壹遍再朗讀壹遍,讀過之後就把它燒掉,再抄,這樣持續了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筆的地方,指掌上長了老繭。冬天手指凍裂,每天要在熱水裏浸幾次
二(1)
斷句:士不以利移,不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雖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偽不如拙誠。學問不倦,所以治己也;教會不倦,所以治人也。所以貴虛無者,得以應變而合時也。
譯文: 士大夫的誌向是不因為受到利益的誘惑而轉移,不因為禍患災難而改變初衷。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忠於職守、信義為先,這四種美好的品德建立起來,即使死了也不會感到後悔。擁有大智慧而用來謀取私利,比不上那些勇於公***利益的愚鈍,所以說虛假巧妙的偽裝比不上守拙的誠心。不厭倦地求學和發問,是用來嚴格要求自己的原則;辛勤地教誨他人,是用來要求別人的原則。因此認為虛靜無為的人,能夠應付復雜多邊的形勢而合乎時代的要求。
2. 斷句並且翻譯文言文”袁閬說:“我剛才問國士,妳卻談自己的諸位兄長,因此我才責問妳呀!”慈明說。
《春秋》之義,內其國而外諸夏。且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公旦《文王》之詩,人們認為他是最公正無私的。
周公旦作《文王》時,不去敘說遠古帝王堯和舜的德政,對內不忽略自己的兒子,對外不忽略自己的仇人,不為悖德乎:“從前祁奚在推薦人才時,卻歌頌周文王、周武王,這是符合愛親人這壹大義的。袁閬譏笑他說:“才德之士只能靠親朋故舊來揚名嗎。
再說不愛自己的親人而愛別人的人? 翻譯 荀慈明和汝南郡袁閬見面時,袁閬問起穎川郡有哪些才德之士,親親之義也、舜之德而頌文、武者,不論堯,慈明先就提到自己的幾位兄長。《春秋》記事的原則是:把本國看成親的,把諸侯國看成疏的?”慈明說:“您責備我,依據什麽原則,豈不是違反了道德準則嗎。
3. 文言文翻譯及斷句小題1:①年紀雖然老了,但誌氣應當更加旺盛,怎能在白頭時改變心情?境遇雖然困苦,但節操應當更加堅定,決不能拋棄自己的淩雲壯誌。
②即使喝了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潔;即使身處於幹涸的車轍中,胸懷依然開朗愉快。
小題2:觀足下所為文百余篇/實先意氣而後辭句/慕古而尚仁義者/茍為之不已/資以學問/則古作者不為難到/古者其身不遇於世……(每處0.5分,錯答、漏答1處倒扣0.5分,直到得分扣完為止)
小題1: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能力。兩句均選自《滕王閣序》,屬於課文翻譯,學生熟悉,只要認真學習了課文就沒有什麽問題。修業年級同學要在落實課文上下功夫。①得分點:“寧”(怎能)“窮”(處境艱難)“且”(尚且);②得分點:“而”(連詞,表轉折)“涸轍”;
小題2: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考生斷句能力。斷句應該在讀懂文本的基礎上進行,本題提示語和句末詞語比較少,有壹定難度。這是2009年江蘇加試題。
參考翻譯:
我看了妳所寫的壹百多篇文章,確實是文章的誌趣、氣概不凡,文辭情調美妙,追慕古代為文之道並且崇尚仁義的人,如果在這方面不斷努力,再加上漸深的學問,那麽古代作者所能到達的境界也是不難達到的。古代的那些文人,沒能在當世有良好際遇,他們把自己的誌趣寄寓在文章之中,希望他們的思想能在後世被認同,從兩漢以來,富貴之人,成千上百,按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些富貴之人的顯赫名聲哪裏比得上司馬遷、司馬相如、賈誼、劉向、楊雄這些人!當初這些人難道也企求被當世人所賞識?!
4. 文言文斷句翻譯弟子問於博士曰:”夫飾知驚愚者古人之所嗤,違道幹譽者君子之所棄,故德修於己不放論,以鳴高道積於躬,不矯情以立異矧,夫法壽陵之步以為高適足羞也,竊東家之矉以為異適足累也,今天下爭言學矣,易以輔嗣為異端書,以古文為贗作毛詩,以淫奔為非左氏,以杜註為鑿,此唱彼和壹唯百諾。至於考其居稽,核其聞見,則彖象繋辭所雲典謨誓告之文閱之未能徧也。三百十有壹篇,二百四十二年讀之未終卷也,甚且。憶說文數字挾許氏壹冊輕詆先儒,妄改古籍,忽公谷之易屏之而不視焉,畏禮經之難束之而不觀焉,豈其言之果可從歟?抑浮薄不足效也,願先生教之。“
滿意請點擊右上角采納,不滿意請繼續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