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翻譯如下:
1、梁惠王章句上·第壹節譯文譯文
孟子覲見梁惠王。惠王說:“老先生不辭千裏長途的辛勞而來,是不是將給我國帶來利益呢?”
孟子答道:“王何必非要說利呢?也要有仁義才行呢。如果王只是說‘怎樣才有利於我的國家呢?’大夫也說‘怎樣才有利於我的封地呢?’那壹般士子和老百姓也都會說‘怎樣才有利於我自己呢?’這樣,上上下下都互相追逐私利,國家便危險了!
在擁有壹萬輛兵車的國家裏,殺掉它的國君的,壹定是擁有壹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壹千輛兵車的國家裏,殺掉它的國君的,壹定是擁有壹百輛兵車的大夫。在壹萬輛裏頭,他就擁有壹千輛,在壹千輛裏頭,他就擁有壹百輛,這些大夫的產業不能不說是夠多的了。假若他把‘義’拋諸腦後而事事‘利’字當先,那他不把國君的壹切都剝奪,是不會滿足的。
從沒有以‘仁’存心的人會遺棄父母的,也沒有以‘義’存心的人會怠慢君上的。王只要講仁義就可以了,為什麽壹定要講‘利’呢?”
2、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節譯文譯文
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他望著那些鴻雁和麋鹿,對孟子說:“有賢德的人也享受這種快樂嗎?”
孟子回答說:“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體會到這種快樂,沒有德行的人即使有這壹切,也沒法享受。《詩經》說:‘當文王開始規劃造靈臺,仔細營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來幹,沒有幾天就建成了。建臺本來不著急,但老百姓卻如子女為父母做事壹樣自願,文王遊覽靈園中,母鹿伏在深草叢。母鹿肥大毛色潤,白鳥潔凈羽毛豐。
文王國王遊覽到靈沼,池裏魚兒蹦得歡。’周文王雖然用了老百姓的勞力來修建高臺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興,把那個臺叫做‘靈臺’,把那個池叫做‘靈沼’,以園中有麋鹿魚鱉等珍禽異獸為樂。古代的君王與民同樂,所以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
相反,《湯誓》中說:‘太陽啊,妳什麽時候滅亡呢?我寧肯和妳壹道去死!’老百姓恨不得與他同歸於盡,即使有高臺深池,珍禽異獸,他又如何能獨自享受呢?”
3、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節譯文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國家的治理,真的是盡心竭力了!河內發生災荒,就把那裏的災民遷移到河東,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當河東發生災荒的時候,我也是這樣做的。看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誰像我這樣盡心竭力。可是鄰國的百姓並不見減少,而我的百姓並不見增多,這是為什麽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歡打仗,就讓我用打仗來做比喻吧。戰鼓敲響,戰場交戰激烈了,戰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著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下來。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譏笑跑了壹百步的人,您覺得怎麽樣呢?”
梁惠王說:“不行。他只不過沒有逃跑到壹百步罷了,但也是逃跑!”
孟子說:“大王您既然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多啦。只要不違背農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漁網不入池塘,那魚鱉之類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也用不盡,這樣便使老百姓能夠養活家小,葬送死者而無遺憾了。
老百姓養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在五畝大的宅田上,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的衣服了;雞鴨豬狗不失時節地繁殖飼養,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食了。壹家壹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時得到耕種,數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註重鄉校的教育,強調孝敬長輩的道理,須發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出現在道路上了。
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於天下的是決不會有的。現在,豬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饑民,人死了反而說‘與我無關,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和把人殺了反而說‘與我無幹,是武器殺的’又有什麽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夠不歸罪於荒年,這樣,普天下的百姓便會湧向您這兒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