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司馬光與司馬遷的關系

司馬光與司馬遷的關系

(1)司馬遷

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年——前90年)夏陽(今陜西韓城)人。10歲開始看古籍,學習非常認真。當他遇到難題時,他總是反復思考,直到理解為止。20歲時,司馬遷從長安出發,周遊列國。後來,我回到了長安,成為了壹名醫生。大夫守宮門,管騎馬,隨皇帝出行。他和漢武帝壹起進行了幾次航行,參觀了許多地方。35歲時,漢武帝派他到雲南、四川、貴州。他了解了那裏壹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其父司馬談死後,公元前108年(元豐三年),司馬遷繼位為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他與天文學家唐都等人簽訂了《太初歷》。同年,我開始編纂史籍。公元前99年(田漢二年),李陵攻打匈奴,戰敗投降,漢武帝大怒。司馬遷袒護李陵,觸怒漢武帝,被捕下獄,下了詔書。他按照漢朝的法律出錢贖罪,受到“腐化”。公元前96年(太史元年),被赦免出獄,下了書面命令,掌握了皇帝的機密文件。他發憤著書,終於在55歲時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除了史記,司馬遷還寫過8篇賦,都已佚失。只有《文藝報》第30卷引用了傅《傷逝》的片段。他還寫了《報任安》,描寫自己的牢獄之災,以及在歷史上做文章的野心。

(2)司馬光,生於北天璽三年(1019),卒於哲宗元年(1086),名君實,名迂,北宋陜西夏縣(今陜西夏縣)須水村人。熙寧三年(1070),因政見與王安石不同,堅持辭去樞密使壹職,在端明寺以學士身份了解永興軍(今陜西省Xi市)。次年,被判西京禦史臺,退居洛陽,專事寫史15。哲宗即位,高大後上臺,召司馬光入朝政,任丞相(尚書左仆、侍郎)。他被追授了壹個姓氏,取名為文國公和史。

司馬光的家庭是壹個官員,他的父親司馬池是清朝在宋仁宗寶源的壹個著名的部長。他是從兵部到天章閣的大夫,壹生正直善良,享有很高的聲譽。受家庭影響,司馬光為人誠懇,好學。七歲時“成年而肅然起敬,聞《左氏春秋》而能達其大誌。”從此,他再也沒有放下過那本書,也不曾知道冷熱的饑渴。他65,438+05歲時寫的文章被人們譽為“清純渾渾,有西漢之風”,20歲時就是秀才。但他並沒有以此為“誇昆明誌滿,昆明在物,如說大世界不能自足。”而是大膽提出:“聖人在世,必行仁義,以德示人,區外以何名傳惡!”這些話反映了青年司馬光的胸懷和學識,決心以仁建功,不求虛名。於是,步入仕途的司馬光繼續他廣泛而深入的學習,在博學、音樂、歷法、天文、技藝等方面都達到了深厚的水平。其中,最刻苦的學習是經學和歷史的學習。特別是_對古籍的閱讀非常廣泛,考察非常細致,可以說是駕輕就熟。他壹邊讀,壹邊做筆記。他在26歲時寫了多達30篇的歷史筆記,從中萌發了把浩如煙海的古代史刪減成編年通史的想法,以方便閱讀,更深層次的動機是封建政治的需要。

當時距離北宋建國近百年,已經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危機。司馬光具有濃厚的儒家思想,他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世界,並多次就自己的治國理念發表壹系列言論。他普遍把才、禮、仁、信作為安邦治國的根本措施,在當時具有積極意義。除了陳述自己的意見,在自己的政治活動中,也能堅持原則,積極執行有利於國家的決策策略。尤其是在舉薦聖賢和斥責他人的鬥爭中,他當面壹辯,從來不顧個人安危。被稱為國之臣,宗申也感慨地說:“光若在,則常在,無錯。”

在熙寧變法期間,主持變法的司馬光和王安石之間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就對國家的奉獻而言,兩人是壹致的,只是在具體措施上各有偏頗。王安石主要著眼於當時的財政和軍事問題,通過大刀闊斧的經濟和軍事改革措施解決燃眉之急。司馬光認為,在堅持時期,要通過倫理規範的整頓,把人的思想約束在原有制度的約束之內。即使改革了,也要安全。他認為“治天下如寢,吾必修之,不壞則更不作”,因為“壞是要改的,要當好匠人。今天,兩者都沒有,我害怕暴風雨。”司馬光的思想雖然保守;但實際上是壹種基於“保持常態”的改革策略。從王安石變法中的偏差和用人不當來看,證明司馬光政治上老練穩重,政治上成熟除了膽子不如王安石。

在政見不同、合作困難的情況下,司馬光退居洛陽,編修史書,以史為鑒,以“使觀者自怨善惡得失”。應該說司馬光寫史是他從政治國的另壹種方式。早在嘉祐年間(1056-1063),他就曾和商量說:“我想以周威烈立韓、趙、魏為諸侯的事實來托付此事,此事止於五代。因秋明編年體,仿荀悅簡文,網羅舊作,成家言。”這說明他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就已經醞釀出了通鑒的規模。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呈歷25卷,兩年後呈總錄8卷,表明他是在政治活動之後所作。他的歷史受到宋英宗和宋神宗的贊揚和支持,宋英宗同意他成立壹個出版社,並選擇自己的官方家庭。宗申因往事將此書命名為《子同治鑒》,並作序以示重視。宗申除了允許司馬光借用全國所有的圖書資料外,還將3400冊英迪舊書交給司馬光參考。修書所需的筆、墨、帛、帛、果餌錢等費用由國家提供,為他寫書提供了有利條件。

司馬光寫史,也選了、劉(無名)、範祖禹等人當助手。他們在當時都是壹流的史學家,與司馬光在政治和歷史上的觀點壹致,所以可以大顯身手,共同合作編書。《通鑒》的成功離不開他們的努力,但也是主編司馬光的精心著述決定了《通鑒》最終達到輝煌的頂峰。正如之子劉所說:“書店裏的老祖宗只編故事,長大了編故事。當是非被抓住時,他們做了壹次真正的筆伐。”

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歷史學家。“他因為直言不諱的建議而被監禁,但他因此更加憤怒。他寫的《史記》,古今中外著名的歷史學家,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壹個,繼父,當歷史學家。

司馬遷,字子長,漢景帝,五年(公元前145年)生於龍門山腳下(今陜西省韓城縣)。

元豐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繼承父親司馬談的遺誌,入仕,開始從皇家圖書館中整理、挑選歷史典籍。司馬遷祖上並不十分顯赫,家族世代掌管太史公位。但司馬遷和他的父親卻以此為榮。在他們心目中,編撰歷史是壹項崇高的事業。他們為此奉獻了壹生。

司馬談壹直準備寫壹本連接過去和現在的歷史書。在父親的直接指導下,司馬遷十歲開始學習古代漢語。後來跟董仲舒學《春秋》,跟孔安國學《尚書》。司馬遷學習刻苦,進步很快,很有學習精神。

司馬遷的父親臨終時,拉著兒子的手,流著淚對他說:“...我死後,妳必須繼續做壹個太師。別忘了我畢生的願望是寫壹部通史。妳壹定要繼承我的事業,別忘了!”這壹語重心長的囑托極大地震動了司馬遷。他看到了父親作為歷史學家難得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也知道父親把未竟的事業寄托在了自己身上。司馬遷含淚低下頭,悲傷而堅定地回答:“兒子,雖然我沒有什麽才華,但我壹定會完成妳的心願。”

司馬遷立太史令後,有機會閱讀外界看不到的書籍和重要資料。這為他日後寫史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但是,數據整理工作非常復雜。由於當時的書籍和國家檔案比較混亂,甚至沒有目錄可以查閱,司馬遷不得不從大量的木簡、帛書中尋找線索,對史料進行整理和考證。幾年來,司馬遷絞盡腦汁,下了很大功夫,幾乎每天都埋頭整理和考證史料。

司馬遷壹直銘記父親的遺誌,決心效仿孔子編纂《春秋》,寫出壹部同樣可以永垂不朽的歷史著作。公元前104年,司馬遷主持了歷法的修訂,同時正式開始撰寫他的巨著《史記》上篇。

第二,被閹割的真理

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司馬遷在壹心壹意寫史記的同時,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煩,就是醴陵事件。

這年夏天,漢武帝派他最喜歡的的弟弟,二司將軍李廣利率部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李陵陪同李廣利護送輜重。李廣引五千士卒出居延,獨深入稷山,苦受單於。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過八晝夜的戰鬥,李陵殺了壹萬多匈奴,卻因為得不到主力的支援,彈藥耗盡,不幸被俘。

李陵戰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武帝希望他能死。後來聽說他投降了,怒不可遏。滿清的文武百官看著,聽著。前幾天還誇李陵勇敢,現在又附和武帝,指責李陵罪惡。漢武帝向太師征求司馬遷的意見。司馬遷壹方面安慰武帝,另壹方面又痛恨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竭力為李陵辯護。他認為李陵平時對母親孝順,對朋友忠貞,對人謙恭有禮,對軍人忠誠,經常不顧壹切為國家急用擔憂,是壹個國士的榜樣。司馬遷痛恨那些只知道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大臣。現在他們看到李陵入侵不利,就盲目落井下石打人,誇大罪名。他對漢武帝說:“李陵只帶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殺敵眾多,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沒有援軍,沒有彈藥和食物,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我們仍然奮勇殺敵。就連古代有名的軍人都這麽厲害。李陵本人雖然失敗了,但是殺了不少匈奴人,足以名滿天下。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匈奴,壹定是想找個合適的機會報答漢家。”

司馬遷的意思似乎是二師大將李光禮沒有盡到責任。他直言不諱的言論激怒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諷刺遠征失敗而歸的李廣利,下令將司馬遷投入監獄。

司馬遷入獄後,此案落到了當時惡名昭彰的酷吏杜周手裏。杜周對司馬遷嚴刑拷打,司馬遷忍受著各種殘酷的肉體和精神折磨。面對殘暴的官員,他從不屈服,也不招供。司馬遷在獄中不斷自問:“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過嗎?”我是朝臣,不能發表意見。“不久,謠傳李陵率領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草率地殺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為這件事被判了死刑。

根據漢代刑法規定,減少死刑有兩種方式:壹是以50萬元賠罪,二是以“貪汙罪”論處。司馬遷官家窮,當然出不起這麽多錢贖罪。腐敗不僅殘酷地摧殘人的身體和精神,而且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想忍受這樣的懲罰,他甚至在悲痛中想到了自殺。但後來他認為人總是要死的,只是“死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亡的意義就不壹樣了。他覺得如果自己就這樣“死在法律面前”,如果壹頭牛少了壹根頭發,那就壹文不值了。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想到了他們的屈辱,想到了他們的驕人業績。司馬遷頓時覺得渾身充滿了力量,他毅然選擇了貪汙。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但此時他已經沒有了怨恨和恐懼。他只有壹個信念,就是壹定要活下去,完成《史記》。“如果壹天九次住在腸內,就會突然死亡,但出去就不知道去哪裏了。”每次想到自己的恥辱,就覺得汗流浹背,背上沾著衣服。“就是因為他沒有完成史記,才忍辱負重的活了下來。

第三,發狠寫史書

司馬遷從元豐三年(公元前108年)後開始閱讀、整理史料、準備寫作,到太史公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所有寫作計劃,歷時十六年。這是他用全部的生命精力、心血、巨大的身心痛苦寫成的偉大作品,始終閃耀著光輝。

全書包括傳記十二部、世家三十家、列傳七十部、表十部、書八部、* * *五個部分,約52.6萬余。

1,爭取真理

頂端

司馬遷以嚴肅的態度寫《史記》,實錄精神是其最大的特點。他寫的每壹個歷史人物或事件,都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反復核對史實。二十歲那年,司馬遷離開首都長安,遊歷名山大川,實地考察名勝古跡,了解許多歷史人物的遺風和許多地方的風土人情、經濟生活,開闊了眼界,開闊了胸襟。漢代歷史學家班固說,司馬遷是“壹個真實的記錄,因為他的寫作是直截了當的,他的實質不是空的美和惡”。換句話說,他的文章是公正的,歷史事實是可靠的,他不說好話,也不隱瞞壞事。這高度評價了司馬遷的科學態度和《史記》中翔實的記載。

如果司馬遷堅持“記錄”精神,就必須面對現實,記錄下來,這就必然會產生“禁忌”的問題。但他在為人物立傳時,並不拘泥於傳統史籍的約定俗成,而是記錄自己對史實的思考和感受。從至高無上的皇帝到王公貴族,再到大臣,再到地方諸侯等等。,司馬遷當然不會抹殺他們神奇和光輝的壹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們的腐朽、醜惡和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尤其是揭露了漢朝統治階級的罪惡。雖然是漢武帝的臣子,但司馬遷壹點也不掩飾自己的過錯。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盛行的封禪祭祖、遊仙活動的虛妄。在《妖嬈禪》壹書中,他生動地描述了漢武帝迷信神仙,竭力祈求長生不老藥的荒唐無聊行為。

司馬遷想為封建統治者提供歷史參考,這反映了真實的歷史,非常有價值。本著實錄的精神,司馬遷選擇人物不是根據其官職或社會地位,而是根據其實際行為。比如他寫了很多護林員、商人、醫生、追求卓越的倡導者這類底層人士的傳記。在司馬遷心目中,這些人都有可取之處。司馬遷開創了以人為物,總是講述壹個人的壹生故事的寫作方法。註重“做人”,註重其復雜性,是司馬遷的筆法。在傳記中,他把自己的觀點放在客觀的事實敘述中,表達對人物的愛恨態度。以項羽為例。司馬遷同情他,以極大的熱情寫出了這個失敗的英雄。他既贊揚了項羽的勇敢,又批評了他的沒有誌氣和殘暴。然而,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並未置評,但他對項羽的愛恨情仇卻在敘述中表露無遺。這就是司馬遷傳記的最大特點,即真實性和傾向性的統壹。

2.愛與恨是截然不同的

司馬遷明確的愛恨情仇在《史記》中得到了充分的表達。他高度評價了秦末的農民起義。出身貧農的陳涉是農民起義的領袖,但司馬遷卻把他與諸侯並列,用壹個“家族”來形容他。壹個封建歷史學家做到這壹點,並不容易。在《史記·列傳》中,他將陳涉與古代著名的皇帝——商湯和周武王相提並論,明確指出只要封建皇帝是暴虐無情的,人民就有權推翻他。這支由陳涉領導的農民軍雖然沒有取得成功,但卻在秦末掀起了壹場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最終推翻了秦朝無法無天的統治。陳涉的第壹次起義和推翻秦朝的歷史功績,司務感動是完全正面的。

司馬遷還贊揚了歷史上許多忠於祖國、熱愛人民的英雄。當年出遊時,他曾到過湖南長沙北部的汨羅江,在河邊瞻仰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這次悼念對司馬遷影響很大,他的腦海裏深深地印上了屈原的詩詞和人生經歷。他在為屈原立傳時,認為屈原可以與日月爭光,並憤怒地譴責楚國貴族統治者不分忠臣漢奸的醜惡行徑。當時司馬遷還參觀了舜的葬地湖南零陵縣,對舜的事跡進行了實地考察。後來在寫史記的時候,把舜的故事寫進了《五帝紀事》,歌頌了他憂國憂民的高尚品質。司馬遷還高度贊揚了《平反昭雪》和《講和》中的主人公藺相如和廉頗,對他們的愛國行為大加贊揚。

在史書記載中,司馬遷也贊揚過為了抗奸而置生命危險的刺客,也贊揚過救人於危難、見義勇為的遊俠。比如說荊軻,他說“鳳凰蕭蕭水冷,壯士壹去不復返”,為了報答燕太子丹的恩情,不惜獨自刺死秦王,最終鮮血灑在了秦婷身上。司馬遷對這些人物的大膽贊美,其實是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人民群眾抗奸欲的欣賞。司馬遷記錄了名醫扁鵲和那些造福人民的生動事跡和醫學理論。這些人在當時沒有什麽社會地位,但在司馬遷心中,他們遠比某些諸侯高貴。

司馬遷也深刻地認識了封建統治者的醜惡嘴臉,無情地揭露了統治階級的罪惡。比如《酷吏傳》就是十個殘暴無情的官員的傳記,其中就有漢武帝的九個臣子。當時漢武帝很重視張湯,“唐奸詐,舞之以智以制人。”我是從小官做起的,但我沒有做到。我在長安和傅家田家、余翁叔交了私交。所謂“幹”,就是兩手空空。這裏描述的是張湯在做小官的時候用詭計降服百姓的情況。張湯上臺後,與虞照壹起制定了各種法律,其中有壹條叫“腹誹法”,即無論他是否有罪,只要被指控對朝廷不滿,就可以受到相應的懲罰。張湯不僅善於制定法令,還迎合了漢武帝處理“犯人”的願望。在他的主持下,往往壹個案子會牽連無數家庭,導致殺人如麻,視人命如草芥。這些人的犯罪活動被司馬遷記錄下來,正是通過這些,他揭露和控訴了漢武帝時期專制統治的殘酷和黑暗。

司馬遷進步的歷史觀和大膽揭露帝王過錯的風格值得肯定。對於歷史演變過程,他的思想是比較完整的。在對歷史給予正確評價後,他充分肯定了歷史是不斷發展的這壹結論。

3.歷史學家唱頂

魯迅先生曾說:《史記》是“史家的絕唱,無韻《離騷》。”換句話說,作為壹部規模宏大、體系完備的中國史記,它也是壹部優秀的文學作品。

在司馬遷的筆下,壹個歷史事件或壹個歷史人物,三言兩語就能刻畫得惟妙惟肖。例如,對於

《田單傳》中關於田單防守即墨城的描寫。田單用六次政變打敗燕國,使齊國得以恢復。“火牛陣”是最重要的策略之壹。晚上,田單把有龍紋的紫布披在1000多頭牛身上,在牛的角上綁上鋒利的劍,用油浸透牛的尾巴,放火燒。結果,1000多頭牛像燃燒著熊熊火焰的怪物壹樣沖進了閆冰的陣地。齊國的士兵也拿著武器沖向敵人,有的人敲鑼打鼓,高聲吶喊,以示強大。困惑的閆冰被嚇得四處逃竄,結果他被殺了。戰場上到處都是閆冰的屍體,齊國大獲全勝。司馬遷雖然筆墨不多,但“火牛陣”卻像圖畫壹樣出現在讀者的腦海裏。

司馬遷還生動地刻畫了不同類型的歷史人物。他對西楚霸王項羽的描寫非常精彩。巨鹿之戰,項羽率領大軍渡江,然後擊沈所有船只,並下令只準三日糧,生動具體地刻畫了項羽破釜沈舟,與秦軍決壹死戰的決心和精神,項羽的軍隊,以壹當十,消滅了遠比自己人數多的秦軍,在推翻強秦統治的戰爭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戰鬥結束後,項羽召集了所有的將軍。進了項羽的轅門,沒人敢擡頭走路。這是對項羽威望的描述。司馬遷描寫項羽被圍的情景更加感人。項慷慨:“推山難,則怒天下,而不利時,則不死。”司馬遷通過這首歌完整地刻畫了主人公失敗後慷慨悲壯,卻無力挽回失敗命運的復雜心情。接下來司馬遷描述了項羽突圍後在東城決戰中的英勇。當時項羽的騎兵只剩下28人。當數千追兵逼近時,項羽睜大了眼睛,怒喝壹聲,把漢軍嚇退了數裏。看到這樣的描述,不禁讓人覺得失敗的英雄似乎就在眼前。

再比如司馬遷描寫劉邦入關時與百姓的交戰,充分顯示了壹個政治家的風範。而劉邦也有罵人的流氓習氣和隨機應變的性格。有壹次,韓信上書劉邦,要求封他為假齊王。劉邦非常生氣。他只是想發作,但張亮暗示他不要發作。他馬上轉過身來說:“君子要平定諸侯,他要做到,他才是真正的王。妳這個偽王在幹嘛?”這裏文字不多,卻生動地刻畫了劉邦善於即興發揮、玩弄權術的性格。

司馬遷在書中的敘事語言非常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廣泛使用口頭諺語、成語和歌謠,並不回避方言。他的語言是壹種接近口語的“方言”。通常,敘述與人物之間的對話是和諧的。雖明卻含蓄,言外之音,值得玩味。復雜簡潔,兼收並蓄,各得其所,壹般服務於人物性格特征的描述。他對人物語調的描寫最有趣,充分表現了人物的精神態度。為了突出人物,他常常適當地強調和誇張。比如《漢高祖傳》:“正月(五年),諸侯將軍* * *邀漢王為帝。.....漢王三讓,只好,曰:汝須以為方便,方便國家。,“漢高祖退位的這段話,直接模擬了當時的口語,生動體現了劉邦的故作姿態。看完之後,不禁覺得劉邦的演講指日可待。而且司馬遷在使用古代史料時,壹般都是用當時的通俗語言翻譯古語。如《五帝年譜》中寫的堯舜故事,取材於《尚書·堯典》壹書,書中“民喪,八音遏四海三年”,“任其所能,使其功於仙兮”的話,翻譯為“民喪父母,四方樂三年”,“信傷百官,皆功業昌盛。”《史記》中的人物傳記之所以如此優秀,與司馬遷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是分不開的。

壹個人無辜被迫害後,通常有兩種選擇:悲觀沮喪,或者憤怒爭取力量。司馬遷選擇了後壹種方式。他以“研究天人關系,作古今之變,形成統壹觀”為宗旨,把所有的“氣”都投入到了《史記》的創作中。司馬遷開創了中國歷史著作的紀傳體,開創了壹種全新的史學方法。司馬遷以個人傳記和紀律性的形式記錄歷史,以社會為中心,為後人展現了壹部規模宏大的社會變遷史。司馬遷在歷史和文學上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