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發軔於古天竺,但佛教典籍在全世界只有漢譯本保存得最多,這些幸存的漢文佛教典籍不僅是中國的寶貴文化遺產,而且也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
大藏經是佛教典籍匯編而成叢書的總名,是壹部百科式的佛教全書,它收集廣博,既是佛書,也是涉及哲學、歷史、語言、文學、藝術、天文、歷算、醫藥、建築等領域的包羅宏富的古籍,對中國和世界文化都曾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佛教的傳播,是伴隨著佛教典籍的譯介展開的,漢譯佛典絕大部分是在東漢到隋唐時期翻譯的。安世高、鳩摩羅什、玄奘、義凈等是這方面做出卓越貢獻的翻譯家,也是交流中外文化和友誼的使者。隨著譯經和著述的大量增加,約在公元二世紀,即開始了漢譯佛經的收集和目錄整理。唐開元年間(公元730年)智升編撰的《開元釋教錄》集其大成,首次將中國僧人的著作入藏流行,並創“千字文”各字為序的編次方法。佛教經典的流通刺激了雕版印刷術的創造發明和不斷完善。北宋開寶年間(公元971年~983年)我國第壹部木刻版漢文大藏經《開寶藏》在成都雕印完畢。它以《開元釋教錄》入藏經目為底本,第壹次采用千字文編次順序,起“天”字,終“英”字,***480帙,5048卷,卷軸式裝幀。這部佛教大藏經,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早最龐大的壹部叢書,壹編便是數千大卷,數千萬言,這在世界史上十世紀以前,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個例子。公元1403~1407年成書的由明代僧人道衍主持編纂的《永樂大典》總匯當時漢文化的全部內容,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壹部百科全書,就是受其影響模仿佛教大藏經纂成。
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開寶藏》由沙門奝然傳入日本。端拱年間(公元988~989年)傳到高麗。高麗和日本還據以復刻,直接間接刺激了兩國的刊印事業。伴隨著大藏經的外傳,雕版印刷術也從中國傳播到外國,佛教成為當時文化藝術傳播的主要媒介之壹。
自宋、遼、金、元、明、清以來各朝官方和民間均投入巨大人力物力進行大藏經的編輯和雕印。計官刻本七藏,私刻本十藏,國外漢文刻本還有高麗壹藏,日本的七藏。《開寶藏》是這壹切各版大藏經雕版的鼻祖。它以書法端麗嚴謹,雕刻精良著稱,是宋版精品。漢文大藏經的編輯、雕印,以它的宏篇巨制,版本眾多,歷史久遠而聞名世界,它不僅是中國,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壯舉。
我國現存各版大藏經中,屬於未經傳世的孤本,有石刻本的《房山雲居寺石經》,木刻本的《契丹藏》、《趙城金藏》、《元官藏》、《洪武南藏》、《武林藏》和《萬歷藏》等七種版本。其中有三個版本殘存印本未超過40卷。《趙城金藏》是當今大藏善本中卷帙最多的,而且是世界上僅存的壹部。它基本上是《開寶藏》的復刻本,並有部分是遼藏的復刻本與遼藏的坊刻本,裝幀也同是卷軸式,每版23行,每行14字。它保留開寶蜀刻本的許多特點,在《開寶藏》早已散佚殆盡的情況下,它還保存著數千卷開寶蜀本與遼藏的原貌,不論是在版本和校勘方面,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價值。
中華大藏經編輯局經過鄭重選擇決定以稀世孤本《趙城金藏》為底本,按《趙城金藏》千字文編次的目錄體系影印,重編《中華大藏經》。據以作為底本的《趙城金藏》為國內外歷次大藏經編輯者所未及見,新編《中華大藏經》搜羅宏富,遠非前代刊行諸藏所能企及,在這方面,現在世界上通行的日本《大正藏》無法與之相比。新編《中華大藏經》必將為祖國贏得榮譽,它不僅是中國而且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壹件大事。
《趙城金藏》印刷清晰,字體勁拔,每卷首均有精美的佛陀說法圖,其刀法線條和宋版佛經相比,具有豪放嚴整和生氣有力的特點,是我國印刷史上的珍貴標本,是研究我國刻經史和版本史的珍貴資料。從中可以看出歷代佛教書籍制作演變過程,也可以看出佛藏與當時金本的平水(臨汾)水平,特別是每平水版畫之間的關系,是印刷發展史上的壹座了不起的寶庫,在中國版本目錄學和雕版印刷史上也占有壹席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