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秦嶺山脈有多少座山

秦嶺山脈有多少座山

地理位置

橫貫中國中部的東西走向山脈,重要自然地理界線。東漢班固的《兩都賦》中已有“秦嶺”之名。歷史上曾為秦國之地,故稱秦山或秦嶺。大致位於北緯32°30′~35°,東經103°~113°。西以臨潭、叠部、舟曲境內的岷叠山系與昆侖山脈為界;東至河南伏牛山麓;北界西段自臨潭北部的白石山(海拔3908米)起,東延至天水東南的火炎山(2559米),再往東以秦嶺北麓的大斷裂帶為界,北界東段入河南境則以黃河南岸山地為界;西南以甘、川省界為界;南臨漢江與米倉、大巴山分界;東南直抵鄖縣。

[編輯本段]名稱由來

中國有許多名川大山,但以秦嶺最為獨特。秦嶺作為中國非常重要的壹個生態系統,不僅僅單純地體現在生態環境上,而且體現在歷史和文化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哪壹座山脈像秦嶺這樣哺育著中華文明的進程,也沒有哪壹座山脈像秦嶺這樣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文明的進程。如果把黃河比作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秦嶺就應該是中華民族的父親山。

追溯關於古代對秦嶺的歷史記載,其中描述我國古代的山脈分布的專著首推《禹貢》,《禹貢》中對華夏大地的山脈有“三條四列”之說。作者認為,秦嶺居中,列為中條;次則有“三河兩戒”之說,而秦嶺分地絡之陰陽;昆侖有三龍,而秦嶺為中龍;蔥嶺有三幹,而秦嶺為中幹,等等。所以,秦嶺在很久以前,就成為華夏大地的重要山脈。

秦嶺古稱“南山”,《詩經》有“節彼南山”,《禹貢》稱“終南敦物”,《山海經》亦稱“南山”等等。根據歷史記載,南山之名由來已久。《史記》中謂“秦嶺天下之大阻也”。秦漢而後,東方朔有“南山天下之險也”。特別經韓愈貶潮州詩“雲橫秦嶺家何在”,秦嶺之名隨韓詩而遠揚。南山亦稱終南山,左傳有“終南九州島之險也”。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則說:“蓋終南脈起昆侖,尾銜嵩嶽”。到了清同治年間,更有毛鳳枝著《南山谷口考》,“東起潼關,西至寶雞,凡南山谷口北向者,得壹百五十”,正是陜南秦嶺的山地。

[編輯本段]地貌特征

東西長約1600多公裏,南北寬數十公裏至二、三百公裏不等。居甘、陜南部和豫西,並有小部分伸入鄂西北,呈兩端微向北翹的“壹”字形。面積約12萬平方公裏。山勢西高東低。山脈北側為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南側為低山丘陵紅層盆地和江漢平原。

秦嶺南北自然景觀各異。北坡為暖溫帶針闊混交林與落葉闊葉林、山地棕壤與山地褐土地帶;南坡為北亞熱帶北部含常綠闊葉樹種的落葉闊葉混交林、黃棕壤與黃褐土地帶;河谷盆地中栽植有亞熱帶經濟林木,如柑橘、枇杷、油桐、油茶、棕櫚、茶、烏桕、杉木、馬尾松和柏木等。

陜境秦嶺是秦嶺山系的骨幹,山坡北陡南緩,山勢巍峨壯麗。壹般海拔1500—3000米,高出關中盆地和漢中盆地1000—3000米。主脈分布在山地北部,有許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構成秦嶺山地的高山、中山地形。北陡南緩的山勢導致北坡溪峪短急,南坡諸水源遠流長,斷切東西走向山嶺,形成許多峽谷,水力資源豐富,可謂山高水長。

[編輯本段]氣候特征

秦嶺是中國氣候上的南北分界線。特別表現在冬夏季風的巨大屏障作用。秦嶺對水汽也起阻滯作用,南坡年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北坡降水量多在800毫米以下。秦嶺以北的河流水量較小,流量變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冬季結冰。以南河流反之。習慣上以秦嶺北坡和淮河壹線劃分,以北屬暖溫帶濕潤、半濕潤氣候,以南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

[編輯本段]歷史傳說

漢中地區、安康地區和商洛地區很早就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早、中、晚期的文化遺址,可推斷在100-20萬年前,陜南地區就有了人類活動,在馬家鎮楊家村出土的銅鼎、編鐘、陶瓷等說明先民在秦嶺地區繁衍生息的歷史十分悠久,遍及秦嶺地區眾多縣城的多處原始社會遺址,證實了遠古人類在此活動的足跡。

相傳,堯舜時期,堯封帝嚳之子契於商。契即殷商之始祖。夏商時期,在陜南境內的秦嶺地區都屬於梁州之地。西周和春秋時期,商洛地區就屬晉,而漢中、安康屬楚。 戰國時期,秦嶺大多屬於秦地。秦漢時期,秦在陜南地區***設12個縣,其中位於秦嶺地區的就有略陽、鳳縣、上雒(商洛)和商縣等。嘉陵江流域的略陽、鳳縣,在秦漢兩代稱嘉陵道,屬北都郡,而丹江流域的上雒、商縣則是秦王朝的根據地。《史記》、《漢書》中就有“南山檀柘;天水隴西山多林木;巴蜀廣漢本南夷,秦並以為郡,山林竹木果實之饒;武都地雜氐羌,皆西南外夷,武帝初開治;楚有漢江川澤山林之饒,或火耕水耨,以漁獵山伐為業”以及“褒斜材木竹箭之饒”的記載,足以說明秦嶺山區當時森林繁盛,而農業種植和捕魚伐木是主要的生產方式。

從漢末到隋唐統壹的300多年間,漢中地區有“後漢,張魯居漢中,改為漢寧郡,曹操討平之,復為漢中郡”之說。也就是說,三國鼎立時,漢中地區還是漢中郡。西晉屬梁州,南鄭為州治所在地。唐代設置其為興元府,洋州和興州12縣,而宋、遼、金時期稱為興元府。安康地區在曹魏平張魯後,從原漢中分出,設為魏興郡,縣治同漢;晉時魏興郡仍沿舊治,而永嘉離亂後屬東晉,隋唐設金州漢陰郡,宋置金州安康郡,隸屬京西南路,縣治襲唐。商洛地區秦歸內史,漢初至兩晉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州郡屬治變化頻繁,但縣治沿舊。唐置商州上洛郡。北宋沿唐舊治,隸永興軍路,金屬京兆府。

形成秦嶺的厚重感,還有壹個原因。秦嶺不僅分隔了黃河和長江,形成各具特色的黃河文化和長江文化,更滋養著自強不息、內斂厚重的黃河文化,凝鑄著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發展的氣魄和膽識。秦嶺的重要,不僅體現在獨特的生態系統上,也體現在歷史和文化上。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發展過程,秦嶺為中華的文明進程不僅提供了生態屏障,而且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因此可以說,秦嶺對中華文化的形式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中華文化發展當中重要的自然生態因素之壹。在這個過程中,秦嶺生態系統和秦嶺的大山沈澱了很多豐富的人文和歷史景觀,從而使秦嶺的生態環境擁有了很厚重的文化和歷史底蘊,包括距今160萬年前的猿人遺址,距今115萬年完整的藍田猿人頭顱骨化石、距今18—20萬年的大荔智人化石和距今4—5萬年的河套人遺址。秦嶺在陜西境內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非常豐富。舉世公認的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黃帝的族居地和陵寢都在陜西。從公元前11世紀開始,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末年)、西晉(末年)、前趙、前秦、後秦、大夏、北周、隋、唐等13個王朝和國家在此建都,為陜西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跡,其中有氣勢恢宏的帝王陵墓,有規模宏大的古城垣和宮殿遺址,有保存完整的古建築,有香火旺盛的名剎古寺等等。這悠久歷史賦予陜西掘之不盡、觀之不勝的文化遺產,形成了天然歷史博物館。

這樣壹座原始而古拙、博大而精深的山脈氣質,自遠古時期就被人重視、開發和利用。早在秦朝,秦始皇就在西出阿房宮100多公裏的秦嶺北麓修築宮殿,以為皇家花園。漢代武帝時,常在秦嶺北坡東至藍田、西到周至壹線訓練騎兵、演習軍陣。皇家在山中修建的上林苑是帝王貴紂夏季避暑休閑之處。古籍《三輔黃圖》中記載:“上林苑中天子秋冬射獵,取禽獸無數實其中,離宮觀七十所,皆容千乘馬騎。……”

對帝王貴紂的園林則有這樣的描寫:“漢上林苑,即秦之舊苑也。……茂林富民袁廣漢藏鏹巨萬,家僮八九百人,於北山下築園,東西四裏,南北五裏。激流水註其中。構石為山,高十余丈,連延數裏。養白鸚鵡、紫鴛鴦、青、奇獸珍禽……奇樹異草,靡不培植。屋皆徘徊連屬,重閣修郎……”可見當時秦嶺山中富人生活之繁華奢侈。也說明秦嶺山中翠微橫沈,綠竹幽徑,青蘿裊娜,恬靜優美的自然景色對人們的誘惑。

到了唐代,皇家園林修建在距都城長安僅二三十公裏處,據記載,其別墅就建成在長安區皇甫峪中,每至盛夏,帝後妃子皆赴此消夏,宮殿夜夜笙歌,仕女長袖善舞。此地也是太宗李世民病逝之處,至今山中尚可看到宮殿遺址。不僅皇家在此廣築園林,官紳亦追隨其後,在這裏修建別墅,其中以王維的輞川別墅最負盛名。他在詩歌中描寫的此地風物,讓人發思古之幽情。

秦嶺以它的壯觀、廣闊和美景吸引來大批文人墨客,李白、杜甫、柳宗元、韓愈、蘇軾等人都曾遊歷過秦嶺,並寫下膾炙人口的名篇。李白在他的《登太白山》寫道:“西下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願乘冷風去,直出浮雲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壹別武功去,何時復見山。”這種氣象萬千的景色,留給後來者以多少向往和想象?太白山下因氣候異常、風雲多變,相傳在山下行軍,不敢敲鼓吹號,否則疾風驟雨會傾刻而至。甚至有人高聲叫喊都會“召”來風雨。對山中奇特的“太白積雪六月天”,蘇軾寫道“巖崖已奇絕,冰雪竟雕皺。”這些,都說明了秦嶺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向往的遊歷聖地。

壹千二百年前,李白在他的《蜀道難》中寫道:“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可以看到,那時的人們視秦嶺為畏途。上古時,先民的活動範圍更多在秦嶺的北坡。

從政治意義上講,壹座山能影響壹個王朝的建立,秦嶺就以它的天險造就了秦王朝和此後的十三朝古都的繁盛。秦惠公在取得河西勝利以後,東有函谷關阻擋著強大的齊國,北邊的獲、戎部落逐漸衰弱,南面卻對著虎視眈眈的勁敵楚國,他壹直尋找著進攻三秦大地的最佳途徑。正是秦嶺這道天然的長城,阻擋著楚國的侵犯,扶持著壹個民族漸漸強大,最終完成最早統壹中國的大業。以後長安城千余年文明的鑄就和形成世界四大古都的顯赫地位,也與秦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唐代柳宗元說:“中南居天之中,在都之南。國都在名山之下,名山隨國威而遠揚。”如今,世人對秦嶺的極大關註和厚愛,秦嶺的地位也遠非只是省城西安的“後花園”這麽狹窄,她的大名已經傳出國門,走向了世界。

作為中央國家公園,秦嶺已成為研究歐亞大陸生物起源、發展和演變規律的天然基因庫,也是研究世界古北界和東洋界動物區系界線的結合部以及研究黃河文化、歷史考古的重點目標之壹。秦嶺以其自然特色和厚重的歷史文化,成為中國和世界寶貴的自然歷史遺產、人類的***同財富、後世的福祉,名副其實地成為“送給地球的第83份禮物”。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秦嶺是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網絡所屬秦嶺火地塘華山松、油松、銳齒櫟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的所在地。

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昔日隋唐帝王避暑之勝地,有著豐富的地熱資源。 太白山是秦嶺山脈的主峰,位於眉縣、太白、周至三縣交界處。主峰仙臺海拔3767米,自然保護慪5.4萬公頃,距西安120公裏。太白山得名已久。《水經註》載:"漢武帝時,已有太白山神祠,其神名谷春,是列仙傳中人。"《錄異記》載:金星之精,墜於終南主峰之西,因號為太白山。太白山崇高峻偉,草木繁盛,海拔3000米以上地帶發育有第四紀末冰川。山巔有大爺海、二爺海、三爺海和玉皇池4個高山湖泊,池水清澈,深不可測。由於山高雲淡、空氣稀薄、氣候寒冷,終年積雪不化,即使三伏盛暑,皚皚白雪,仍然莽莽天際銀光四射,其景致格外壯觀美麗,是譽為關中八景之壹的"太白積雪"。

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眉縣湯浴林場境內,森林茂密,溪流潺潺,鳥獸繁多,景觀迷人,有綠色植物寶庫和天然動物園之稱,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天然高山植物園和動物園。由於高差大,氣候、土壤、植物等均表現出明顯的垂直分布規律,自下而上有暖溫帶、寒溫帶、嚴寒帶氣候特點,與之相對應,呈現出不同的森林景觀。自上而下生長著側柏、松櫟、紅樺、冷杉、落葉松、高山灌木叢等6個垂直分布的景觀櫟林帶。植物種類豐富,有種子植物1500余種,藥用植物510余種。太白紅杉、連香樹、獨葉草、星葉草等均系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野生動物約270種,鳥類330多種,約占全國鳥類動物的四分之壹,其中屬國家保護的動物55種,如大熊貓、金絲猴、羚羊、大鯢、青羊、金雞等都是十分珍稀的動物。

太白山森林公園有多種奇特壯麗的自然景觀。園內有低山、中山、高山3種地貌類型,峽谷幽深,奇峰林立,飛瀑深潭,景色秀麗。園內還有春秋戰國時期王禪老祖修道的"鬼谷子洞",相傳為漢鐘離、呂洞賓等八仙修行處"鐘呂坪",道教始祖老子騎牛過玄關路經湯峪休息的"青牛洞",唐玄宗攜楊貴妃遊湯峪所建的"唐子城",藥王孫思邈上太白采藥的棧道等遺址。

森林公園入口處為湯峪溫泉,唐代稱"鳳泉湯"。現有大泉3口,日出水400多噸,出口水溫度60O C,對多種疾病有壹定療效。

經過近幾年來的規劃和開發建設,森林公園已具有較好的綜合接待條件。千百年來,被譽為太白山八景的紅河丹崖、斜峪雄關、古楓函境、桃川曲流、鬥母奇峰、平安雲海、太白明珠、拔仙絕頂,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海內外旅遊者。

秦嶺山脈全長1600公裏,南北寬數十公裏至二三百公裏,面積廣大,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狡義的秦嶺是秦嶺山脈中段,位於陜西省中部的壹部分。秦嶺山脈是我國南北自然地理條件的天然分界線,也是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的分水嶺。 太白山作為秦嶺山脈的主峰,其自然地理條件就更為獨特。高聳入雲的雄偉氣勢,瞬息萬變的氣候神姿,秀麗的風景,為中外科學家、文人和遊人所向往。

· 太白美景 ·

壹秦嶺主峰太白山,自古就是壹座中華名山,太白積雪六月天是著名的長安八景之壹。壹九九壹年經林業部批準建立的陜西太白國家森林公園坐落在太白山北麓。公園面積2949公頃,森林覆蓋率94.3%這裏以森林景觀為主體,蒼山奇峰為骨架,清溪碧潭為脈絡,文物古跡點綴其間,構成了壹幅動態美與靜態美相協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渾然壹體的生動畫卷,是我國西部不可多得的自然風光旅遊區,被譽為我國西部的壹顆綠色明珠。

二是生物種類豐富珍奇。秦嶺是我國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線,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線,是華北、華中、華西植物區系的交匯點,古北界、東洋界動物區系的過渡帶,公園內生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區系復雜,起源古老,是天然的物種基因庫。計有種子植物、苔蘚植物1850多種,森林動物、昆蟲1690多種,並有國家保護樹種和瀕危保護植物26種,珍奇保護動物9種。

三是山地地貌奇特險峻。低山區谷狹深幽,山色雲影開合得體;中山區山勢陡峭,梁脊齒狀,奇峰對峙,重巒疊嶂;高山區第四紀冰川遺跡的地貌形態千姿百態,妙趣橫生。

四是溫泉資源得天獨厚。公園低山區有豐富的地熱田,溫泉水溫達72攝氏度,內含二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是優良的醫療礦泉水。

五是人文景觀歷史悠久。太白山還是我國道教活動的主要場所之壹。據史載,太白山曾倍受歷代帝王贊譽加封,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跡、詩詞歌賦及民間傳說,為森林公園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李瑞環同誌視察太白森林公園後指出:在我國長江以北,氣勢如此之大,景色如此之美,科學價值如此之高,離大城市如此之近的自然景觀實屬罕見。對公園的景觀給予了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