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和泰戈爾齊名,辜鴻銘是怎麽成為外國人最崇拜的民國大師的?

和泰戈爾齊名,辜鴻銘是怎麽成為外國人最崇拜的民國大師的?

要說民國文壇上,誰最像金庸筆下「 ”正中帶有七分邪,邪中帶有三分正”的東邪黃藥師?辜鴻銘估計是最神似的壹個。 黃藥師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奇門遁甲、琴棋書畫等無壹不精,個性還離經叛道、狂傲不羈;而辜鴻銘學貫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等9種語言,獲得13個博士學位,是民國時代精通西洋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第壹人。而他那憤世嫉俗、好諷刺的性格,奇異的言行,也註定了要和黃藥師背負同樣多的世俗爭議…… 奇:西方的土壤裏開出東方的花 民國時期,文化修養極高的大師、學者大多出自家境頗豐的書香門第,但辜鴻銘是個例外。他生於南洋,學在西洋,除了祖籍是福建外,與東方文化可謂是毫不搭邊。 1897年,辜鴻銘出生在馬來半島檳榔嶼的尼蒙橡膠園內,排行家中老二。父親是橡膠園的總管家,母親則是葡萄牙人。因為是中葡混血的緣故,嬰兒時的他頭發微黃,皮膚白皙,眼睛泛藍。 辜鴻銘 少年時期,因為家境殷實,後來又成了橡膠園主布朗夫婦的義子,10歲左右便隨著義父母來到當時號稱「 ”世界工廠”的西方帝國——英國。而後,他的求學足跡輾轉於英德之間,先後於英國愛丁堡大學和德國萊比錫大學求學,並得到校長、歷史學家、哲學家卡萊爾的賞識。 彌爾頓的《失樂園》 學生時代的辜鴻銘天資聰慧,他的語言學習從彌爾頓的《失樂園》開始,六千五百多行無韻詩,他僅用了壹個月就能背得滾瓜爛熟。還不懂德語時,他就像念咒壹樣用半年時間將《浮士德》熟背下來,在他朗朗上口後,老師才開始講解,使他的「 ”思想由簡入繁,由淺入深”。以至於他在讀莎士比亞的三十七本戲劇時,從兩周讀壹本,到兩周讀三本,最後得出的是:「 ”讀莎翁,大喜大悲,大是大非,妙筆生花,興奮不已,但就是讓人感到太過熱鬧,少了壹份深沈。” 有了這份學習積累,很快辜鴻銘就顯現出了極高的語言天賦。他能在德國人舉辦紀念俾斯麥百年誕辰會做即興演講,博得壹片喝彩;還會用拉丁文作詩,民初上海愚園路廊壁上鑲嵌的拉丁文的詩,就出自辜鴻銘的手筆。當蔡元培去萊比錫大學求學時,辜鴻銘早已經是聲名顯赫的人物,而40年後,林語堂來到萊比錫大學時,辜鴻銘的著作就已是學校指定的必讀書了。14年的海外留學生活,讓少年辜鴻銘很快成長為了壹名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學者。 後來的北大校長蔡元培 然而,西方文化的滋養還僅僅只是個開始,估計連當時的辜鴻銘本人也想不到,他會成為壹個東方文化的鐵桿粉絲。 1880年,23歲的辜鴻銘結束漫漫異國求學路,回到故鄉檳城。次年,他與清末學者、外交家馬建忠相識。當時,馬建忠深受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 ,「 ”決然舍其所學,而學所謂洋務者”。辜鴻銘與他相見恨晚,交談三日後,思想發生了重大改變,他開始辭去英殖民 *** 在新加坡的公職,專心學習中國文化。而正是這次轉折,讓儒家學說之仁義之道就此成為辜鴻銘持守終生的定見。 清末外交家、學者馬建忠 兩年後,辜鴻銘就開始在英文報紙《字林西報》上發表題為「 ”中國學”的文章,昂首走上宣揚中國文化、嘲諷西學的寫作之路,對西方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幾年裏,他還將《論語》《中庸》譯成英文,相繼在海外刊載和印行,後來又翻譯了《大學》。 狂:知與行,必須同時在路上 僅從思想和文化上加以修煉還遠遠不夠,辜鴻銘決定尊崇父親「 ”回到東方來,做個中國人”的遺命,進入湖廣總督張之洞的幕府,擔任外文秘書壹職。這壹做,就是20年。 待人如賓的張之洞 任職期間,他幫助張之洞統籌洋務、推行新政,創辦近代高等學府——自強學堂,並任教習。又壹邊精研國學,自號「 ”漢濱讀易者”。張之洞是典型的中國封建士大夫代表,自幼熟讀儒家經典,16歲科舉入仕,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帶有很強的中國儒臣特征。而辜鴻銘由西學轉入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遠不及張之洞儒學底蘊的深厚,但在張之洞的影響下,他對儒學進行修習研討直至膜拜推崇,思想上的交融使他們成了多年的至交。 值得壹提的是,辜鴻銘的罵人技能簡直堪稱壹絕!1907年,袁世凱和張之洞壹同入軍機處。壹次,袁對德國公使說:「 ”張中堂是講學問的,而我是來辦事的。”辜鴻銘後來聽說了此事,就對袁的幕僚說:「 ”這話說的對,但要看辦的是什麽事,如是老媽子倒馬桶,自然用不著學問。除倒馬桶之外,我不知道天下還有什麽事,是無學問的人可以辦得好的。”後來袁世凱在壹片罵聲中死去,辜鴻銘特別高興,北洋 *** 要求全國哀悼三日,他卻專門請來了戲班子在家中唱戲三天,邀請中外友人壹起開心。 即使是袁世凱,辜鴻銘也毫不吝惜他的毒舌 然而,這份工作最終隨著洋務運動的破產而告吹。或許壹開始,他就選錯了歷史的方向,在這樣的前提下,縱使他可以靈敏的判斷成敗,也無法跳脫其階級局限。 1908年宣統即位,辜鴻銘擔任外交部侍郎。後又在北大擔任教授,執教英國文學,《春秋大義》(即有名的《中國人的精神》)就在這期間出版,德文版本更是在「 ”壹戰”時期的德國引起了巨大轟動。但他那看不慣就要罵人的性格,很快讓他辭去了北大的教職。 辜鴻銘的死對頭——胡適 當時,辜鴻銘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擁躉,而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卻算得上是新文化運動的中流砥柱。壹有機會,他就在課堂上大講儒學禮教,還公然罵羅家倫。後來,羅家倫也掀翻了他的教書飯碗。 他和胡適也是有名的冤家對頭!1917年,胡適剛被聘為北大教授時,在壹次演講中,用英文念了壹句荷馬的詩,結果下面也傳來了壹陣英文,意思是胡適先生的英語是英國下等人的發音,而嘲諷胡適的也就是辜鴻銘。這便是兩人的第壹次沖突,之後就是各種沖突不斷。 然而辜鴻銘卻對同樣崇尚新思想的蔡元培尊敬有加,可謂怪哉。 怪:神反差!留辮子戀小腳支持納妾 生在西方卻深愛著東方文化,又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興邦之願,不出任何意外,辜鴻銘在那個時代,完全會成為新青年們心中的偶像。但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在西方人眼中不可不看的風景,竟成了留小辮的老古董。 因為都有海外背景和推崇儒學,辜鴻銘常被和莊士敦比較 20世紀初的西方世界,辜鴻銘早已聲名遠揚。在德國人的眼中,辜鴻銘與泰戈爾兩個人是可以與東方文化畫上等號的。毛姆千裏迢迢從英國來拜謁,卻遭到了壹頓冷嘲熱諷,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也曾慕名來訪。實際上,辜鴻銘不僅脾氣臭、毒舌,還有壹套迂腐的奇葩言論。 1.別人剪頭發爭做新青年,他偏要留小辮子 壹條拖在腦後的長辮子,可以說是辜鴻銘的典型標誌了。這在北京,也稱得上是出土文物式的壹景。他非常留戀發辮:「 ”常以擁有發辮而感到自豪。當有人問及於此,先生總是用手摸摸頭發,得意的說:‘這是我的護照!’” 但他的辮子,也並不只是為了復古而留。早在英國留學時,他就已剪掉辮子,西裝革履,壹副洋派。但後來等到人人都在談論反清時,他反而把辮子重新留了起來,原因很可能是「 ”立異以為高”。這也符合他復古派的身份。 接待泰戈爾時的辜鴻銘(右二),就是壹副清朝遺老的打扮 據說當年他上課時,北大學生曾嘲笑他,他反唇相譏:「 ”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妳們心中的辮子是無形的。” 2.在呼籲放足的浪潮中,他卻迷戀小腳 辜鴻銘很喜歡清人方洵寫的《香蓮品藻》,這本書詳細地劃分了「 ”金蓮”種類。辜鴻銘還有很多「 ”創見”,比如:「 ”小腳女人,神秘美妙,它講究的是瘦、小、尖、彎、香、軟、正七字訣。”「 ”前代纏足,乃壹大藝術發明。” 3.主張男人要娶小老婆 在當時,幾乎擁有進步思想的青年都支持壹夫壹妻制的情況下,辜鴻銘卻是納妾制度的忠實擁護者。他不僅自己娶了壹房小妾,還美其名曰納妾是社會穩定的基礎。 辜鴻銘的妻妾 「 ”男人是茶壺,女人是茶杯,壹個茶壺肯定要配幾個茶杯,總不能壹個茶杯配幾個茶壺。”是辜鴻銘最有名的支持納妾的詭辯論。然而「 ”茶壺理論”因無邏輯可言,當年曾遭到許多中外人士的嘲笑。 就這樣,在那個風雲詭譎的年代,辜鴻銘就像壹個異類遊走在各種矛盾中。別人極力鼓吹西方文明,他就各種diss,別人開展新文化運動,他就大力吹捧傳統文化。有人說他是倒行逆施,也有人說他堅持自我…… 也許正如溫源寧在《壹個有思想的俗人》所說:「 ”在生前,辜鴻銘已經成了傳奇人物;逝世之後,恐怕有可能化為神話人物。其實,他那個人,跟目前妳每天遇見的那許多人並非大不相同,他只是壹個天生的叛逆人物罷了……”

參考資料:

黃興濤:《文化怪傑辜鴻銘》 方厚升:《辜鴻銘與德國》 高令印、高秀華:《辜鴻銘與中西文化》 付蘭梅:《東西南北人——辜鴻銘生平軼事研究管窺》 黃興濤:《閑話辜鴻銘:壹個文化怪人的心靈世界》 關註「 ”全歷史” 在這裏 文明脈絡隨心玩轉,關系圖譜任妳來盤 世有萬象,史有千面 下載全歷史,換個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