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著作有很多,大多已經散失,特別是在秦焚書坑儒之後,流傳到今的著作還有不少。僅列書名如下:
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散文名著有《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諸子散文名著有《論語》、《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
中學語文教材已有入選片斷的名著,分別列如下。壹、春秋時期
1、《詩經》,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由孔子編輯。收錄了從周初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開創我國文學現實主義傳統,“五經”之首。中學語文教材中《靜女》《氓》《蒹葭》《伐檀》《碩鼠》《關雌》《七月》等出於此書。
2、《論語》,孔子的弟子編纂。記載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中學語文教材《論語》十則、《侍坐》《季氏將伐顓臾》《荷蓧丈人》出於此書。(《先進》篇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比較有名,又稱《侍坐》或《四子侍坐》)。
3、 《左傳》,《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中國第壹部編年史,相傳為左秋明作。中學語文教材《曹劌論戰》《肴之戰》《燭之武退秦師》出於此書。《晉楚城濮之戰》經常被選為文言文閱讀練習命題材料。有些資料會提到“春秋三傳”(將《左傳》與公羊高的《公羊傳》、谷梁赤的《谷梁傳》並提)。三傳之中,《公羊傳》、《谷梁傳》以解釋《春秋》的“微言大義”為主,《左傳》相當於作者獨立編撰的新史書。
4、《老子》,又稱《道德真經》、《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相傳為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作。中學語文教材沒有選入《老子》的任何章節,出自《老子》的常用成語不少,如:知足常樂、自知之明、虛懷若谷、小國寡民、無中生有、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天長地久、受寵若驚、來者不善、老死不相往來、金玉滿堂、和光同塵、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等。
二、戰國時期
1、《莊子》,又名《南華經》,現存33篇。莊周及其弟子所作,道家學派著作。中學語文教材入選的片斷有《觸蠻之爭》、《庖丁解牛》和《逍遙遊》。
2、《孟子》,***7篇,記錄了孟子的言行,為孟子及其弟子所著。中學語文教材入選的文章有《齊桓晉文之事》《魚我所欲也》《莊暴見孟子》等。《揠苗助長》《月攘壹雞》《奕秋誨奕》等寓言亦出於此書。
3、《荀子》,作者荀況,避漢宣帝劉詢諱,改稱孫卿。戰國時代的思想家、教育家。韓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繼承者。中學語文教材將書中的壹個片斷改寫成《勸學》,是必背內容。
4、 《韓非子》,全書55篇,韓非和後人所作,法家的作品。韓非,荀子的學生。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扁鵲見蔡桓公》《智子疑鄰》《五蠹》《南郭處士》等皆出自此書。著名寓言有《自相矛盾》《鄭人買履》《濫竽充數》等。
5、《呂氏春秋》,又名《呂覽》,***160篇。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輯而成,雜家的代表作,以儒家、道家思想為主,吸收了墨家、法家等各家的思想。中學語文教材選《察今》和《察傳》等文章片斷。(著名寓言故事“刻舟求劍”就出自《察今》)
6、《列子》,又名《沖虛真經》,相傳是戰國時列禦寇所作。因毛澤東主席在其著作中引用而家喻戶曉的故事是《愚公移山》,並入選中學語文教材。
7、《戰國策》,又稱《國策》。記載戰國時代各國遊說之士的策略,作者不可考,由西漢劉向整理而成,***33篇。中學語文教材《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馮諼客孟嘗君》《荊軻刺秦王》出於此書
8、《楚辭》,西漢劉向收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匯集而成,***17篇。屈原,楚國浪漫主義愛國詩人,《離騷》為代表作。選入中學語文教材的有《涉江》全文和《離騷》的選段。屈原開創了我國詩歌浪漫主義傳統,《離騷》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風騷”,其含義已經成為“文學”“有才華”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