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異同

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異同

哲學是壹種思維的智慧,我們要了解中西方思維方式為何有所不同,亟需解決的問題就當屬明了中西方哲學的差異了。任何事物都有壹個產生的階段,產生的過程也許不是明朗的,相反卻有可能是模糊不清的。這就需要去探尋事物產生的源頭,從頭開始,理清事物發展的脈絡並且試圖預期事物的未來發展,哲學也不例外。在對西方哲學的研究中,古希臘是不能拋開的壹個必經環節,古希臘哲學就是西方哲學的源頭。 西方哲學起源於古希臘,並且經歷過古希臘哲學、基督教哲學、近代哲學、現代哲學等階段,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西方哲學所關註的哲學問題不斷地發生著變化。但其承繼的仍然是古希臘的哲學精神 —— 都表現為對各種現象之後的原因的關註和對確定性的追求;而中國哲學的產生,並不象西方哲學那樣可以找到明確的起點,也沒有出現類似古希臘早期的哲學家試圖截然與傳統分開或創立新的傳統。多數學者認為中國哲學是從《易經》開始甚至可以上溯到更早的陰陽五行等觀念,而此後中國哲學、科學的發展以及理論依據往往都來自於這些傳統觀念。縱觀整個中國哲學,各種學說的前後相繼性很明顯,各個學派所討論的問題雖然有所不同,但是主要都集中在政治倫理方面,即都表現為對人的關懷和規範。

壹、中西方哲學

中西哲學的產生和特點

中西方哲學代表的是兩大思想文明的結晶,它們在發端之時期,雙方就形成了各自迥異的思想取向和特徵,後來的發展只是各自沿著前人的路走下去,西方哲學在重視批判的基礎上,不斷地批判舊傳統並創立新傳統,從而發展成為了壹門全新的哲學;而中國哲學則是沿襲前人的傳統,突破不多,主要是繼承,這樣中西哲學最終走向了不同的思想意識形態體系。

中國哲學應該產生於先秦時期,當時各種學說並立,形成了中國哲學早期百家爭鳴的景象。但正如前方所說,各種學說雖然討論的問題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特點:

1)主要集中在政治倫理方面,即都表現為對人的關懷和規範;

2)表現出壹種倫理性、圓融性和內傾性的主要特點;

3)亦具有封閉的自我發展,繼承傳統的穩定性特點。

上文已經提到過了,西方哲學起源於古希臘,經歷過古希臘哲學、基督教哲學、近代哲學、現代哲學等階段,具有以下特點:

1)其承繼了古希臘的哲學精神——都表現為對各種現象之後的原因的關註和對確定性的追求;

2)強調理性認知;

3)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主張人應是主體,自然是客體,是人類認識和征服的物件,人類可以通過自身的能力認識自然,進而改造自然。

中西方哲學差異的原因探求

哲學的產生需要壹定的自然、社會和經濟條件,作為西方哲學初始階段的古希臘哲學如此,中國哲學亦不例外。

第壹,自然條件:古希臘境內多山,不具備農耕的條件,沒有像多數文明古國那樣有豐饒的土地 ,但是卻適合種植果樹,其尤為盛產的是葡萄和橄欖,其生產的葡萄酒和橄欖油多數用於對外出口,在陸路交通不暢和不具備如同中國那樣農耕條件的情況下,古希臘的經濟要發展必須利用它的良好的海岸線,大力發展海上貿易,進而才能夠通過海上與其他地區交往、交流,互通有無,所以,古希臘在海上貿易過程中形成相對比較發達的商品經濟。在與其他地區的經濟交往過程中,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文明,學習和汲取它們的文明成果和文化精華,並且對之進行批判、改造和綜合,從而形成具有古希臘特色的哲學-科學文化。在自然因素這壹條件中,中國的地理環境和古希臘存在著較大的差別,中國有著廣袤而豐腴的土地 以及便利的陸路交通,農業比較發達,經濟的交流主要通過內陸各個國家(甚至只集中在幾個諸侯國 )之間的互通有無,而不必也難以通過海上貿易交往來實現經濟發展。其次,在古代,由於交通條件的限制,同壹地域的文化往往具有相似性,例如在中國的周邊國家的文化要麽沒有根本區別,要麽是中國文化的附庸,雖然在具體表現上有所不同,但在本質上都是面向自身的“內在文化”, 這樣的外在條件使中國文化的視野被限制在壹個類似的傳統環境當中,成為壹種內向型文化。再次,中國的文化是當時的先進文化,先進文化往往難以接受和認同落後文化,而落後文化卻能較好地接受 、認同先進文化(如古希臘、日本等),因而,在這種諸多的自然條件影響下,造成古代中國與其他不同的文明交往較少,進而引進其他文明的先進文化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獨特的、穩定的和完善的文化結構。這些自然條件使中國哲學的特徵表現為壹種封閉的自我發展,具有穩定性。

第二,社會條件:由於古希臘自然因素的阻隔使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難以形成統壹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各個城邦被自然而然地隔離開來,這也就有利於各個城邦獨立自由發展,在多樣性的環境裏能促進相互之間的比較和思考,人們的思想也呈現出多樣化,激發人的批判精神和創造能力,也有利於在相互比較中形成新、更正確的認識。在這種自由的環境下,對傳統采取超越成為可能,由此形成古希臘哲學的新的傳統:超越傳統。因此古 希臘哲學具有科學精神和不斷超越的特點。而在中國,雖然較早形成中央集權的國家,這有利於經濟的迅速發展,但是由於過多的繼承了傳統思維,在宗法制度的制約下,產生了以家庭為中心,註重人與人的關系以求得身心內外諧調的價值取向,在大壹統的國家內形成具有自身的特點的中國文化,並通過國家權力來強力推行,使思想傳統較早形成和比較壹致。另壹方面,較嚴厲的思想鉗制使思想自由被限制在狹窄的範圍內,能夠進行討論、研究和辯論的空間較小,多數思想家把傳統思想當作政治行為、禮儀和道德規範的主要來源,使中國哲學整體朝向倫理(政治)的方向進壹步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的觀點雖然不盡相同,但是都無法超越傳統,都是在傳統所限定的範圍內展開,他們的學說也試圖從古代的傳說和古籍中尋求證明,用以支持自己的學說,這也表明了中國哲學對傳統的態度並不是采取積極的批判,而是繼承和詮釋,這種態度被強化成為中國哲學的主流:繼承傳統。

第三,經濟條件: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物質資料日益豐富,使壹部分人能夠直接脫離物質生產勞動,而從事腦力勞動。亞裏斯多德認為,哲學的產生來自於“人生的必需品以及使人快樂安適的種種事務幾乎全都獲得了以後”因此,在古希臘,探討政治和哲學在社會經濟發展後獲得了物質前提,有壹部分人就把對政治體制和政治規範以及對人和社會的關註轉向對自然和現象之後的原因的關註,用理性而不是經驗去探求現象之間的因果關系,他們驚嘆於自然的各種現象的奇妙,“他們先是驚異於種種迷惑的現象,逐漸積累壹點壹滴的解釋。對壹些較重大的問題,,例如日月與星的運行以及宇宙之創生,做成說明”。並試圖尋求在各種自然現象後面的非神的、恒定的原因,試圖用理論來論證其合理性,註重概念的明晰和邏輯的嚴密,進而產生古希臘獨特的哲學-科學思維方式。但在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應當比古希臘時期更為繁榮,可擁有物質滿足前提的中國為什麽沒有如同古希臘那樣對自然“驚異”呢?其原因在於:壹方面是中國傳統文化重視經驗的作用。在中國的各種理論當中,無論是科學技術還是倫理道德都需要具有可實踐性 ,就是哲學也不例外,因此,中國的古代科學壹直具有豐富的實用技術和各種發明創造,但卻缺乏科學理論資源;另壹方面,中國的知識份子階層(士人階層)也同樣處於物質滿足的前提下,但是他們在社會地位上並不是獨立的,依附於權貴,被權貴豢養,因而需要為權貴的爭權奪利鬥爭服務。在中國相對例外的是老子和莊子,他們都不是為貴族服務的士人,他們的哲學思想與古希臘的哲學思想也最為相像,都提出了關於本原,甚至更進壹步提出“道”的壹般性本原的規定性的觀點和較為豐富的辯證法觀點,但他們所形成的道家文化並沒有成為中國文化發展的主流,反而在中國文化關註人事的大方向決定下,道家最後也變成主要地關註人的生存問題,他們雖然也探討自然,但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個人的自我修養,而不是找到世界的本原,從而形成與古希臘哲學的不同的發展方向,最後成為壹種修身養性的宗教。再次,古希臘哲學把自然當作壹種認識物件,而中國從原始神話和原始宗教影響下形成的“天人合壹”思想傳統以及敬天 、孝祖的思想對中國哲學的發展起較大影響,其中的是“敬天”的思想尤為重要,“敬”在於相信和畏懼,也就把天當作壹個不可懷疑具有神聖地位的東西,這種思想的存在直接影響限制著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

總而言之,中 國文化在面對自然事物時,總是避開了對自然現象背後原因的關註,更多地落到現實當中,通過經驗解決現實當中出現的問題和對人的行為的規範,古希臘哲學重在“是什麽?”,而中國哲學則探討“怎樣做?”。

在討論了中西方哲學差異的基礎上,再看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就壹目了然了。

二、中西方思維方式

中西方思維方式之差別示例

我們通過壹個有趣的玩笑中就可以看出思維方式之間的差別:德國人和法國人在死之前的願望就能告訴妳二者之間的區別。妳問法國人,妳死前最大的願望是什麽?法國人的回答是“我想喝壹杯最好的香檳酒”。再問德國人,他會說“如果我還有力氣的話,我想再做壹次報告”。

壹種思維方式常常滲透在各個領域,甚至我們經常見到的現象也能反映其思維方式。比如壹個美國人給壹個中國人寫信,中國人看美國人的信,他壹看馬上就發火。因為美國人在信的開頭,開門見山,將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後面才講些客套話。中國人為了保持心理平衡,拿到美國人的信先看後面。而美國人看中國人的信,開始越看越糊塗,不知道對方要說明什麽,前面都是寒喧等等。美國人讀中國人的信也是倒過來看,這種不同的書寫方法反映著不同的思維方式。

有這樣壹個經典的例子:德國人和日本人、中國人壹同坐火車從德國的法蘭克福去巴黎,這3個人坐在壹個車廂裏。途中上來壹位客人,這位客人將手裏端著的魚缸放在空座上。德國人開始發問:“您能告訴我這魚的名稱嗎?它在生物學上的類別及有哪些特徵?它們在科學上的意義又是什麽?”日本人聽完德國人的話後接著問:“請問這種魚我們國家能不能引進?根據日本的氣候、水溫、水質,這種魚能不能生長?”輪到中國人來問了:“這種魚是紅燒好吃,還是清蒸更好吃壹點?”這表明了3種不同文化思維方式的特點。

從文學藝術領域看中西思維藝術之差異

東西方不同的哲學追求和不同的思維標向反映到文學藝術的創造上,中國重視圓渾,和諧,追求中和,追求圓渾中而致雄放的境界,就像司空圖、鐘嶸所宣導的那樣;西方追求突破,講究提升性,如希臘悲劇就具有壹種破釜沈舟,另辟天地的突破性。中國許多小說停留在見證性,停留在人情的描寫上,當然《紅樓夢》例外,缺乏必要的哲學深度。賽凡提斯、巴爾紮克、普魯斯特就挖得深,但丁、波德賴爾、莎士比亞,也具有提升性,開掘得很深。中國戲劇多數寫冤寫怨寫人生慘烈,有的寫到了生命的真處實處,所以感人,有生命力,有的沒有。

筆者個人揣測,在現代如創作出能夠打動東西方讀者的作品,作者必須既對中國哲學命運、宇宙精神,對中國詩、畫和書法三為壹體的藝術精髓、以及氣韻、虛實相協、陰陽相調的中國藝術真諦有獨到的體悟,同時又要對西方文學、藝術、哲學有深刻了解和把握。

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的原因簡說

筆者認為壹方面是因東西方社會發展的道路不壹樣,長期的的農業社會和小農經濟,造成了我國文化的民族心理。這種心理的特點很大程度上是強調壹種鄉土情誼、壹種鄉鄰情誼。我們不是常說人生有四大喜事嗎。“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在德國是淡漠,西方人壹般沒有同鄉會。如果在國外遇到壹個同鄉,德國人不會很激動。而我們常講壹方水土養壹方人、落葉歸根等等,本鄉本土觀念很強,這些都跟我們的社會有關,帶有濃厚的情感。這種感情因素在西方,恰恰表現得很淡薄。

另壹方面從哲學和文化體系角度說,我們受影響最深的是儒家哲學,而他們是基督教文化。儒家哲學體系裏強調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壹位,也就是講究道德文化。這種道德文化裏恰恰強調的是壹種“義”。“君子之交淡如水”強調的也是“義”。現在有了壹些變化,有的人主張義利兼顧。我們的哲學思想強調綜合,他們的哲學思想強調的是分析,這就形成了側重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的差異。

中西方哲學的融合

全球化是當今中國哲學必須面對的現實,也是今後發展必須依賴的基礎。伴隨強勢文明的向外輸出,二十世紀以來西方哲學在中國所形成的超級話語霸權對中國哲學來說幾近於壹次清洗,但未必是壹件壞事,這本身就是全球化的必然組成部分,甚至還構成中國哲學再生的必須條件。西方哲學的理性分析氣質、批判創新精神及宗教堅執態度,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都應該成為重構未來中國哲學的可用資源。

學 習 西 方

1、西方現代哲學嚴格的概念分析、清晰的理性邏輯,能夠極為有效地撐開國故舊學中含混不清、微言大義的思想內容,更有利於把問題說清楚,而不至於使豐富的哲學內涵始終無法進入當下人們的思維深處和學術話語。

2、西方哲學那種尖銳犀利的批判精神更能夠對中國傳統思想與文化起到激濁揚清的作用。

3、西方哲學所具有的豐富原創精神則可以成為中國哲學發揚光大的酵母。傳統中國哲學把太多的註意力或精力放在“學統”建構上,每說壹句話都得有出處,每壹個議論都得引經據典,這在客觀上必然導致大批哲學家學術創造力的匱乏。“我註六經”的解釋學傳統更使得中國哲學長期陷入“述而不作”的困難境地。

[結語] 在中西方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正確把握中西文化及思維方式的不同,我們必將會在經濟文化日益國際化的契機下,抓住機遇,重塑國人風采,在對傳統文化去其糟粕,揚其精華的基礎上和諧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