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箴 唐韓愈 原文 序 人患不知其過,既知之不能改,是無勇也。
余生三十有八年,發之短者日益白,齒之搖者日益脫,聰明不及於前時,道德日負於初心,其不至於君子而卒為小人也昭昭矣!作五箴以訟其惡雲。遊箴 余少之時,將求多能,蚤夜以孜孜;余今之時,既飽而嬉,蚤夜以無為。
嗚呼余乎,其無知乎?君子之棄,而小人之歸乎?言箴 不知言之人,烏可與言?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傳。幕中之辯,人反以汝為叛;臺中之評,人反以汝為傾;汝不懲邪,而呶呶以害其生邪!行箴 行與義乖,言與法違,後雖無害,汝可以悔;行也無邪,言也無頗,死而不死,汝悔而何?宜悔而休,汝惡曷瘳?宜休而悔,汝善安在?悔不可追,悔不可為;思而斯得,汝則弗思。
好惡箴 無善而好,不觀其道;無悖而惡,不詳其故。前之所好,今見其尤;從也為比,舍也為仇。
前之所惡,今見其臧;從也為愧,舍也為狂。維仇維比,維狂維愧,於身不祥,於德不義。
不義不祥,維惡之大,幾如是為,而不顛沛?齒之尚少,庸有不思,今其老矣,不慎胡為!知名箴 內不足者,急於人知;霈焉有余,厥聞四馳。今日告汝,知名之法:勿病無聞,病其曄曄。
昔者子路,惟恐有聞,赫然千載,德譽愈尊。矜汝文章,負汝言語,乘人不能,掩以自取。
汝非其父,汝非其師,不請而教,誰雲不欺?欺以賈憎,掩以媒怨,汝曾不寤,以及於難。小人在辱,亦克知悔,及其既寧,終莫能戒,既出汝心,又銘汝前,汝如不顧,禍亦宜然?題解 箴銘是古代文體之壹,它用簡明、整齊而且協韻的語句,說明歷史的經驗或者人生的哲理,寓有深刻的教訓。
《五箴》是韓愈在貞元二十壹年(805)謫居陽山時所寫的表露自己真情實感的自戒之作。通篇以自我批評為基調,但這種批評有出自真心的壹面,也有告誡自己警醒的壹面,更有不屈的精神蘊含其中。
韓愈所寫的這篇《五箴》不能視為嚴肅的說教,而是抒發他對黑暗現實的牢騷和不滿,表達他對自己懷才不遇,屢遭排擠打擊的坎坷身世的深沈感嘆,《序言》是寫自己不到四旬就因命運多舛而過早衰老的感嘆。《遊箴》表面譴責自己飽食終目,無所作為,實是抒發內心無限憤懣。
《言箴》諷刺當朝權貴昏庸腐朽,不辨是非,不值得跟他們說話。《行箴》雖然並列當悔與不當悔兩層意義,主要是對自己生平事跡的反省,結論則是只要所作所為合乎道義,即使處於困境也不悔恨。
《好惡箴》論證交際之道,所好所惡,以道為準,必須慎重。《知名箴》通過自持有才,鋒芒畢露,必然招致危險的社會經驗,含蓄地傾吐了作者對於公侯顯貴妒賢害能的不平之聲。
“箴”雖有五,但基本內容卻包含在以下三個方面:壹是作者對於自己“既飽而嬉,蚤夜以無為”的散漫,虛度年華表示了深刻的反省,並警告自己如不改正將被正人君子所拋棄而淪入小人的行列之中。以道德的繼承者自居的韓愈,對此時此刻散漫無為的痛悔,應該說是發自內心的。
二是作者在文中反復地自警自戒要謹慎,並且回顧了兩度自任幕僚以及任四門博士期間廣收門徒和在禦史臺遭貶的際遇,初看起來,似乎是自己言多必失的結果。但透過現象看本質,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的卻是當朝權貴和群小的專橫、昏庸、嫉賢害能的結果。
正是這壹切,招致了作者接踵而至的災難。韓愈認為,唯壹的出路是,不值得與他們說話,唯有自己今後謹慎處世就是了。
三是韓愈表明了自己所作所為的後果,作此文的目的在於提醒自己“痛改前非”,否則“汝如不顧,禍亦宜然”,更大的災難將降臨。但是韓愈並沒有屈服,毅然決然地表白:只要平生所作所為合乎道義,即使身陷囹圄也不後悔,“行也無邪,言也無頗,死而不死,汝悔而何?”表示了韓愈對世俗針砭的憤激之情和剛正不屈的精神境界。
註釋1、《五箴五首》並序,方氏《舉正》:“《呂譜》於永貞元年,時掾江陵。”魏廖本均無題註。
但對“余生三十有八年”考辯較詳。 魏本引韓醇曰:“公生大歷戊申,四十有八,則元和十年也。
壹本作三十有八。”又引洪興祖曰:“四十有八當作三十有八。
按貞元十八年《與崔群書》雲:‘左車第五牙去,兩鬢半白,頭發五分亦白。’又《祭老成文》雲:‘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
自今年來,蒼蒼者或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或脫而落矣。’此雲‘發之短者日益白,齒之搖者日益脫。
’從此觀之,公年未四十,屢有此嘆。如作四十八,為誤矣。”
2、訟:責備。《論語》:“吾未能見其過,而內自訟也。
“3、蚤:通“早”,表時間。4、烏:副詞,義為哪裏,怎麽,與“安、焉、何”同義。
5、幕中之辯:洪興祖《韓子年譜》雲:“貞元十二年丙子秋,為汴州觀察推官。十五年己卯秋,為徐州節度推官。
公《行狀》雲‘武寧張建封奏為節度推官,得試太常寺協律郎。’九月壹日上建封書,論晨入夜歸事,其後有諫擊球書及詩。
《舊史》雲‘發言真率,無所畏忌,操行堅正,拙於世務’,公豈拙於世務者,特不能取容於俗耳。十六年庚辰夏五月《題下邳李生壁》雲‘余黜於徐州,將西居於洛陽’,按公黜於徐,蓋骾言無所忌,雖建封之知己,亦不能容也。”
叛:違背。6、臺。
2. 韓愈《行箴》行與義乖那段的意思是什麽意思:
行與義乖:樊王汝霖說:“這是為監察禦史因論天旱人饑餓出來為陽山縣令。”傾:傾軋,說的不多,死而沒有死,不正當得與他說話。,只有自己今後謹慎處世就是了。三是韓愈表清楚自己所做所為的後果。《遊箴》表面責備自己吃得飽壹眼,無所作為,寫此文的目的在於提醒自己“痛改前非”,否則,“妳如果不回頭,災禍也應該如此。”,更大的災難將降臨,先自己已經違背了其規定。”
原文:
行與義乖:樊汝霖雲:“此謂為監察禦史坐論天旱人饑出為陽山令。” 傾:傾軋,言也無頗,死而不死,不值得與他們說話,唯有自己今後謹慎處世就是了。三是韓愈表明了自己所作所為的後果。《遊箴》表面譴責自己飽食終目,無所作為,作此文的目的在於提醒自己“痛改前非”,否則“汝如不顧,禍亦宜然”,更大的災難將降臨,先已自乖其例。”
3. 大器晚成(文言文)百度百科《老子》第四十壹章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①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②。上德若谷;大白若辱③;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④;質真若渝⑤。大方無隅⑥;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⑦。
註釋
1、建言:立言。
2、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崎嶇不平、坎坷曲折。
3、大白若辱:辱,黑垢。壹說此名應在“大方無隅”壹句之前。
4、建德若偷:剛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樣子。偷,意為惰。
5、質真若渝:渝,變汙。質樸而純真好像渾濁。
6、大方無隅:隅,角落、墻角。最方整的東西卻沒有角。
7、善貸且成:貸,施與、給予。引伸為幫助、輔助之意。此句意為:道使萬物善始善終,而萬物自始至終也離不開道。
譯文
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為道了。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樸而純真好像混濁未開。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汙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棱角;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道幽隱而沒有名稱,無名無聲。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
題解
這壹章列舉了壹系列構成矛盾的事物雙方,表明現象與本質的矛盾統壹關系,它們彼此相異,互相對立,又是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統壹性,從矛盾的觀點,說明相反相成是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在這裏,老子講了上士、中士、下士各自“聞道”的態度:上士聽了道,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漠不動心、將信將疑,下士聽了以後哈哈大笑。說明“下士”只見現象不見本質還要抓住壹些表面現象來嘲笑道,但道是不怕淺薄之人嘲笑的。
申論
本章先講了“上士”、“中士”、“下士”對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隸主貴族,“中士”即平庸的貴族,“下士”即淺薄的貴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級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認識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質隱藏在現象後面,淺薄之士是無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成其為“道”。在後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語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後六句的“質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質。所以引完這十二句格言以後,用壹句話加以歸納:“道”是幽隱無名的,它的本質是前者,而表象是後者。這十二句,從有形與無形、存在與意識、自然與社會各個領域多種事物的本質和現象中,論證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辯證法的真諦。這是極富智慧的。
4. 韓愈五箴譯文五箴 求助編輯百科名片 《五箴》是韓愈在貞元二十壹年(公元805年)謫居陽山時所寫的表露自己真情實感的自戒之作。
通篇以自我批評為基調,但這種批評有出自真心的壹面,也有告誡自己警醒的壹面,更有不屈的精神蘊含其中。作品名稱: 《五箴》 創作年代: 唐貞元二十壹年(公元805年) 作品出處: 韓愈文集 文學體裁: 箴銘 作者: 韓愈 目錄 五 箴①遊 箴 言 箴 行 箴 好惡箴 知名箴 說明:韓愈生平作品 註釋:賞析:五 箴① 遊 箴 言 箴 行 箴 好惡箴 知名箴 說明:韓愈生平 作品 註釋: 賞析:展開編輯本段五 箴① 人患不知其過,既知之不能改,是無勇也。
余生三十有八年,發之短者日益白,齒之搖者日益脫,聰明不及於前時,道德日負於初心,其不至於君子而卒為小人也昭昭矣!作五箴以訟其惡雲2。遊 箴 余少之時,將求多能,蚤夜以孜孜3;余今之時,既飽而嬉,蚤夜以無為。
嗚呼余乎,其無知乎?君子之棄,而小人之歸乎?言 箴 不知言之人,烏可與言4?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傳。幕中之辯,人反以汝為叛5;臺中之評,人反以汝為傾6 ;汝不懲邪,而呶呶以害其生邪7!行 箴 行與義乖,言與法違,後雖無害,汝可以悔;行也無邪,言也無頗9,死而不死,汝悔而何?宜悔而休,汝惡曷瘳10?宜休而悔,汝善安在?悔不可追,悔不可為;思而斯得,汝則弗思。
好惡箴 無善而好,不觀其道;無悖而惡,不詳其故。前之所好,今見其尤11;從也為比12,舍也為仇。
前之所惡,今見其臧13;從也為愧,舍也為狂。維仇維比,維狂維愧,於身不祥,於德不義。
不義不祥,維惡之大,幾如是為,而不顛沛?齒之尚少,庸有不思,今其老矣,不慎胡為!知名箴 內不足者,急於人知;霈焉有余,厥聞四馳14。今日告汝,知名之法:勿病無聞,病其曄曄。
昔者子路15,惟恐有聞,赫然千載,德譽愈尊。矜汝文章,負汝言語,乘人不能,掩以自取。
汝非其父,汝非其師,不請而教,誰雲不欺?欺以賈憎16,掩以媒怨,汝曾不寤17,以及於難。小人在辱,亦克知悔,及其既寧,終莫能戒,既出汝心,又銘汝前,汝如不顧,禍亦宜然?說明: 箴銘是古代文體之壹,它用簡明、整齊而且協韻的語句,說明歷史的經驗或者人生的哲理,寓有深刻的教訓。
韓愈所寫的這篇《五箴》不能視為嚴肅的說教,而是抒發他對黑暗現實的牢騷和不滿,表達他對自己懷才不遇,屢遭排擠打擊的坎坷身世的深沈感嘆,《序言》是寫自己不到四旬就因命運多舛而過早衰老的感嘆。《遊箴》表面譴責自己飽食終目,無所作為,實是抒發內心無限憤懣。
《言箴》諷刺當朝權貴昏庸腐朽,不辨是非,不值得跟他們說話。《行箴》雖然並列當悔與不當悔兩層意義,主要是對自己生平事跡的反省,結論則是只要所作所為合乎道義,即使處於困境也不悔恨。
《好惡箴》論證交際之道,所好所惡,以道為準,必須慎重。《知名箴》通過自持有才,鋒芒畢露,必然招致危險的社會經驗,含蓄地傾吐了作者對於公侯顯貴妒賢害能的不平之聲。
“箴”雖有五,但基本內容卻包含在以下三個方面:壹是作者對於自己“既飽而嬉,蚤夜以無為”的散漫,虛度年華表示了深刻的反省,並警告自己如不改正將被正人君子所拋棄而淪入小人的行列之中。以道德的繼承者自居的韓愈,對此時此刻散漫無為的痛悔,應該說是發自內心的。
二是作者在文中反復地自警自戒要謹慎,並且回顧了兩度自任幕僚以及任四門博士期間廣收門徒和在禦史臺遭貶的際遇,初看起來,似乎是自己言多必失的結果。但透過現象看本質,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的卻是當朝權貴和群小的專橫、昏庸、嫉賢害能的結果。
正是這壹切,招致了作者接踵而至的災難。韓愈認為,唯壹的出路是,不值得與他們說話,唯有自己今後謹慎處世就是了。
三是韓愈表明了自己所作所為的後果,作此文的目的在於提醒自己“痛改前非”,否則“汝如不顧,禍亦宜然”,更大的災難將降臨。但是韓愈並沒有屈服,毅然決然地表白:只要平生所作所為合乎道義,即使身陷囹圄也不後悔,“行也無邪,言也無頗,死而不死,汝悔而何?”表示了韓愈對世俗針砭的憤激之情和剛正不屈的精神境界。
五箴(針)②----中醫養生防病、治病的五種法則 指治神、知養身、知毒藥之真、知制砭石大小、知臟腑氣血的多少五種養生防病、治病的基本法則。中醫經典《素問·寶命全形論》雲:“故針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余食,莫知之也。
壹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臟腑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時賢範登脈《黃帝內經素問校補》:“此處之‘針’當作‘箴’,指箴銘,勸誡之類的文告。《漢書》‘針刺’、‘箴諫’並作‘箴’,《素問》之‘針’蓋本作‘箴’,後人傳抄,改‘箴’為‘針’,亦猶今人改古籍文字為今天通行文字。
……以‘箴’‘懸布天下’即‘裁箴懸鑒’。以下從‘壹曰’至‘五曰’即箴銘的具體內容,指《寶命全形論》即養生之道的具體程序與要求,非指針刺。”
《黃帝內經素問校補》又說道:“這裏提出的是中醫養生防病的總綱--五箴。‘針’當校作‘箴’,指箴銘,勸誡之類的文告。
從‘壹曰’至‘。
5. 李孝子傳 百度百科 文言文翻譯李孝子傳
嘉定的曲江裏有個孝子叫李維煌,字是裕光。他的父親李巖士,在孝子出生十年後就去世了。家裏沒有貯藏的食物,母親靠縫補衣物來供應孝子到外塾讀書,(孝子)哭著說:“贍養(供養)父母,是兒女的職責。做兒子的不能供養母親,卻要憑借(依靠)母親養活兒子,兒子怎麽能心安!”於是就舍棄了學業,努力耕種,買珍稀食物,給母親吃,而自己情願吃素淡的食物。母親的喉嚨有疾病,他就用勺子餵食。但是母親連續三晝夜壹餵就吐,食物難以咽下。孝子呼天求救,他母親夢見神人用針刺著她說:“我是哀憐妳兒子的孝心啊。”壹覺醒來,出了壹身大汗就好了。雍正七年秋天,突然刮起了海風,城中洪濤滾滾。孝子家的房子本來就有洞漏雨,半夜裏屋就搖晃起來。孝子趕忙背起母親,趴到案幾下面。不壹會兒,前前後後的屋舍全崩塌了,只有他們躲避的地方完好無事。
孝子的父親去世壹年多,祖父也去世了。等到祖父下葬的時候,正值嚴冬時節,孝子的身體本來就羸弱,手跟炭土壹個顏色,凍僵在大雪中。幾個負責修築墳冢的匠人,點燃麻繩暖和他,再用熱水浸泡,他這才蘇醒索還。五十五歲那年去世。死前抱著母親悲慟大哭,叮囑他的孩子壹定要好好地侍奉祖母。
相傳他幼小時,在為父親服喪期間,在苫塊中睡覺,哀哭了三年。每次出門,鄰人指點著他議論說:小孝子,小孝子。大概他的天性就是這樣(有孝心)啊。乾隆三十年,大吏向朝庭稟告了他的孝行,在曲江裏建了牌坊,在牌坊旁立了禮堂。
評論:《孝經》這本書,聖人用來教化孩子的內容已經達到了極致了。不過,世人正用讀書來求得孝心,但李家的孩子獨因孝心而廢棄了讀書,這是為什麽呢?《中庸》裏說:“遵循自然本性叫做道,學習遵循自然本性叫做教。”古代那些能遵循本性做事的人,是不用等待教化(教育)的。否則,慈鳥反哺母鳥,羔羊跪著吃奶,他們讀了什麽書呢?
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