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魯迅肯定傳統文化的例子

魯迅肯定傳統文化的例子

魯迅先生短短的50多個春秋的壹生中,有過兩次婚姻。壹次是事實的婚姻,另壹次是實質的婚姻。兩次婚姻,都陪伴著魯迅先生,走完了先生命運多舛而又輝煌的壹生。

魯迅先生的第壹次婚姻,是先生在日本求學時期,家裏以先生母親魯老夫人,病危的書信訊息騙回國成婚的。原因是魯老夫人聽了傳說,以為先生在日本,和壹個日本女士談戀愛了。封建禮儀制度下熏陶的魯老夫人,不喜歡外族,這是可以想見並理解的。而是否有這回事呢?我從魯迅先生的遺留文字中,並沒有找到蛛絲馬跡。

這次的婚姻,帶給三個人痛苦,---魯老夫人,魯迅先生,朱安女士。我們要問,具有新文化並勇於指責舊道德的魯迅先生,既然不喜歡這次婚姻,為什麽不拒絕或者幹脆出走呢?界定在封建禮儀制度下,我從人性的角度來破析,魯迅先生當時的心理狀態。先生的選擇,不外乎有這三個方面的原因,壹 安慰他母親,魯老夫人的心(這壹點,先生的文字中,已有自述)。二 在封建禮儀制度和人文環境及當時的情況下,先生也無能為力。三 就算先生拒絕或出走,也改變不了事實的結果。

所以,魯迅先生選擇了,接受事實,而不接受人。從朱安女士壹生中,我們可以解構到,朱安女士,其實是壹個封建社會下禮儀制度的遵循者。魯迅先生如果當時選擇拒絕或出走,朱安女士的結果,更好的還是和她以後的現實生活壹樣,即“生是先生家的人,死是先生家的鬼”的奉行結局。朱安女士,是封建禮儀制度下的犧牲品,而魯迅先生,也是這制度下的受害者,我們能夠譴責壹個受害者麽?

現代的人們,很容易理解並寬容,魯迅先生這樣的選擇。而當時的輿論,對先生人格的苛責,先生的弟弟,好象是最厲害的壹個人了。有人就從這上面推測,兄弟二人失和,壹部分原因是因為,周作人的妻子,就是魯迅先生當年在日本的戀愛對象,唉,這是不是人性的齷齪呢?

魯迅先生的第二次婚姻,是在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任教時的故事。我們可以想象,當時這樣的壹個場景,當先生在課堂上,以他獨特的充滿理性與智慧的冷然而又幽默的個性魅力的語言,配合著先生特有的表情,進行著學問上的深入淺出的闡述指導時,年輕的許廣平女士的眼睛裏,壹定充滿了敬仰和愛慕的情緒(從她的信中,可以證明)。女師大風潮叠起,更進壹步催發了這心裏蘊藏的壹腔愛火。在許廣平女士寫給魯迅先生的信中,成熟而敏感的先生,當然能看出能感受到這烈焰般的感情。

所以,魯迅先生開始的回信,顯得辭不達意顧左右而言他,竟然轉去了學問上的探討與解析。這分明是先生心情自然流露下的壹種情緒體現。這不啻是告誡自己,也是提醒許廣平女士,---我是老師!事實的演變,往往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在壹顆熱情澎湃的心面前,誰又能抗拒呢?魯迅先生最終接受了這壹顆,帶著崇拜的心。也是因為愛,先生放棄了在北京與別人的文字架,產生了到處走走的念頭。有人撰文說,魯迅的廈門之行,是他愛的壹個過渡,以冷卻輿論的糾纏。但我的看法是,這只是壹個次要原因,主要的原因,是魯迅先生心中確實產生了,想到處看看到處轉轉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