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歌女的各種稱謂及其來源

歌女的各種稱謂及其來源

在古代漢語中,“妓”是指女性藝術表演者,“藝妓”是“妓”的原詞,所以以歌唱為職業的女性被稱為藝妓(藝妓)或聲樂妓(藝妓)。後來,“妓女”成了漢語中“女性性工作者”的代名詞。為了避免誤解,人們經常使用“歌姬”或“升級”。

“魯”的“魯”字是唱歌的意思,“魯”是“歌者”的意思。

“Genv”這個詞出現在65438到1930年代後期。另壹方面,葛吉是個好名字。在古漢語中,“姬”是對女性的好稱呼,也有美人的意思。在日語中,“姬”也保留了好名字的意思,常用來稱呼貴族女性。日本人仍然稱女歌手為“歌姬”。但是,用中文稱呼女歌手為歌手或歌手是貶義的,尤其是以在酒廊、餐廳、夜店、遊樂園表演為生的女歌手。已故香港女歌手梅艷芳曾說,小時候被稱為“歌手”,受到同學歧視。

《商女》《秋女》《秋母》見於唐代。杜牧七言絕句《博秦淮》中的“商女”,指的是藝妓“商女不知亡國恨”。商女的稱謂來源於秋女、秋母,是唐代藝妓的稱呼。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將歌妓稱為“秋母”,古人將五音(宮、商、角、簽、羽)與四季搭配。因為商人的聲音是刺耳的,與秋天的冷空氣相對應,所以它將秋天與商業相匹配。於是“商業女孩”成了藝妓的別稱。

日據臺灣時期,有壹種藝妓叫“藝丹”,也叫“藝達”,經常在餐廳裏用戲曲招待客人。這個稱呼最早見於清朝同治年間,他們壹般不提供性服務。

英語叫歌女。從字面上看,很多人會以為是“歌手”壹詞的直譯,其實不然。按照張愛玲的說法,“歌妓”是源於吳語的“先生”壹詞,吳語稱高級妓女為“先生”(“先生”可以是對任何人的禮貌稱呼,不分性別),她們在宴席上必然要唱歌,所以英美人把“先生”誤認為“歌妓”。

清末民初至近代明朝至清中葉、宋代、五代十國、隋唐、魏晉南北朝、漢代及先秦,蓄妓、藝妓之風盛行,貴族宅第中常有數百名藝妓。作為貴族,藝妓表現出最明顯的炫富功能,經常搶劫藝妓,《世說新語》記載了許多關於藝妓的故事。三國時期,曹操有壹個歌妓,唱歌很好聽,但是脾氣不好。曹操雖然生氣,但怕殺了她就聽不到這麽甜的歌了。後來,曹操訓練了壹百個藝妓,直到其中壹個唱得和那個壞脾氣的藝妓壹樣好,就把她殺了。東晉的石崇,有壹個藝妓叫綠珠。因為石崇的浮誇,她得罪了當時很多權貴。後來,孫秀看到綠珠漂亮,就想搶過來。綠竹下定決心,跳樓自殺。

宮中也有不少藝妓和舞妓,南朝流行的宮體詩就是讓宮中的藝妓唱歌來招待君主貴族的。壹些藝妓也成為了皇後,比如陳後主的皇妃張麗華,她就是藝妓出身。隋唐時期,儲藝妓也很盛行,貴族、文人、藝妓之間唱歌交流也很普遍。有些文人甚至把藝妓作為知己來介紹,當時的很多文學作品都是從對藝妓的描寫開始的。唐傳奇中的許多女英雄都是藝妓。如《校園客傳》中的洪福,原是《楊素福》中的藝妓,《劉傳》中的劉是藝妓,《霍小玉傳》中的被霍驅逐出而成為藝妓。詩歌中也有很多關於藝妓的作品。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講的是壹個藝妓娶了壹個商人的妻子。他自己也養藝妓,其中範平松的藝術最好,白居易有詩:《櫻桃蘇凡口》贊美蘇凡的歌唱藝術,李商隱有兩首歌是給藝妓的。女詩人杜秋娘本身就是藝妓(“杜秋娘”的意思是“姓杜的藝妓”)。晚唐時期,以文為代表的花間詩與藝妓關系密切。從內容和形式上看,花間詩以艷情為主,溫柔婉約,這與“依聲作詞”和寫樂詞的性質是分不開的,主要描寫了閨閣繡樓和歌妓妓館。這些話壹般是藝伎在宴會上唱的,所以廣為流傳,藝伎真的很有貢獻。

宮廷裏也有很多藝妓。唐玄宗酷愛音樂。他於開元二年(公元724年)設立左右教坊,負責宮廷雜技。其中宜春書院由女演員組成,名為《我的妻子》;因為他們經常在皇帝面前表演,所以也被稱為“領導”。當時有壹些優秀的宮廷藝妓,如娘奴和許(徐永信)。他們的事跡可以在五代王人禹的《開元天寶遺》中找到。據報道,念誦奴隸的聲音就像天空中的日出。雖然鐘鼓聲壓制不住,但玄宗很愛她。元稹在《蓮長宮詞》壹詩中也描寫了這種情況。許何姿是冀州永新(今永新縣)人,所以又叫“許永新”。她的父親是音樂家。據段安傑《樂府雜記》記載,她從小喜歡唱歌,長得又漂亮又聰明。她的唱腔自然清新,善於變舊為新。。有壹次,唐玄宗在秦征樓舉行盛大宴會,但聽眾的吵鬧聲幹擾了音樂,玄宗很不高興。高力士建議徐永信上臺唱歌,以阻止噪音。徐永信壹起唱的時候,會場突然鴉雀無聲,觀眾都被她的聲音吸引住了。玄宗常說她的歌值幾千塊錢。宋代有不少文人養藝妓,或與藝妓交往並有償歌妓,這也影響了文學的創作和傳播。

其中婉約詞派與歌妓關系頗深。北宋初期婉約詞派的詞作是讓歌妓唱歌,內容多為男女之愛、閨閣之愛。張喜安、晏殊和柳永等詩人都寫了許多關於藝妓的詩。其中,柳永長期在妓院廝混,經常與藝妓接觸,經常為藝妓和樂師作詞,也經常自己寫新歌,再作詞讓藝妓演唱。他的仕途並不順利,也或許正因為如此,他對下層社會的藝妓有著特殊的感情,並與她們保持著融洽的關系。那時候的藝妓喜歡和柳永壹起唱:“我不要被大王叫,我要被劉啟叫;我不要千足金,我要得到劉啟新;我不想見神仙,我想知道柳樹的七面。”柳永死後,杭州名妓謝出殯,與其他藝妓合葬。每年清明節,藝妓都會去柳永墓前祭奠,稱為“吊柳齊”或“吊柳惠”。他有很多關於藝妓的詞,比如Xi春浪,鳳凰杯等等。,其中包括描寫藝伎的生活,描寫藝伎的色彩和藝術,表達自己對藝伎的熱愛等。在收集的樂章中,有壹些藝妓名叫蟲娘、英英、心娘和蘇娘。

除了婉約派詩人,開狂放派的蘇軾也與藝妓有交往。當他離開杭州前往密州(今山東諸城)途經蘇州時,壹位藝妓在長門城出口處為他餞行。蘇軾送給她的“醉生夢死,蘇州長門留別”。蘇軾的妃子王朝雲也是壹名藝妓,而藝妓曹勤也與蘇軾有交情。蘇門學士秦觀也與藝妓有密切交往。但蘇軾的好友陳念卻養了很多妓女,這讓他的妻子劉不滿。劉石甚至當著客人的面大喊大叫,所以陳念怕老婆,這就是成語獅子吼的由來。

北宋末年的歌妓李世石,因其良好的歌詞和唱功而非常出名。甚至宋徽宗也被她吸引,多次離開宮殿去見她。《大宋宣和遺事》說李世石曾被追封為李費明、應國夫人,但國學大師王國維說李世石沒上過朝。周邦彥也和她有過交往,給李世石寫過幾句情話。還有壹首詩《少年遊》,描寫君臣都與李世石交好。這句話激怒了宋徽宗,周邦彥被貶到北京。《李世石傳》載金兵破禁,金兵欲將她獻給金太宗。李世石拔出金釵,刺進自己喉嚨,然後吞下去,死了。

除了李世石,周邦彥還和另壹位藝妓嶽楚雲約會過。

南宋以後,詞逐漸“雅化”,描寫歌妓的詞很少,很多詞已經不適合歌妓唱了,但當時的詩人為歌妓寫的詞還是有的。明朝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並在秦淮河上設立“國營青樓”,名為四合院,後稱老院子。因此,歌妓大多集中在秦淮河壹帶。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明太祖朱迪遷都京、寧、京,設教坊。到了明朝中期,找壹個士大夫藝妓比較流行[18]。嶺南也有歌妓,如張橋,生於明朝萬歷年間,卒於崇禎六年(18)。隨母親成為藝妓,與南園詩社的詩人成為朋友,19歲去世。她的朋友彭夢陽等人將她安葬在廣州白雲山腳下的梅花坳。當時名人每人寫壹首詩,在墓旁種壹朵花,題“百花墓”。

明末清初的秦淮八美,她們與士大夫的曖昧關系,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

清朝雍正年間,雍正帝下令廢除焦芳部,但樂師繼續經營妓院,所以藝妓並沒有消失。乾隆年間,揚州成為煙火之地,藝妓眾多。鄭板橋詩中有“千養女先教歌”這句話,可見藝妓之多。《洛陀》詩中也提到了“縫藝妓”,鄭板橋的《道情十首》就是由京藝妓趙戈演唱的。他知道後,叫人帶錢給趙哥:“官袋慘淡,書薄,我剛送給趙哥買粉錢。”乾隆下江南時,遇到壹個想讓她做妾的藝妓。他的第二個王後烏拉那拉剪了頭發來說服他。於是,乾隆放棄了讓藝妓做妾的想法。

乾隆、嘉慶年間,經濟發展刺激了妓女的發展,包括藝妓。當時珠三角的賣淫業非常繁榮,尤其是廣州。趙翼《揭屋檐》說:“廣州珠戶不下七八千戶,皆以粉為生。”。當時珠江上的藝妓分為廣州幫、潮州幫、揚州幫三個幫派,都是學習各自地方的民間藝術,互相交流。在文人的幫助下,藝妓場所出現了壹種新的流派,叫做南音。嘉慶年間,在馮遜、趙子庸等的幫助下,嶺南學者吳敬璉在木魚歌、龍船歌、南音(均為嶺南歌曲)的基礎上,通過“變調”創造了壹種新的粵劇,並通過妓女的演唱廣為流傳。清末民初,上海妓院妓女眾多,韓邦慶的小說《海上花列傳》描寫了這些妓女的生活。他們通常被稱為“先生”。那時候上海有很多來自歐洲或者美國的外國人,藝妓會在招待客人的時候唱歌。吳語的“先生”與英語的“歌女”相似,所以英語稱他們為“歌女”。中文名“Genv”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末,也就是民國十四年以後。在民國時期,歌手不僅在傳統的妓院和餐館表演,也在從西方引進的娛樂場所表演,如夜總會和舞廳。因為經常應酬客人,喝酒,所以也被稱為交際花(交際花也包括舞女)。

秦淮河上,有壹種歌妓,在“七板”上唱歌。本來她是在茶船上唱歌的,後來被政府封殺了,就改在七板唱歌了。朱自清和俞平伯分別在《槳聲影下的秦淮河》兩篇文章中對其進行了描述。這種藝妓雖然是賣藝的,但是當時有壹部分人,包括壹些知識分子,認為這種職業不公平。在《槳聲影下的秦淮河》(1923 10 10月11)中,朱自清說,雖然聽歌和聽妓女不同,但他認為自己和妓女(性工作者)都屬於“妓女”,認為自己從事的是不健全的職業。而俞平伯出於對藝妓的尊重和同情,拒絕聽歌,認為聽歌是對她們的侮辱。

臺灣省從日據時期盛行的同治年間,就出現了壹個叫藝達的藝妓。他們在藝術室接受訓練和表演,他們還會在餐館、廟會、私人宴會等場合表演。,主要是唱戲。很多藝人唱歌,演角色,這叫藝術劇。

在粵港澳等地區,同治年間,廣州出現了壹個“堂口”,收養盲女教授粵劇演奏和唱功。這些會彈會唱的盲女歌手被稱為“偏姬”、“師娘”,俗稱“盲女”。也有壹些歌手在茶館和餐館唱歌。民國初年,廣州有“曲藝茶館”。第壹家曲藝茶館在廣州西關輔政街15號壹樓。“師娘”經常上臺演唱,很快就有聲音女歌手演唱。壹些藝妓在離開賣淫行業後加入了女演員的行列。1918年,校書(藝妓)林燕玉在初中壹樓客串,以盲藝人和女演員的混唱開場,隨後卓克清等人替換了“師娘”。青樓裏的未成年歌女叫“琵琶子”,琵琶子常常變成妓女(當地人叫“大媽”)。

“藝妓”壹詞出現後,由於“歌姬”的妓女與性工作者有關聯,“歌姬”的“姬”字有“寵姬”、“妾”之意,所以“藝妓”和“歌姬”的名稱就被“藝妓”所取代。1920s前後,隨著唱片業和電影業的發展,以及五四前後西方戲劇理論的傳入,許多知識分子加入了表演藝術的行列,藝術家的社會地位也得到了提高。壹些知名女歌手已經不叫“唱女”了,開始出現“歌手”這個名字。“Genv”也開始有了貶義,常用來指代壹些不太出名的女歌手,或者以到處唱歌為生的女歌手。直到20世紀中後期,仍有人用“Genv”在休息室、餐廳、舞廳、街道(如香港廟街、大笏地)、遊樂場(如香港梨園)等地演唱,但知名度不高,檔次“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