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三塔後,又建了規模弘大的崇聖寺。經歷代的擴建,到宋代“大理國”時期達到鼎盛巔峰。據《南詔野史》記載:崇聖寺“基方七裏,周三百余畝,為屋八百九十間,佛壹萬壹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之規模。
南詔國時 崇聖寺三塔期的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驃國(今緬甸)國王雍羌和王子舒難陀,在南詔王異牟尋的陪同下到三塔崇聖寺祈拜敬香,因而崇聖寺三塔成為東南亞、南亞崇尚的“佛都”。到了大理國時期,大理國第壹代國王段思平酷愛佛教,《南詔野史》說段思平“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公元1056年,星邏(今泰國)國王耶多曾兩次到崇聖寺迎佛牙,大理國王段思廉以玉佛相贈。由於大力倡導,大理佛教非常盛行。大理國二十二代國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聖寺當和尚,他們分別是:第二代王段思英、第八代王段素隆、第九代王段素貞、第十壹代王段思廉、第十三代王段壽輝、第十四代王段正明、第十五代王段正淳(也是《天龍八部》中段譽之父)、第十六代王段和譽(也是《天龍八部》中段譽)、第十七代王段正興。其中第二代王段思英,即位壹年就到崇聖寺出家。這些國王固然也酷愛佛教,但主要是在爭奪王位的鬥爭失敗後的壹種出路,因而史書上有“遜位為僧”、“避位為僧”的記載。明代傳抄的大理國時期的佛教經典《大灌頂儀式卷》,就記載了國王舉行灌頂儀式的復雜場面,這麽多國王出家,在世界佛教史上是獨有的奇特現象。因而,吸引了內地香客和東南亞、南亞香客到崇聖寺“朝聖”,崇聖寺成了東南亞、南亞推崇的“皇家國寺”。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在《滇遊日記》中載:“是寺在(蒼山)第十峰下,唐開元中建,名崇聖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參天,其西由山門而入,有鐘樓與三塔對勢,極雄偉。樓中有鐘。極大,徑可丈余而厚及尺,為蒙氏(南詔)時鑄,其聲聞可八十裏。其後為正殿,殿後羅列諸碑……其後為雨銅觀音,乃立像,鑄銅而成者,高三丈余……自後歷級上,為凈土庵等。”明代崇聖寺以五大重器著稱於世:三塔、南詔建極大鐘、雨銅觀音像、元代高僧圓護手書的“佛都”匾、明代三聖金像。香火更旺,裴聲於南亞、東南亞。編輯本段建築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