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論語·為政第二》(1):為政以德,究竟什麽是“德”?

《論語·為政第二》(1):為政以德,究竟什麽是“德”?

原文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翻譯孔子說:“以德從政、施政,(其施政者)就像北極星壹樣,只要待在那裏,眾星都會圍繞他。”

我的理解

此章字面意思,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但是,到底什麽是“德”,越是深究,越不明白。不明白“德”的意思,也就根本無法正確理解“為政以德”與“眾星拱之”的因果關系。

所以本章,對“德”的理解,是今人的重點。

01

首先,我絕不認為孔子在這裏說的“德”是“道德”的意思。即便是,也不是我們今天理解的“道德”。

在孔子那個時代,“道德”是分開的,道是道,德是德。

“道”指的是世間的規律,是不變的根本。“德”指的又是什麽?古籍中沒有統壹的解釋。壹般談及“德”,都是壹字帶過,似乎在那個年代,人人都知道“德”是什麽意思。但隨著時間推移,文字的意義有了衍生,使用習慣也隨之改變。到今天,“德”已經成為“道德、德行”的意思。

而今日理解的“德”,又趨向於善良,有素質。若是這樣理解,是萬萬解釋不通“眾星拱之”這四個字的。

壹個善良的施政者,就能被其他人追隨!這是小民理解的政治。

如果能這麽簡單,歷史上也就不會出現春秋五霸。不會出現這些靠武力,使四方安定的君王。如此,宋襄公不會亡國,劉邦不能為漢祖,漢武帝更不可能收復西域,唐太宗也沒資格為天可汗。

壹個施政者,最要緊的從來不是善良。或者說,不是普通百姓理解的善良。相應的,我們常說帝王無情,才是壹個帝王,壹個優秀的帝王必備的素質。如《康熙王朝》裏所說:暴君殺人,聖君殺人還誅心。

02

我們不妨反推壹下,如果要“眾星拱之”,四方之民追隨,那應該具備怎麽的素養?

首先,最為功利的,是能生存。為什麽周武王造反,還那麽多人相助。因為在紂王底下,生存成問題。壹個從政者,便是領導者。壹個領袖,如果連所追隨者的溫飽都解決不了,或者說不放在心上。那也只有傻子才願意跟著。

夏朝鼎銘有記載:德者,得也。在夏商周時期,“德”和“得”是通用的。換句話說,能有實際收獲,即為有德。

如此,為政以德,意思就是說,壹個施政者,必須要有實際的施政效果,百姓要有所得。食可果腹,居可安寢,不受凍餒,不臨戰亂。此為從政者之德。

從政者宅心仁厚,但若使國家受苦,百姓生活於水火,亦為無德。

03

又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德,升也。清·段玉裁《說文解字註》註解到:當作登······今俗謂用力徙前曰德。

意思是,“德”是登高、升高,用力往前走的意思。

根據這個理解,可能反而不好明白孔子這裏說的“德”是什麽意思。總不是說,為政者要帶著百姓登高,百姓自然跟隨,都會環繞於他吧。

自然不是這樣理解,這裏是說,德原來的意思是登高,後代可引申為進步的意思。

如此,整句話就很好解讀。

從政者使百姓有所得,能吃飽穿暖,又能讓他們不斷進步。這樣的從政者,就像天上的北極星,其他的星星都會主動圍繞他,擁戴他。

進步分兩個層面,壹個是物質方面,所謂今年脫貧,明年奔小康,壹年比壹年好。另壹方面是精神,亦或是說素養,倉廩足而知榮辱是也。不僅讓百姓在物質上有所得,在認知上,在素養上,用正確的觀念去教化他們。做到這兩點的從政者,便是北極星。

而縱觀歷史,哪壹個臣民擁戴的帝王,不是兼顧了這兩個方面呢?也可以問問自己,如果妳的領導,不僅能讓妳的收入越來越高,而且還能不斷開拓妳的眼界和思維,妳會不會非常擁護他呢?

04

多說幾句,後世儒學,多入於道德之流。我並不是說,不該要道德。但道德有大小,有高低。

若個人層次不高,理解的道德便是小的,是低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婦人之仁,是迂腐的。

若是個人層次高,那道德便是大的,是高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不拘小節,是小平爺爺說的,不管黑貓白貓,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貓。是靈活的,是最符合需要的。

好人不壹定辦好事,有道德的人也不壹定能做最合適的事。

子貢曾在其他國家,贖回了被販賣過去做奴隸的魯國人。子貢沒有接受魯國的“報銷”。世人贊其清廉,孔子卻說:“子貢這樣做,是害了魯國人啊。往後也想救人的有錢人,若接受了‘報銷’,自感道德不如妳子貢。若不接受‘報銷’,心裏有舍不得這壹筆錢。糾結之下,還是不救的好。”

子路幫助壹名老人家,老人家用壹頭牛感謝他,子路二話不說就接受了。世人都說子路貪財,孔子卻說:“子路這樣做,以後行善的人會越來越多啊。做好事有回報,用心雖不純,但行為上,還是促進了好的風氣,讓大家更願意幫助身邊的人。”

如此,何為道德?何為不道德?各位看官,自然心中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