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托裏散簡介

托裏散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概述 3 《醫學入門》卷七方之托裏散 3.1 組成 3.2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3.3 功能主治 3.4 運用 3.5 附註 4 《外科真詮》卷上方之托裏散 4.1 組成 4.2 功能主治 4.3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4.4 附註 5 《普濟方》卷二八五方之托裏散 5.1 組成 5.2 制備方法 5.3 功能主治 5.4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6 《普濟方》卷二八八方之托裏散 6.1 組成 6.2 制備方法 6.3 功效主治 6.4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7 《普濟方》卷三二四引《衛生家寶》方之托裏散 7.1 組成 7.2 制備方法 7.3 功能主治 7.4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8 《普濟方》卷四○三方之托裏散 8.1 組成 8.2 功效主治 8.3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9 《外科精要》卷下方之托裏散 9.1 處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9.5 摘錄 10 《校註婦人良方》卷二十四方之托裏散 10.1 處方 10.2 功能主治 10.3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10.4 摘錄 11 《外科醫鏡》方之托裏散 11.1 組成 11.2 功效主治 11.3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12 《古今醫統大全》卷九十壹方之托裏散 12.1 組成 12.2 制備方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12.5 運用 13 《萬氏家抄方》卷六方之托裏散 13.1 組成 13.2 功能主治 13.3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14 《萬氏家妙方》卷六方之托裏散 14.1 組成 14.2 功能主治 14.3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15 《攝生眾妙方》卷十方之托裏散 15.1 組成 15.2 功能主治 15.3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16 《衛生鴻寶》卷四方之托裏散 16.1 托裏散的別名 16.2 組成 16.3 功能主治 16.4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16.5 運用 17 《正體類要》卷下方之托裏散 17.1 組成 17.2 功能主治 17.3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18 《痘疹金鏡錄》卷下方之托裏散 18.1 組成 18.2 功效主治 18.3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18.4 運用 18.5 各家論述 19 《外科精義》卷下引成子玉方之托裏散 19.1 組成 19.2 制備方法 19.3 功能主治 19.4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20 《景嶽全書》卷六十四方之托裏散 20.1 組成 20.2 制備方法 20.3 功能主治 20.4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21 《外科發揮》卷壹方之托裏散 21.1 組成 21.2 功能主治 21.3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22 《幼科類萃》卷二十八方之托裏散 22.1 組成 22.2 制備方法 22.3 功能主治 22.4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22.5 附註 23 《痘疹仁端錄》卷十四方之托裏散 23.1 組成 23.2 制備方法 23.3 功能主治 23.4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24 《陳氏小兒痘疹方論》方之托裏散 24.1 組成 24.2 功效主治 24.3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24.4 附註 25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方之托裏散 25.1 組成 25.2 功能主治 25.3 運用 26 《衛濟寶書》卷下方之托裏散 26.1 組成 26.2 制備方法 26.3 功效主治 26.4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27 《醫學正傳》卷六引《備急千金要方》之托裏散 27.1 組成 27.2 功能主治 27.3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28 《聖濟總錄》卷壹六六方之托裏散 28.1 組成 28.2 制備方法 28.3 功能主治 28.4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29 《玉機微義》卷十五方之托裏散 29.1 托裏散的別名 29.2 組成 29.3 制備方法 29.4 功能主治 29.5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29.6 各家論述 29.7 附註 30 《三因》卷十四方之托裏散 30.1 組成 30.2 制備方法 30.3 功效主治 30.4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30.5 附註 31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托裏散 1 拼音

tuō lǐ sǎn

2 概述

托裏散為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二十八首。

3 《醫學入門》卷七方之托裏散 3.1 組成

人參、黃芪各二錢,白術、陳皮、當歸、熟地黃、茯苓、芍藥各壹錢半,甘草壹錢[1]。

3.2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1]。

3.3 功能主治

功能補益氣血,托毒生肌[1]。主治癰疽氣血虛不能起發,腐潰收斂,或惡寒發熱,肌肉不生[1]。

3.4 運用

如焮腫熱毒,加黃連;漫腫氣虛者,倍人參、白術;有表邪者,加羌活、川芎;表虛者,倍人參、黃芪;內熱飲冷便秘者,去人參、黃芪、當歸、白術,加大黃;內虛飲熱便秘者,倍人參、黃芪、當歸、白術;寒熱飲冷,溺澀肝熱者,去人參、黃芪,加柴胡、炒梔子;氣虛不能潰膿者,加肉桂、人參、白術;紅腫作痛者,加乳香、沒藥;肉赤不斂,血虛有熱者,加熟地黃、牡丹皮;肉黯不斂,陽氣虛寒者,加人參、黃芪、肉桂、白蘞;肉白不斂,陽氣虛者,或膿多不斂,氣血虛者,倍加人參、黃芪、當歸、白術;漫腫不痛,肉死不潰,脾虛甚者,加人參、白術、幹姜、附子;膿多兼赤,血虛者,倍加人參、白術、熟地黃、當歸;忿怒晡熱出血者,加牡丹皮、梔子、熟地黃;面青脅脹出血者,加山藥、山茱萸、五味子;食少體倦出血者,倍加人參、黃芪、當歸、熟地黃;郁結少寐出血者,加遠誌、酸棗仁、茯神、龍眼肉;嘔者加藿香、人參、白術;少食腹痛,腸鳴冷瀉者,加炮姜、木香;膿多而渴者,加熟地黃、五味子、麥門冬;莖痛溺澀者,加山藥、山茱萸、澤瀉;勞倦溲赤者,加升麻、柴胡;日晡頭痛眩暈者,加熟地黃;身熱惡衣,欲投水中,脈沈細煩躁者,加幹姜、附子、肉桂;晡熱多痰者,倍加當歸、熟地黃、人參、白術;體痛不寐盜汗者,加茯神、酸棗仁;寢寐汗多,腎氣虛者,加五味子;飲食汗出,胃氣虛者,加人參、五味子;婦人勞怒,夜熱或譫語,或適經行,熱在血分者,加柴胡、生地黃、牡丹皮[1]。

3.5 附註

《校註婦人良方》卷二十四載有本方,但無甘草[1]。

4 《外科真詮》卷上方之托裏散 4.1 組成

黃芪三分,當歸二分,續斷三錢,茯苓、白芍藥各二錢,香附、金銀花各壹錢,枸杞子壹錢五分,山甲珠壹片,甘草七分,福元十枚[1]。

生黃耆3分,當歸2分,白芍2錢,續斷3錢,雲苓2錢,香附子1錢,枸杞子1錢5分,甲珠1片,銀花1錢,甘草7分。

4.2 功能主治

《外科真詮》卷上方之托裏散主治陰、陽毒潰後,氣血虛者[1]。

主治無論毒之陰陽,潰後氣血虛者。

4.3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1]。

福元10枚為引。

4.4 附註

《中醫大辭典·方劑分冊》本方用法:水煎服。

5 《普濟方》卷二八五方之托裏散 5.1 組成

甘草1兩,黃耆半兩,桔梗半兩,青橘皮半兩。

5.2 制備方法

上藥為細末。

5.3 功能主治

《普濟方》卷二八五方之托裏散主治瘡毒,疽,疹,發背,腫毒。

5.4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錢,水1盞,煎3沸,去滓,食後、臨臥溫服。

6 《普濟方》卷二八八方之托裏散 6.1 組成

山蜈蚣1兩,當歸3錢,川烏(炒)3錢,白術3錢,白芷3錢,川芎3錢,麻黃1錢。

6.2 制備方法

上藥為末。

6.3 功效主治

《普濟方》卷二八八方之托裏散功在止痛,固臟腑。主治癰疽。

6.4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錢,酒下;加生姜、薄荷,水煎亦可。

7 《普濟方》卷三二四引《衛生家寶》方之托裏散 7.1 組成

甘草1兩,當歸1兩,天羅1個(炒,絲瓜是也),栝樓1個(炒紫色),皂角刺49個(炒)。

7.2 制備方法

上藥為細末。

7.3 功能主治

《普濟方》卷三二四引《衛生家寶》方之托裏散主治乳癰。

7.4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錢,酒調下。

8 《普濟方》卷四○三方之托裏散 8.1 組成

黃耆、木香、赤芍藥、蟬蛻、肉桂各等分。

8.2 功效主治

《普濟方》卷四○三方之托裏散功在補虛,活血,勻氣,發瘡,通行血,氣倍加。主治嬰孩痘疹。

8.3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9 《外科精要》卷下方之托裏散 9.1 處方

黃瓜蔞1個 忍冬草 乳香各30克 蘇木15克 沒藥9克 甘草6克

9.2 制法

上藥用酒600毫升,煎至400毫升,分三次服;滓為細末,酒糊丸,彈子大,朱砂為衣。

9.3 功能主治

《外科精要》卷下方之托裏散主治瘡瘍,打撲傷損。(跌打損傷)

9.4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細嚼,當歸酒下。

9.5 摘錄

《外科精要》卷下

10 《校註婦人良方》卷二十四方之托裏散 10.1 處方

人參(氣虛者多用之)黃耆(炒)各30克 白術(炒)陳皮 當歸 熟地黃 茯苓 白芍(酒炒)各30克

10.2 功能主治

《校註婦人良方》卷二十四方之托裏散主治瘡瘍氣血俱虛,不能起發;或腐潰不能收斂,或惡寒發熱,肌肉不生;或膿水清稀,久而不愈。

10.3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0.4 摘錄

《校註婦人良方》卷二十四

11 《外科醫鏡》方之托裏散 11.1 組成

人參3錢,生黃耆5錢,當歸3錢,甘草2錢(生),制乳香1錢,制沒藥1錢,山甲3片(炒),牛皮膠5錢(黃明者佳,用牡蠣粉炒成珠)。

11.2 功效主治

《外科醫鏡》方之托裏散功在已成未潰者服之不傳惡證。主治壹切癰毒。

11.3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加酒、水煎服。

12 《古今醫統大全》卷九十壹方之托裏散 12.1 組成

人參、黃耆、當歸、川芎、白術、茯苓、甘草、芍藥、黃苓、肉桂各等分。

12.2 制備方法

上藥為粗末。

12.3 功能主治

《古今醫統大全》卷九十壹方之托裏散主治壹切痘疹、瘡瘍,或熱或寒,發出不快,及已出自塌倒陷。

12.4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錢,水1盞,加生姜1片,大棗1個,煎4分,不拘時候服。

12.5 運用

熱,去桂。寒,去芩。

13 《萬氏家抄方》卷六方之托裏散 13.1 組成

人參2錢,當歸2錢,黃耆2錢,川芎1錢,防風1錢,桔梗1錢,甘草1錢,白芷梢1錢,厚樸(姜炒)1錢,紫草茸1錢,肉桂2分,紅花(酒洗)7分。

13.2 功能主治

《萬氏家抄方》卷六方之托裏散主治痘疹觸犯穢氣變壞者。

13.3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水1鐘,酒1鐘,煎7分,溫服。

14 《萬氏家妙方》卷六方之托裏散 14.1 組成

人參2錢,黃耆1錢,當歸1錢,甘草1錢,川芎5分,肉桂5分,丁香2分,陳皮3分。

14.2 功能主治

《萬氏家妙方》卷六方之托裏散主治痘漿不行,頂陷不起。

14.3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生姜、大棗為引,水煎服。

15 《攝生眾妙方》卷十方之托裏散 15.1 組成

官桂5分,黃耆5分,人參5分,甘草5分,白芷5分,防風5分,川芎5分,川當歸5分,桔梗5分,厚樸5分,木香5分,蟬蛻5分。

15.2 功能主治

《攝生眾妙方》卷十方之托裏散主治小兒痘疹初發之先。

15.3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用水1鐘,煎半鐘,溫服。

16 《衛生鴻寶》卷四方之托裏散 16.1 托裏散的別名

內托散

16.2 組成

人參2錢,炙耆2錢,當歸2錢,川芎1錢,桔梗(炒)1錢,白芷1錢,厚樸(姜制)1 錢,甘草(生)1錢,防風1錢,紫草3分,桂心(去黑疔陷去之)3分,木香3分,生姜1片,紅棗1個。

16.3 功能主治

《衛生鴻寶》卷四方之托裏散主治痘瘡灌膿,表虛裏實,氣血皆弱,而無大寒大熱。

16.4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6.5 運用

痘紅紫黑陷屬熱者,去香桂,加紫草、紅花、黃芩;痘淡白灰陷而虛寒者,加丁香;當灌不灌,倍參、耆、當歸、糯米,入人乳好酒。

17 《正體類要》卷下方之托裏散 17.1 組成

人參1錢(氣虛多用之),黃耆(鹽水拌炒)1兩,白術(炒)7分,陳皮7分,當歸身(酒拌)1錢,芍藥(酒炒)1錢,熟地黃(生者自制)1錢,白茯苓1錢。

17.2 功能主治

《正體類要》卷下方之托裏散主治金瘡、杖瘡,及壹切瘡毒,因氣血虛不能成膿,或膿成不能潰斂,膿水清稀,久而不愈;瘡瘍惡寒發熱者。

17.3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8 《痘疹金鏡錄》卷下方之托裏散 18.1 組成

陳皮、貝母、桔梗、人參、黃耆、甘草、當歸、川芎、連翹、山楂、肉桂、白芍藥。

18.2 功效主治

《痘疹金鏡錄》卷下方之托裏散功在解毒,補氣血,補虛托裏。主治痘瘡。

18.3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水煎服。

18.4 運用

氣滯,加木香磨入。

18.5 各家論述

《醫方考》:人參、黃耆、甘草,補氣藥也,佐之以山楂、木香,則氣不滯;當歸、川芎、芍藥,補血藥也,佐之以肉桂,則血不滯;桔梗、連翹流氣清熱;陳皮、貝母利氣開痰。

19 《外科精義》卷下引成子玉方之托裏散 19.1 組成

川烏頭(炮)3兩,茯苓3兩,幹姜(炮)1兩5錢,麻黃(去節)1兩5錢,甘草(炙)1兩5錢,杏仁(炒,去皮尖)1兩,五味子1兩,桂心1兩。

19.2 制備方法

上藥為粗末。

19.3 功能主治

《外科精義》卷下引成子玉方之托裏散主治瘡疽,丹腫,結核,瘰癧。

19.4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6錢,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食前溫服。

20 《景嶽全書》卷六十四方之托裏散 20.1 組成

瓜蔞(大者,杵)1個,當歸(酒拌)1兩半,黃耆(鹽水炒)1兩半,白芍藥1兩半,甘草1兩半,熟地1兩,天花粉1兩,金銀花1兩,皂刺(炒)1兩。

20.2 制備方法

上藥為散。

20.3 功能主治

《景嶽全書》卷六十四方之托裏散主治壹切瘡毒。

20.4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兩,以無灰酒5茶鐘,入瓷器內,厚紙封口,再用油紙重封,置湯鍋內,蓋煮至藥香,取出分服,直至瘡愈。始終常服,不致內陷。

21 《外科發揮》卷壹方之托裏散 21.1 組成

人參1錢,黃耆(鹽水拌炒)1錢,當歸(酒拌)1錢,川芎1錢,白術(炒)1錢,茯苓1錢,芍藥1錢,厚樸(姜制)5分,白芷5分,甘草5分。

21.2 功能主治

《外科發揮》卷壹方之托裏散主治瘡瘍飲食少思,或不腐,不收斂;潰瘍作痛、發背、腦疽、鬢疽、時毒、臂疽、傷損。

21.3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作1劑。水2鐘,煎8分服。

22 《幼科類萃》卷二十八方之托裏散 22.1 組成

人參2兩,當歸(酒浸)2兩,黃耆2兩,川芎1兩,防風1兩,桔梗1兩,白芷1兩,甘草1兩,厚樸1兩,肉桂。

22.2 制備方法

上藥為細末。

22.3 功能主治

《幼科類萃》卷二十八方之托裏散功在補虛,調胃,勻氣,內托瘡毒。主治小兒痘瘡,毒根在裏,或血氣虛弱,或風邪穢毒沖觸,使痘毒內陷,伏而不出,或出而不勻快。

22.4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木香、紫草湯調下。

22.5 附註

方中肉桂用量原缺。

23 《痘疹仁端錄》卷十四方之托裏散 23.1 組成

穿山甲(酒浸,炒)1兩,麝香2分,鵝翎管2錢(炒黃色),雄黃1錢。

23.2 制備方法

上藥為末。

23.3 功能主治

《痘疹仁端錄》卷十四方之托裏散主治痘不肥灌者。

23.4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35歲,服2分半或5分,酒調下。服不可過多,蓋被半時,自然紅活易進。

24 《陳氏小兒痘疹方論》方之托裏散 24.1 組成

人參2錢,黃耆(炒)2錢,當歸(酒洗)1錢5分,白術1錢5分,陳皮1錢5分,熟地黃1錢5分,茯苓1錢5分,芍藥(炒)1錢5分,甘草(炙)5分。

24.2 功效主治

《陳氏小兒痘疹方論》方之托裏散功在消腫潰膿。主治痘毒元氣虛弱,或行g伐不能潰散;癰毒內虛不能起發。

24.3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5錢,水煎服。

24.4 附註

《張氏醫通》有柴胡。

25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方之托裏散 25.1 組成

人參、黃耆、當歸、川芎、白芍、甘草、白芷、防風、桔梗、連翹、陳皮。

25.2 功能主治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方之托裏散主治妊娠生癰。

25.3 運用

毒盛作痛,加乳香、沒藥行血止痛;胎動不安,加阿膠、厚樸。

26 《衛濟寶書》卷下方之托裏散 26.1 組成

山蜈蚣2兩,當歸2分,地黃(去土)半兩,甘草(炙)半兩,厚樸(炙)半兩,白術半兩,白芷半兩,川芎半兩,川烏3分(炒),黑豆1合,麻黃3分(去節)。

26.2 制備方法

上藥為末。

26.3 功效主治

《衛濟寶書》卷下方之托裏散功在止痛托裏,固濟臟腑。

26.4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錢,溫酒調下;如不飲酒,水1盞,加生姜3片,薄荷5葉,同煎至8分,日35次。

27 《醫學正傳》卷六引《備急千金要方》之托裏散 27.1 組成

羌活1錢5分,防風(酒洗)5分,防風梢5分,槁本1錢5分,當歸身3錢,當歸梢5分,連翹3錢,黃芩(酒洗)3錢,黃耆1錢5分(生用),人參1錢5分,炙甘草1錢5分,生甘草5分,陳皮5分,蘇木5分,五味子5分,酒黃柏5分,酒防已5分,桔梗1錢,梔子1錢,生地黃(酒洗)1錢,酒大黃3錢,酒黃連1錢,木豬苓1錢5分,麥門冬2錢。

人體體表面積計算器 BMI指數計算及評價 女性安全期計算器 預產期計算器 孕期體重增長正常值 孕期用藥安全性分級(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壓評價 體溫水平評價 糖尿病飲食建議 臨床生化常用單位換算 基礎代謝率計算 補鈉計算器 補鐵計算器 處方常用拉丁文縮寫速查 藥代動力學常用符號速查 有效血漿滲透壓計算器 乙醇攝入量計算器

醫學百科,馬上計算!

27.2 功能主治

《醫學正傳》卷六引《備急千金要方》之托裏散主治背疽並諸惡瘡。

27.3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上藥切細,分作2服。每服用水3大盞,浸半日,煎至1盞,稍熱服,後1服如前,並滓再煎服。

28 《聖濟總錄》卷壹六六方之托裏散 28.1 組成

威靈仙(洗,焙)1兩,當歸(切,焙)1兩,牡丹皮1兩,芍藥(銼)1兩,黃耆(銼)1兩,桂(去粗皮)1兩,大黃(炮)半兩。

28.2 制備方法

上藥為散。

28.3 功能主治

《聖濟總錄》卷壹六六方之托裏散主治產後乳結核,欲壞不壞。

28.4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29 《玉機微義》卷十五方之托裏散 29.1 托裏散的別名

托裏護心散

29.2 組成

大黃3錢,牡蠣3錢,瓜萎根3錢,皂角針3錢,樸消3錢,連翹3錢,當歸1兩,金銀花1兩,赤芍2錢,黃芩2錢。

29.3 制備方法

上藥為粗末。

29.4 功能主治

《玉機微義》卷十五方之托裏散主治壹切惡瘡發背,疔疽,便毒始發,脈洪弦實數,腫甚欲作膿者。

29.5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兩,水、酒各半煎服。3服消盡。

29.6 各家論述

《醫方集解》:此足陽明、厥陰藥也。金銀花清熱解毒,瘡癰主藥;當歸、赤芍調營血;大黃、芒消蕩胃熱;黃芩清肺火;牡蠣軟堅痰;連翹、花粉散結排膿;角刺鋒銳,直達病所而潰散之也。

29.7 附註

托裏護心散(《明醫指掌》卷八)。

30 《三因》卷十四方之托裏散 30.1 組成

栝樓子(去瓤)1個,鬼腰帶皮1個,皂角刺1個,射幹(即仙人掌根,紅花者是)1個,天羅瓜(取子)1個,茴香、木鱉5個(去殼),漢椒1兩。

30.2 制備方法

上藥焙幹為末,面薄糊調為餅,炙幹為末。

30.3 功效主治

《三因》卷十四方之托裏散功在內托,不使透膜。主治癰疽欲發,未潰及已潰。

30.4 托裏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3錢,酒調下;不飲酒,以木香湯調下。

30.5 附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