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原名侯剛,又名倉頡的第壹任老師,與石黃、倉王、倉聖並稱。《說文解字》、《世本》和《淮南子》都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的左造字史家。他從鳥獸足跡中獲得靈感,加以收集、整理和利用,在漢字的創造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據《玉版河圖》和《禪通記》記載,倉頡在古代曾自立為帝,是部落首領。在統治時期,他曾在洛水接待過洛書。
擴展數據:
從古籍的記載來看,倉頡的貢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壹、改進文字,所謂“蒼(蒼)書”並不是指完全自己發明了文字,而是廣泛收集了現存的民間圖畫和文字,經過精心整理,從而創造了壹套系統的、規範的象形文字。
第二,古代帝王的興亡人數和民治之道,在《洛書》、《河圖》、《洛書》中都有詳細記載。只有上天註定的皇帝才能得到它。倉頡登基為帝後,南巡疆域,登陽闕山,沿洛河東進至洛水與黃河交匯處的洛陵,發現桂苓身上帶有神秘圖案,遂將其獻給倉頡。八卦是洛書的演變,後來是周易的來源。
百度百科-倉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