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ú wǔ lǐ
2 英文參考zúwǔlǐ LR10 [中國針灸學詞典]
zúwǔlǐ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iv10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LR10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 足五裏 漢語拼音 Zuwuli 羅馬拼音 Wuli 美國英譯名 Five Miles 各
國
代
號 中國 LR10 日本 10 法
國 莫蘭特氏 F10 富耶氏 德國 LE10 英國 liv10 美國 Li10
足五裏為經穴名(zúwǔlǐ LR10)[1]。首見《針灸甲乙經》,原名五裏[1][2]。《聖濟總錄》始名足五裏[1][2]。足即下肢,裏,居也,此穴居下肢,為足厥陰肝經倒數第五穴,因名足五裏[1]。足五裏穴主治以少腹、前陰疾患為主:如少腹脹滿,小便不利,睪丸腫痛,陰囊濕癢,腸風下血,四肢倦怠,嗜臥,股內側疼痛,小腹痛,小便不通,陰挺, *** 濕癢,小腹脹滿,股內側痛,瘰癧,帶下,癃閉,少腹脹痛,胸悶氣短,現代又用足五裏穴治療尿瀦留,遺尿,陰囊濕疹,尿瀦留等。
4 足五裏穴的別名五裏(《針灸甲乙經》)。
5 出處《針灸甲乙經》:足五裏,在陰廉下,去氣沖三寸,陰股中動脈。
6 穴名解足即下肢,裏,居也,此穴居下肢,為足厥陰肝經倒數第五穴,因名足五裏[1]。
足,指人及動物行走的器官,由跗、蹠、趾三部組成,在人俗稱為腳。五,數名。裏,有居裏之義裏指邑,居意。本穴居脾經之箕門穴上5寸,居大脈之中,《針灸甲乙經》有:“在陰廉下去氣沖三寸,陰股中動脈。”又裏為理,凡肢體病相關五臟者,本穴皆可理之,故名足五裏。[3]
7 所屬部位股[4]
8 足五裏穴的定位標準定位:足五裏穴在大腿內側,當氣沖直下3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5]。
足五裏穴位於股前區,氣沖( ST30)直下3寸,動脈搏動處。仰臥取之[1]。
足五裏穴位於大腿內側,當恥骨聯合上緣旁開2寸再直下3寸,長收肌外緣,股動脈搏動處[2]。
足五裏穴在足厥陰肝經的位置
足五裏穴在股部的位置
足五裏穴在股部的位置
足五裏穴在股部的位置(肌肉)
足五裏穴在股部的位置(骨骼、神經血管)
9 足五裏穴的取法仰臥位伸足,先取曲骨穴旁開2寸處的氣沖穴,再於其直下3寸處取穴。
足五裏穴位於股前區,氣沖( ST30)直下3寸,動脈搏動處。仰臥取之[1]。
仰臥位,於恥骨聯合上緣中點旁開2寸,恥骨聯合上緣至股骨內上髁上緣連線的上1/6與下5/6交點的大腿根部取穴[6]。
快速取穴:先取氣沖(仰臥,從恥骨聯合上緣中點水平旁開3橫指處即是氣沖穴),直下4橫指處即是足五裏穴[7]。
10 足五裏穴穴位解剖足五裏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長收肌、短收肌。皮膚由髂腹股溝神經和生殖股神經的股支分布。大腿深筋膜又稱闊膜,是全身最厚而堅韌的筋膜,但在大腿的前內側比較薄弱,形成隱藏靜脈裂孔或稱卵圓窩。該部深筋膜有大隱靜脈穿過。在窩的外側緣和下緣形成鐮刀形的鐮狀緣。覆蓋該窩的深筋,由於血管神經的穿過呈篩狀,稱為篩狀筋膜,其深面由內向外排列有股表脈、股動脈和股神經。
10.1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1]。
皮膚→皮下組織→長收肌→短收肌→大收肌[8]。
10.2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股神經前皮支、閉孔神經皮支、髂腹股溝神經和大隱靜脈屬支分布;深層有閉孔神經肌支、旋股內側動脈和閉孔動脈分布[8]。
布有生殖股神經,股前皮神經及閉孔神經前支;並有旋股內側動、靜脈淺支通過[2]。
11 足五裏穴的功效與作用足五裏穴具有舒理肝經之氣,清利下焦濕熱的功效。
足五裏穴有理氣活血,疏經通絡的作用[1]。
足五裏穴有通調下焦、理氣和血之功。《針灸大成》謂治風癆、嗜臥、腸中滿、熱閉、不得溺、四肢不舉等癥。凡穴位之名三裏、五裏者,均以其能治多經病也。《針灸甲乙經》灸“五裏”,左取右,右取左,想其內部經線有交叉也。[3]
12 足五裏穴主治病證足五裏穴主治以少腹、前陰疾患為主:如少腹脹滿,小便不利,睪丸腫痛,陰囊濕癢,腸風下血,四肢倦怠,嗜臥,股內側疼痛,小腹痛,小便不通,陰挺, *** 濕癢,小腹脹滿,股內側痛,瘰癧,帶下,癃閉,少腹脹痛,胸悶氣短,現代又用足五裏穴治療尿瀦留,遺尿,陰囊濕疹,尿瀦留等。
足五裏穴主治以少腹、前陰疾患為主:如少腹脹滿、小便不利、睪丸腫痛、陰囊濕癢、腸風下血、四肢倦怠、嗜臥、股內側疼痛等[1]。
足五裏穴主治小腹痛、小便不通、陰挺、睪丸腫痛、嗜臥、瘰癧[8]。
足五裏穴主治? 陰挺,帶下;睪丸腫痛,陰囊濕癢,遺尿,小便不利,癃閉;少腹脹痛[6]。
現代又常用足五裏穴治療尿瀦留、遺尿等[1]。
足五裏穴主治小腹脹滿,小便不利,倦怠嗜臥, *** 濕癢,股內側痛等[2]。
生殖系統疾病:陰囊濕疹,睪丸腫痛。
泌尿系統疾病:尿瀦留,遺尿。
其他疾病:股內側痛,少腹脹滿疼痛,倦怠,胸悶氣短。
13 刺灸法 13.1 刺法壹般直刺0.5~0.8寸[1]。
直刺0.8~1.5寸,局部有酸脹感,或擴散至大腿前側面[6]。
直刺1~1.5寸[8][2]。
註意:避開血管[2]。
13.2 灸法可灸[1][8][6]。
艾條灸5~10分鐘[2]。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14 足五裏穴的配伍足五裏配氣海,太沖,有舒肝理氣止痛的作用,主治睪丸腫痛。
足五裏配血海、三陰交、風市,有養血祛風的作用,主治陰囊濕疹。
足五裏配血海、三陰交、風市,治陰囊濕疹[6]。
足五裏配中極、陰陵泉,有清熱利濕的作用,主治尿瀦留。
足五裏配中極、陰陵泉、三陰交,治尿瀦留[6]。
15 特效 ****** 足五裏穴,可緩解小便不通暢、 *** 濕癢、渾身倦怠無力等癥狀[7]。
16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少腹中滿,熱閉不得溺,足五裏主之。病註下血,取曲泉、五裏。
《備急千金要方》:主心下脹滿而痛上氣。
《針灸大成》:主腹中滿,熱閉不得溺,風勞嗜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