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韌字用歐楷怎麽寫

韌字用歐楷怎麽寫

篆 書 篆書是我國最古老的書體。廣義上說,篆書應包括先秦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盟書、簡帛文字、璽印文字、錢幣文字、石刻文字,秦的小篆、印章文字,漢的篆書碑及碑額、金文,以及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印章文字等。秦始皇統壹天下後,廢除混亂的六國文字,推行秦的小篆,因此小篆也被稱作秦篆。秦篆以《泰山刻石》與《瑯邪臺刻石》為典範。《泰山刻石》文字結體肅穆嚴整,《瑯邪臺刻石》則稍生動而磨泐過甚。《嶧山刻石》原石已佚,現拓本為宋代復刻,篆法多唐代李陽冰筆意,不及秦原刻蒼厚。《秦詔版》因制作時間緊迫而匆匆鑿就,故文字大小錯落,筆法瘦勁,甚具跌蕩生動之致,漢代之金文、碑額等均是其風之延續,為後世學者開壹新境。到了漢代,隸書以其方折簡便的寫法取代篆書而成為通行文字。但篆書仍在許多場合應用,並留下了對後世影響極大又極豐富而饒有時代特色的作品。漢之碑刻以《袁安碑》、《祀三公山碑》、《嵩山少室石闕銘》為代表。《袁安碑》繼承秦篆而有所發展,作風圓勁清朗,後世對其評價甚高。《祀三公山碑》許多文字漶漫不清,從可辨文字來看,其篆法是很特殊的。《少室石闕銘》篆法輕松自如。三種石刻字數較多,便於學習者把握其風格。漢碑額作風多樣,以《張遷碑》篆額為最有特色,其結體寬扁,布局密集穿插,頗有法無定法之感。漢代金文定要稱為[漢金文],以區別於商周金文,文字較多者是新莽時期的《嘉量銘文》,其緊縮中宮而伸長垂筆之文字結體,與清代鄧派小篆不謀而合。南北朝至元朝可以說是篆書的衰落時期,通用文字已發展為比隸書實用性更強的楷書與行書。篆書早巳不被壹般人所熟悉。雖然唐代出現了大篆書家李陽冰,元代的書畫家趙孟頫等亦擅篆書,但畢竟如鳳毛麟角,沒有大兵團,尖子的水平也不可能與篆書流行的時代抗衡。隸 書 隸書是漢代的主要書體。隸書的產生,可以上溯到戰國時代。過去記載上說,隸書是秦徒隸用的俗體字,這種俗體字是由秦獄吏程邈所創造。其實各種字體的產生都具有其社會以及政治的根源,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產生、發展的,並非某個人的創造發明。但這壹記載卻可說明這種俗體字——隸書,在秦時已在徒隸中流行。秦始皇統壹中國後,為了鞏固封建政權,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推行統壹度量衡。官方用的書體是篆書,遺存至今的瑯琊臺刻、秦山刻石就是當時的標準書體。秦始皇時各種量器都刻有詔書,由於書刻時間緊迫,不能拘泥於篆書圓轉的筆劃、謹嚴的體勢,於是利用了趨向橫直方拆、便於寫刻的筆劃。這種變圓為方,變弧線為直線,在轉變處采取折筆,不用篆書的轉筆,的確比篆書的寫刻要快捷、方便得多。可見當時即使是統治階級的詔書,在某種情況下,也不得不采用方便、快捷的書法。其實這種新書體早就在民間產生和流行,只是還不曾被最高統治者所承認罷了。漢代是封建社會上升時期。西漢前期,農業經濟的逐漸恢復,手工業的發展,商業的繁榮,國家的統壹,各地交通的發展,都促成文字書寫的相應發展。這樣,隸書的應用廣泛了,逐漸取代篆書的地位。隸書根據社會的需要,不僅體勢變圓為方,筆劃也簡化得多。但嚴格地說,這還不是典型的隸書,應該是篆書向隸書過渡時期的書體。楷 書 楷書自漢末發軔,經三國兩晉至南北朝而達到了成熟,在書史上形成了高潮。隋結束了南北六朝分裂的局面,完成了歷史的使命,使多年的分裂回歸到了統壹。從大業年間開始了科舉取士的制度,書法(主要是楷書)成了取士標準之壹。時尚所崇,必然成為世人爭相趨求的目標。於是對楷書的學習日益受到重視,怎樣為好字,如何才能寫得發,就成了研究的課題。李淵建立唐朝僅僅十年之後,唐太宗便開始了貞觀之治,偃武修文,勵精圖治,壹切方面都走上了正軌,在用人上承襲了隋的科舉制度,並且盡可能地把它完善起來,制定了相當完備、最大限度杜絕弊病的法規章程。在書法藝術上自然也以此為圭臬,便形成了[唐人尚法]的時代風尚。當時最有建樹的是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他們有許多名碑傳世,足為法書。《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孔子廟堂碑》、《孟法師碑》、《信行禪師碑》等,都是當時的代表,壹直垂範至今而成為法本。其他如殷令名、趙模、敬客、王知敬、李玄植、諸葛思楨、裴守真、王行滿、歐陽通、高正臣等皆是壹代的名家。而後的殷玄祚、魏棲梧、顏真卿、呂秀巖也都留有許多書跡,其中顏真卿的貢獻更為突出。就他所留碑銘來看,在大體風格統壹之下,各時期、各碑刻又都不盡相同,各有各的特色,可見他追求不已的

/ 朋友推薦的,小說網站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