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仁學的書目介紹

仁學的書目介紹

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98-11-1

版 次: 1頁

開 本: 32開

I S B N 9787534817144 “仁學” 思想帶有神秘和虛無的色彩, 突出表現 在兩方面, 壹是用 以太” 解釋世界的本原; 二是用 佛法作為理想的歸宿。 “ 所謂 以太” 即物理學中的 的音譯。當時 , 西方的物理學家認為光的傳播必須有壹種媒介,這 種媒介即是“以太” ,它彌漫在宇宙之中,太陽和其 他星球的光依靠這種媒介才傳到地球上來。因此, “以太” 是壹個物質概念。譚嗣同取借和擴延了這個 “ 概念,來解釋所有的自然和社會現象。 遍法 界、 虛空界、 眾生界, 有至大至精微, 無所不膠粘、 不貫洽、不管絡而充滿之壹物焉, 目不得而色, 耳不得 而聲, 口鼻不得而臭味, 無以名之, 名之曰以太” 。

他 “ 用 以太” 作為萬事萬物的最後本源, 小至化學元素 的構成, 大到宇宙世界的聯系, “以太” 都由 所決定, “法界由是生, 虛空由是立, 眾生由是出” 。這顯然是 在西方自然科學影響下產生的思想,只是譚嗣同把 各種事物存在、運動的種種具體規律都簡單的壹律 歸之於“以太” ,試圖把自然和人生都貫串起來,做 壹個統壹的解釋。他的這個解釋在開始的時候有唯 “ 物主義的意義, 但經過幾次 格義” 就轉化為唯心主 義, 最後至於神秘主義。 “ 近代中國, 佛學根於其 壹人不成佛, 即誓不成 佛” 的理念, 常常以出世為入世, 宏發其濟世救人之 “ 悲願。在世之愕愕, 亡國滅族的大危機面前, 念佛 “ 救國” 念佛致用” 、 之聲不絕於耳。譚嗣同對佛學也 “ 倍加推崇。 六經未有不與佛經合者也, 即未有能外 “ 佛經者也”, 佛教大矣, 孔次之, 耶為小” 故佛能 ,“ 統孔、 ” 西學皆源於佛學” 真能圓融萬法, 耶 , , 貫通 有無, 徹見宇宙人生之實相者, 唯有佛法” 。 因而, 《仁學》 在 中譚嗣同將天下的群教、 群學壹 利祿、 俗學、 全球群學, 君主、 倫 ***剖分為 # 個層面: 常、 全球群教、 天、 佛法。將佛法置於第 # 個層面, 以 從而達到融天下群學、 佛法至理貫通其他 個層面, 群教於壹體, 通古往今來於壹時的境界, 也就是仁學 “ 的境界。由此可見, 譚嗣同把佛家的 慈悲” 作為其 “仁學” “ 之根本、平等” 之基礎和思想之歸宿, 從而為 我們營造了壹個平等的絕對虛空。 譚嗣同的 仁學 從思想形式而言, 內容煩雜, 兼有中西, 並且反對禮教綱常, 但就其實質而言仍沒有 擺脫傳統儒學的範疇。 首先,譚嗣同反禮教而不反孔子。他相信儒學 內部的仁和禮兩個方面並不是壹體不分的,儒家的 禮教在發展中變質為專制君主統治人民的工具;而 孔子思想的精義是仁學,孔子的仁學包含著人與人 之間相親相愛、 平等相通的思想。

譚嗣同認定: 方 孔子初立教也, 黜古學, 改今制, 廢君統, 倡民主, 變 不平等為平等, 亦汲汲然動矣。 其次, 譚嗣同的仁是兼容了孔子之仁, 墨子之兼 愛, 佛之慈悲,基督之博愛甚至格致家所謂愛力、 吸 “ 力在內的大雜燴, 其形雖雜, 其魂卻守壹。 仁以通 “ 為第壹義” 通” , 的內容有四義: 中外通、 上下通、 男 “ 女內外通、 人我通, 其中三義源於儒家經典,中外通 《多取其義於 春秋》, 上下通、 男女內外通多取其義 《於易》 。

書中表同情於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痛恨曾國藩及湘軍的暴行。

但《仁學》雜糅科學與宗教、唯物與唯心, 因而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表現出自相矛盾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