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ōng shǔ
2 英文參考heat stroke and sunstroke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ummerheat stroke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suffer sunstroke [朗道漢英字典]
heatstroke [朗道漢英字典]
insolation [朗道漢英字典]
siriasis [朗道漢英字典]
heat apoplexyheatstrokeinsolation [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heat stroke [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2012年版.化學藥品和生物制品]
3 中醫·中暑中暑:1.感受暑邪而發生的壹種急性病證;2.暑風;3.陰暑;4.暑日受寒,腹痛吐瀉者。
3.1 感受暑邪而發生的壹種急性病證·中暑中暑(heat stroke and sunstroke[1]、summerheat stroke[2])為病名[3]。
《中醫藥學名詞》(2004):中暑是指感受暑邪引起的以高熱汗出或膚燥無汗,煩躁,口渴,神昏抽搐,或嘔惡腹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1]。
《中醫藥學名詞》(2010):中暑又稱暑中,是指感受暑邪,以高熱,汗出或膚燥無汗,煩躁,口渴,神昏抽搐,或嘔惡,腹痛為主要表現的危急重病[2]。
中暑又名中暍、中熱[3]、發痧[4]。現又稱熱射病、熱痙攣、日射病[4]。中醫認為感受暑邪而發生的壹種急性病證[3]。見《三因極壹病證方論》卷二。
3.1.1 中暑的病因中暑多由長時間處於烈日下或高溫、熱幅射環境中所致[4]。
3.1.2 中暑的癥狀臨床上有輕重之分[4]。癥見突然悶倒,昏不知人,或身熱煩躁,氣喘不語,牙關微緊,或口開齒燥,大汗或無汗,脈虛數,甚者昏迷不醒,四肢抽搐[3]。
3.1.3 中暑的治療輕者僅見頭暈倦怠、胸悶煩渴、身熱少汗、惡心等癥;重者還可出現肢冷汗多、心慌氣促,高熱昏迷、抽搐等癥[4]。治當移患者至涼爽通風處,法當清暑、解熱、開竅,先用辟瘟丹、消暑丸灌服,後用益元散、白虎湯、清營湯等[3]。並可配用針刺、刮痧、冰水擦浴等法[3]。
元氣不足者,當調補元氣為主,少佐解暑[3]。
首先急將患者移至通風陰涼處,並給予飲服清涼鹽水,再行治療[4]。
①體針:輕癥取大椎、合谷、內關、足三裏等穴為主[4]。頭痛加頭維;嘔吐加中脘[4]。重癥取百會、人中、曲池、委中、十宣等穴為主[4]。抽搐加陽陵泉、太沖;肢冷脈微者大炷灸神闕、關元;病情危重者,應采取綜合治療措施[4]。
②刮痧法:適用於中暑輕癥[4]。用光滑的陶瓷湯匙蘸水輕刮背脊兩側、頸、胸、肩臂及肘窩、胭窩等處,刮至皮膚紫紅為止[4]。
3.2 暑風·中暑中暑為病名[3]。指暑風[3]。《醫碥》卷壹:“中暑,或名暑風,以與中風相似也。”
3.3 陰暑·中暑中暑為病名[3]。指陰暑[3]。《時病論·中暑》:“潔古曰:靜而得之為中暑。東垣曰:避暑乘涼得之者,名曰中暑。其實二說皆是陰暑之證……。”
3.4 暑日受寒,腹痛吐瀉者·中暑中暑為病名[3]。指暑日受寒,腹痛吐瀉者[3]。《六因條辨》上卷:“暑熱相逼,好食生冷,不禁房欲,遂至腎陽內歉,腠理不密,寒涼暑濕,乘虛直入,頃刻胸腹悶痛,肢逆汗冷,吐瀉交作。此無論動靜,而即為中暑也。”
4 西醫·中暑中暑(heat stroke)常發生在高溫和濕度較大的環境中,是以體溫調節中樞障礙、汗腺功能衰竭和水電解質喪失過多為特征的疾病[5]。以高熱、皮膚幹燥無汗及中樞神經系統癥狀為特征[5]。
4.1 中暑的機理中暑是高溫環境下,人體產生的嚴重不良反應。正常人的體溫由大腦皮層、間腦、延髓及視丘腦下部的體溫調節中樞管理。人體產生的熱通過傳導、輻射、對流和蒸發而散失,從而維持適當的體溫。當外界溫度過高,長時間日曬、濕熱或空氣不流通的高溫環境等阻礙了散熱時,就會發生中暑。
4.2 中暑的分類中暑按輕重分為:
4.2.1 先兆中暑在高溫環境下工作壹定時間後,出現頭昏、頭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註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癥狀[5]。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5]。
這時只要改善環境,充分休息,癥狀很快會改善。
4.2.2 輕度中暑除先兆中暑癥狀外,體溫升高可達38℃以上,出現面色潮紅、大汗、皮膚灼熱等表現;或出現面色蒼白、四肢濕冷、血壓下降等表現[5]。可有呼吸及循環衰竭早期癥狀。
如進行積極有效的處理,常常於數小時內恢復[5]。
4.2.3 重癥中暑除上述癥狀,體溫可高達40℃,並有昏迷、痙攣及呼吸、循環衰竭,還可以出現熱痙攣,導致低血鈉、低血氯、低血鈣及維生素缺乏。
重癥中暑包括熱射病、熱痙攣和熱衰竭[5]。
4.2.3.1 熱射病熱射病是壹種致命性急癥,常為在高溫環境中工作數小時者或老年、體弱、慢性病患者在連續數天高溫後發生。典型表現為高熱(>41℃)、無汗和意識障礙。早期受影響的器官依次是:腦、肝、腎和心臟。實驗室檢查有白細胞升高,生化及肝腎功能檢查異常,心電圖可有心律失常和心肌損害的表現。[5]
4.2.3.2 熱痙攣熱痙攣常發生在高溫環境中強體力勞動後。表現為四肢陣發性的強直性痙攣,最多見於下肢雙側腓腸肌,常伴有肌肉疼痛、腹絞痛。實驗室檢查有血鈉和氯化物降低。[5]
4.2.3.3 熱衰竭熱衰竭常發生於老年人、兒童、慢性疾病患者及壹時未能適應高溫氣候及環境者。患者可有多汗、疲乏、無力、頭痛、頭暈、脈搏細弱、血壓偏低。[5]
4.3 中暑的治療 4.3.1 壹般處理中暑患者應立即撤離高溫環境,移到通風、陰涼、幹燥處安靜休息,補充水、鹽,有循環衰竭時可酌情給鹽水靜脈滴註[5]。可口服人丹、十滴水、霍香正氣丸。
4.3.2 重癥中暑的處理對重癥中暑病人應采取以下措施:
4.3.2.1 物理降溫盡快冷卻體溫,降至38℃以下,可進行冷水浴。也可用冰鹽水 *** [5]。
可在頭部、腋下、腹股溝等處安放冰袋,並用50%酒精擦浴。
4.3.2.2 藥物降溫氯丙嗪25~50mg加入5%葡萄糖或0.9%生理鹽水中靜脈滴註1~2小時[5]。
氯丙嗪、非那根各25毫克,加生理鹽水500毫升,靜脈滴註。1~2小時滴完,3小時後可重復使用。如效果不好,可加用10毫克地塞米松。
4.3.2.3 對癥處理(1)鎮靜:可用地西泮10mg肌內註射[5]。
(2)腦水腫和顱內壓增高者,可使用甘露醇脫水,1~2g/kg,30~60分鐘輸入[5]。
(3)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其他支持治療[5]。每日入水量需達3000毫升。
(4)有循環衰竭時,應早期加用毛地黃藥物。
4.4 預防中暑重要的是加強宣傳,大力提倡以預防為主的方針,避免發生中暑。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