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
屈原列傳
出處:《史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誌①,明於治亂,嫻於辭令②。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③。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④,爭寵而心害其能⑤。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⑥。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壹令出,平伐其功⑦,(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⑧。
註釋
①博聞強誌:見聞廣博,記憶力強。
②嫻:熟習。
③任:信任。
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
⑤害:妒忌。
⑥屬:寫作。
⑦伐:自我誇耀。
⑧疏:疏遠。
原文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①,饞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②。離騷者,猶離憂也③。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④,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⑤,未嘗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⑥,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誹而不亂⑧,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
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⑨。其文約⑩,其辭微悖其誌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洌舉類邇而見義遠(13)。
其誌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濯淖汙泥之中(15),蟬蛻於濁穢(16),以浮遊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推此誌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註釋
①聰:聽覺靈敏,此處指明辨是非。②幽思:苦悶深思。③離憂:遭受憂愁。離,通“罹”(lí,離),遭受。④反本:追念根本。反,同“返”。⑤慘怛:憂傷,悲痛。⑥間:挑撥離間。
⑦《國風》:《詩經》的組成部分之壹,由各地的民間歌謠所組成,有十五國風,壹百六十篇。⑧《小雅》:亦《詩經》的組成部分之壹。大部分是西周後期和東周初期貴族宴會的樂歌,小部分是批評當時朝政過失或抒發怨憤的民間歌謠。
⑨靡:沒有。見:同“現”。⑩約:簡約。鬮ⅲ壕深,幽微。涑莆男。褐浮獨膁А分卸嘁述花草樹木等細小事物。指:通“旨”,意義。(13)舉類邇:指《離騷》所稱引的都是眼前習見的事例。邇:近。
(14)自疏:自己主動疏遠,這裏指不放松對自己的嚴格要求。(15)濯(zhuó,濁)淖(nào,鬧):洗滌汙垢。此處以喻超脫世俗。(16)蟬蛻:蟬蛻之殼,此處以喻解脫。(17)滋(xuán,玄):混濁,汙黑。(18)皭(jiào,叫)然:潔白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