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當年榮祿為什麽離開北京?

當年榮祿為什麽離開北京?

容閎是戊戌維新時期的重要人物。長期以來,學術界對他與戊戌變法的關系鮮有爭議,普遍接受康、梁的評論,認為榮祿始終站在戊戌變法的對立面,在隨後的政變中扮演了罪魁禍首的角色。

通過分析榮祿與變法的關系,以及政變後的活動,認為榮祿並不反對變法,但並不贊同康梁的變法,而是遵循了另壹種變法思想。戊戌變法期間,康梁主要是壹個演說家,即思想家、倡導者和宣傳家。他們希望中國迅速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把當時的中國描繪成壹座破敗失修的建築,不僅宜興急需修繕,還需要全行拆除,然後重新奠基。所以要雷霆萬鈞,把老臣趕下臺,任命新臣。從根本上改變,首先要改變法律和官職,然後在各個方面鋪開改革。容閎是變法時期統治階級的壹員。雖然他也意識到只有變法才能使中國擺脫危亡,但作為壹個負責任的政府官員,他在推行變法的力度、步驟和內容上都與康梁不同。早在光緒任命徐琳等四人在張靜走軍機的時候,榮祿就致信徐琳,主張進行變法以彌補弊端,以免雪上加霜。(註:榮祿致徐琳的信,見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榮祿手抄本第三卷。政變後,榮祿在給伊藤博文的壹封信中認為,中國應集中精力整頓軍隊,自強不息,但中國“舊習猶在,壹時難以改變。”比如虛弱無力,輔之以好藥,效果緩慢但有效;扔了猛藥,病還沒除,戲劇性又增加了。並以此來評價政變。而且榮祿認為“中國必真”(註:唐誌君《取枝新收獲》,第187 ~ 188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關鍵是要有正確的改革順序。

1.容閎反對變法嗎?

榮祿被劃為反動頑固派陳英,榮祿是舊黨堅決反對維新變法的罪魁禍首。這壹觀點最早是由康有為及其弟子梁啟超等人提出的。(註:比如康有為說容閎在維新時期保守,被日本攻擊新政,把政變後的容閎比作王莽、司馬昭、肅順。梁啟超在給日本外務省官員的信中批評了榮祿的保守政策。)既然是由壹位公認的維新運動領袖來評判,當然後來的研究者很少懷疑其權威性,所以這個問題在過去的壹個世紀裏並沒有引起太大的爭議。雖然有研究成果指出容閎也有改革傾向,但他認為這只是他壹生中非常次要的壹部分,對容閎的評價仍應以他對維新運動的鎮壓為基礎。

容閎真的像康有為等人說的那樣反對變法嗎?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本文認為這種說法值得批判。

自從榮祿“日寇攻新政”之後,他當然不會對戊戌變法期間的各種變法思想有好感。但事實恰恰相反。光緒二十四年五月,榮祿接任直隸總督,這是戊戌變法非常重要的時期。容閎在個人通信中,多次用“朝鮮政局好轉”、“時局好轉”等字眼來評價當時的政治改革。(註:榮祿寄語湖北,補用道連捷:近日朝政日新,聖主以極大之熱忱采納,勤政追治,令人欽佩。容閎對徐琳:朝廷勤政,用人破例,真是壹個非常艱難的局面。榮祿對陳說:目前的形勢正在發生變化。榮祿致奉天軍總司令依克唐阿:時局在變。榮祿七品筆糊天下真:近年風氣漸開,人才輩出。江西建昌府正堂榮祿致何剛德:近年來朝鮮政局有新發展。(以上信件,請依次參閱《榮祿手稿》第二、三、三、四、五、六卷)。榮祿上任後,深受時局艱難之苦,頗有思想。剛到天津上任,榮祿就給太子李送了壹封信。

“北洋責任重大,當地河工百忙,周圍都是強鄰。協商事件必須強制,攝像機必須響應。目前海防尤為重要,水陸軍及時組織,訓練籌措,壹切費用運作。”

類似內容的信件有幾十封,可見榮祿的重視。(註:參見《榮祿書信稿》第1卷至第6卷相關書信。)在盛宣懷給張之洞的壹封信中,也可以看出榮祿主張變法強國:“在天津旅行時,我們在宰相面前低聲說,國內外以自強為目的的大臣不多,人與人之間必須交往。”鐘祥印象很深,同意馬上給君寫信,以便日後商量處理事情,雲壹直很佩服他。”(註:容閎壹直重視武術的改革。光緒二十四年七、八月間,榮祿上書陜甘總督墨濤,說:“昨日讀議,欲改吳克達,指陳立之病,未作打算。我特別欣賞他的名言。》,見《榮祿手稿》第二卷。),所以榮祿絕對不是反對改革的。關於此事違抗慈禧,被貶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