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涼爽
——鄧益民關於“當代問題”的思想在西北大學的現實性。
牛莉
“當代”這個詞在學術領域被頻繁使用。阿明李開先在《中山畫》中寫道:“長山之葉為雲:‘看今朝,而妳不在布施之上,請寫第二字,以補藝術林之不足’。所以是“五幅畫”[1] (420P)的語言,接著是“我投身於藝術,我努力了很久,但不敢說收獲夠了”,然後又加上了“所有在繪畫上逝去的人都像葉昌山”[2] (429P),這足以證明”。不必局限於原引號中“於”的所指,但要理解《中國寫實人物畫的民族性與審美價值》[3] (16P)壹文中所涉及的“當代”,就要復雜得多。
壹個
“當代”的時間跨度取決於葉紫或葉紫藝術活動的年份和李開鮮《畫在中腳》的出版時間。按照正常人的生卒年月,能有交往的“活人”之間的時間跨度壹般不會超過“國家朝代以來”。
相對而言,離說話人不遠的壹段時間的“當代”,如果被視為藝術的民族性和審美價值日益被重視的今天的“當代”,更多的是被觀念的差異所裹挾,比如“中國當代藝術的基本範式全是西方的”[4] (116P)、“中國對當代藝術的提法是按照美國的標準,在此背景下,鄧益民有必要強調“中國的寫實人物畫屬於中國畫體系,其中國屬性決定了它必然具有中國繪畫的民族屬性和審美價值”。相比之下,“範式”和“提法”是什麽並不重要。別忘了中國古代是沒有“現實主義”的。需要考慮的是,研究對象是否因為“範式”和“公式化”而被閹割。
在這裏,需要理解的是鄧益民所說的“當代”是什麽意思。文章開頭的“當代中國寫實人物的創作”“藝術的民族性和審美價值在今天越來越受到重視”“放松和弱化了這幅畫的民族屬性和審美價值”是“當代中國寫實人物創作中的壹個顯著問題”,旨在“特別重視作品的社會教化,最終形成以‘人’的形象表達為中心的藝術特色”。最後歸因於中國寫實人物畫的創作理念、人文關懷精神和對大眾的藝術追求,以及創作者接受西方科學造型方法的教育背景和學術地位。不妨稱之為“當代問題”,然後我們要繼續學習未來人類繪畫的壹切優秀成果,可見“當代”主要指向“今天”。
“當代”之所以成為“熱點”,是因為“當代問題”所涉及的“前所未有”具有方法之外的理論和實踐上的現實意義,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界定。
二
《中國寫實人物畫的民族性與審美價值》壹文,既是對民族性屬性與審美價值的探討,也是對“當代”寫實人物畫創作,乃至近百年來中國現代藝術的反思。
首先,鄧益民基於繪畫是視覺藝術的本體論認識,這種視覺藝術只能通過繪畫語言形成的視覺文化感受來實現。他通過“它不同於文學、電影等藝術,它的瞬間形象教育能力十分有限”的橫向比較,闡述了具有屬於繪畫的寫實性,具有繪畫的普遍“瞬間”特征的審美品質和特征。其次,從“致力於繪畫的審美語言是產生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作品的必要基礎”的觀點出發,要求中國寫實人物畫意象表達的最終目的是塑造壹個鮮活的“人”,而事實是“從表達語言上看,中國人物畫的意象表達是以西洋畫的造型為基礎的”,以此來比較以“人”為中心的意象表達。
對於寫實人物的形成,鄧益民的文章《素描輸入與人物畫的傳統守護》[6](159P)無論是從藝術本身的發展規律、“化洋為夏”、“師夷長技”、“洋為中用”的思想傳承,還是從明清時期肖像畫相對經久不衰的史實來看,都賦予了素描輸入“極大的主動性”。同時也將其納入中國繪畫史的考察,提出了將“物象”轉化為“心象”的要求。相應地,在談到寫實人物畫的創作時,鄧益民認為它是“壹門尚在發展中的年輕藝術,還遠未成熟”,但什麽是“民族性”和“審美價值”呢?因為“中國繪畫的優良傳統和傳承精神”,所以強調“民族性”和“審美價值”,也就不難理解了。
三
正因為中國的寫實人物畫是“壹門尚在發展中、遠未成熟的年輕藝術”,所以什麽是“當代問題”之類的只能理解,但在了解到“對”“健康”“人”的形象表達與民族特色和審美價值相統壹之後,潛在的“錯誤”和“病態”似乎就不可言說了。
文中的“無可非議”是“以‘人’的形象表達為中心,旨在以藝術形象打動人,進而發揮社會教育功能”;“無意反對”的是“只強調‘人’的形象表達”,即“只強調人物畫的目的性和社會教育功能,把民族性和審美性放在次要地位,認為審美價值的體現完全是自由的或可有可無的,強調審美問題是多余的,這是由以‘人’的形象表達為中心的人物畫特點決定的,審美問題是山水和花鳥的使命。之所以形成,是因為其長期形成的深層次原因。“錯誤”和“病態”充其量是“與時俱進”意義上的“過時”,無非是人們所說的鸚鵡學舌式的淺薄,或者是雕蟲小技。類似於“健康”與“正確”之間的“死者”與“生者”在《認識六法》壹文中,鄧益民將“臨摹與書寫”理解為“臨摹作品”[7](153P),並將其視為“中國畫與西畫不同的學習方法。”中國畫非常重視繼承,通過心照不宣的臨摹來繼承前人的成果”,那麽什麽是“誤”“誤”呢?
在“當代問題”與“古代問題”的聯系中,雖然可以判斷壹個人的理論體系是否完整。但相比之下,討論“當代問題”似乎更重要,摒棄非此即彼的簡單劃分,避免不必要的爭論。但是,“誤讀”在所難免。
中國的詩學在南宋就產生了嚴羽所說的“才”與“學”的區分[8] (424P),而中國的繪畫直到清代出現了宋代的藝苑花輪,才厘清“畫才”與“畫學”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後來也出現了這樣的困惑。如陳獨秀在倡導寫實主義時,反對“王畫”的“在場”、“摹仿”、“模仿”、“模式”,認為只有寫實主義才能“因循守舊”[9](16p);現在的人,如王伯敏,不僅認為“臨”、“仿”、“仿”、“模”是“不壹定效法古人”[10] (127P),而且給出了“總結南宗山水風貌特色”[1655]的歷史評價。區別在於“救國強國”的社會歷史要求與“中國繪畫的優良傳統和傳承精神”的民族和審美價值觀的視角不同。
因此,理論和實踐中具有現實意義的“當代問題”,不僅要重視,更要透過具體問題看方法,否則就會出現類似陳與王之爭,理論與實踐之間急需的答案,只能若幹年後才能出現。
四
“中國的現代性之路,其實就是延續了幾千年的中國美術發展轉型之路”(12) (135p)。作為建國以來的“當代”繪畫,它“不僅與這類藝術千百年來的精神內涵是壹脈相承的,而且它們的基本形式也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13](138 p)* * *關於“變”的知識,為討論“民族性”與“審美價值”的“當代問題”提供了充分的言說空間。
這壹段延續了幾千年的繪畫史,無論從社會形態還是政治層面,都與過去有所不同。在本土傳播意義上,鄧益民的“制約”因素和“限制”發揮了積極作用,出現了壹定數量的作品。“活人”之間的交流,成就了不敢說自己有足夠收獲的自嘲者。鄧益民在他的理論和創作方法的基礎上談到了"民族性"和"審美價值",而"民族性"始終與"審美價值"相結合,從"當代"到"未來"的新起點,圍繞提升"當代"中國現實主義藝術原初意義上的"民族性"和"審美價值",他發揮了"科學性"的理論。
“當代問題”中的熱情往往只是壹廂情願。畢竟精神價值和學術沒有直接聯系。顧彬“中國當代文學是垃圾”的觀點,觸動了壹些人的神經[14](14P)。對於在“愛吾師”與“愛真理”之間搖擺不定的當代人來說,更有必要倡導《中國寫實人物畫的民族性與審美價值》壹文的意蘊,以及對中國繪畫及其理論所蘊含的道德意識的自覺追求。
文本中的註釋:
[1]和[2]於建華主編,《中國古代繪畫理論》(修訂版),人民美術出版社;[3]鄧益民:《中國寫實人物畫的民族性與審美價值》,載《西北美術》2011第二期。文中引用的觀點,此處不壹壹註明;
[4],高·:《沒有線條的歷史——關於當代藝術史敘事的思考》,載《文藝研究》2011第7期;
[5]對於丁紹光的觀點,李瑟娥冰:《中國首先要解決當代藝術標準問題——旅美藝術家丁紹光先生訪談錄》,載《文藝研究》(第11期);
[6]鄧益民:《素描輸入與人物畫的傳統守護》,2007年第2期《文藝研究》;
[7][鄧益民《對六法的認識》,載2011第4期《文藝研究》;
[8]郭紹虞王文生,《中國歷代文論選》第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79年版;
[9]陳獨秀:《藝術革命——答呂澄》,參見邵琪、孫海燕《二十世紀中國畫論》,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
[10],[11]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第二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12]水中天:《變化——中國現代藝術的核心問題》,載《藝術研究》2007年第4期;
[13]邵大振:《恒常與變異——藝術現代性思考》,載《藝術研究》2007年第4期;
[14]張清華:《在世界與大陸之間——論當代文學的走向與評價之爭》註6,載2011,第11號,《文藝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