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姓歷史名人
郁 新:明初大臣,臨淮(今安徽省鳳陽東)人,字敦本,洪武年間官戶部度支主事,明太祖和明成祖時官至戶部尚書。長於綜理,精於計算,所作規劃,都很完備。前後執掌戶部13年,精通業務,事事條理清楚,制度嚴密而不繁瑣,很受朝廷器重。
郁 采:明正德年間進士,授刑部主事,後遷任裕州同知,時遇戰亂災荒,盜賊四起攻打裕州,他率領州民抵抗,連戰數日後城陷,巷戰而死。
郁 浩:明朝學士,舉為進士後做官,他的政令簡單易行而有效,但也要求嚴格執行,手下人都覺得他領導有方。
郁繼善:宋朝的名醫,對醫學既有實踐,又有理論研究,熟讀古代醫書,結合實踐加以了精深的思考,取得很好療效。
郁文博:明代藏書家。景泰五年(1454年)進士,官湖廣副使,酷愛藏書校書,築有“萬卷樓”;致仕後,潛心於樓中校書,陶宗儀所編《說郛》,就是他校勘的。
郁文名:清朝的畫家,做人有骨氣,常畫山水花鳥。
郁松年:字萬枝,號泰豐,清道光間人,購書數十萬卷,精選宋元珍本,刊為《宜稼堂叢書》,搶救、保存了不少珍稀古籍,如宋代大數學家秦九韶、楊輝的算書,宋單常和元郝經的兩種《續後漢書》。
郁永河:字滄浪,清浙江仁和縣人,曾考取秀才,好遠遊。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福建省福州火藥庫爆炸,典守者被責求償還,派人到臺灣地方淡水采集硫黃。永河是幕客,自告奮勇。次年正月起程,二月廿五日抵臺南府備辦用具。四月初七北上,經各個臺灣少數民族部落,抵甘答門(今臺灣地方關渡)。最終,完成煉硫任務,十月初七離臺。沿途以詩文記錄見聞,寫就《稗海紀遊》。詳細記載臺灣地方的地理氣候、風俗民情、產物歷史,文筆細膩,是最早也是內容最豐富的壹本臺灣地方遊記文獻。
郁錫麒:清末出色的園林專家,貫通中西園林之長,法國公園(今復興公園)就是他設計的。
郁慕俠:民國年間著名記者。他的《上海麟爪》,有聲有色地描繪了滬上海灘方方面面的眾生相。
郁達夫:名文(1896-1945),出生於浙江省富陽縣城,是中國“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之壹,國內外著名的文學家、散文家和詩人。1913年秋,青少年時期的郁達夫,隨兄長郁曼陀東渡日本留學,他與郭沫若和成仿吾組建了“創造社”。他所創作的小說《沈淪》、《春風沈醉的晚上》、《金秋桂花遲》聞名海內外。1945年9月, 郁達夫被日本憲兵殺害於印尼的蘇門答臘島,犧牲時僅49歲。他壹生留下了50多篇小說,200多篇散文和1000多首詩詞。中國人民解放軍郁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郁文少將
郁文(1919-1975),江蘇省海門縣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政治部宣傳部幹事,第115師直屬政治部教育股股長,新四軍3師7旅政治部組織科科長,第7旅20團政治處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6縱16師47團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43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師政治部主任、師政治委員,海南軍區政治部主任,海南軍區副政治委員,國防部第5研究院3分院政治委員,第七機械工業部3院黨委書記,空軍第6研究院黨組第壹副組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75年逝世,終年56歲。
姓氏源流
郁(Yù)姓源出有十壹:
1、來自大禹老師之後。相傳大禹老師叫郁華,郁華為郁姓始祖,其後裔稱郁氏,遂成郁姓。
2、來自古郁國之後。古有郁國(位置約在今江蘇省與浙江省之間),後為春秋時吳國大夫采邑,其後裔以國名為姓氏。
3、來自郁黃之後。春秋時魯國有相郁黃,其後人沿襲姓郁。
4、來自以邑名為氏。春秋時吳國大夫食采於郁,其後人以胡為氏。
5、出自郁貢之後。春秋時魯相郁貢之後,他的家庭興盛,逐漸形成了壹支郁姓,其繁衍地在今浙江省之吳興壹帶。
6、出自漢代郡縣郁夷居民之後。郁夷屬右扶風,在今陜西省寶雞及隴縣壹帶。
7、出自漢代郡縣郁秩居民之後。郁秩屬膠東,在今山東省平度縣。
8、來自漢代郡縣郁致居民之後。郁致屬北地,在今甘肅省慶陽壹帶。
9、來自連接古代絲之路的西域方向的壹郁立國國民之後。郁立國在今新疆奇臺縣之西北。
10、來自郁的古體字為郁,郁姓另外壹支出自太原(在今山西省北部),讀音同(Yù 郁),因其書寫筆畫太多,而改簡郁。
11、源自郁姓與蔚姓通。據《姓氏考略》載,郁氏出自太原,與蔚姓通。
郁姓得姓始祖
郁華。上古時,有壹位叫郁華的人,很有見識才能,大禹王稱他為師,向他學能耐。這位郁華就是郁姓的先祖。因為先祖在上古就有崇高的地位,所以家族就很興盛,接著這個姓氏就出了個神奇人物,叫郁林,據說他修煉成了仙人。現在郁字被寫成郁字,但在過去《百家姓》中,兩個字是兩種姓。由於兩字的發音相同,於是漸漸地郁姓人也有寫成郁姓的了。而戰國時候,楚國的詩人宋玉,在他的《高唐賦》中提到,郁姓是來自郁林這個復姓的。這樣看來,那位成仙的郁林,原本是郁華的後代,而他的子孫以他的事跡為榮,就用他的姓名加在壹起作為姓,曾壹度變為復姓,這是很稀罕的例子。郁姓雖源流眾多,但大禹為三皇五帝(三皇:燧人、伏羲、神農;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之後帝,能為帝師者為郁華,故郁氏後人尊郁華為郁姓的得姓始祖。
郁姓遷徙分布
在中國眾多姓氏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郁姓雖說不是壹個大姓氏,但郁姓仍是壹個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姓氏。據《元和姓纂》所記載,春秋時期,魯國有宰相名叫郁黃,郁黃又被稱為郁貢,自郁黃之後,便有了郁姓。另據《姓考》中記載,春秋時期,吳國大夫食采於郁邑,他的後代便以地名“郁”為姓氏。又據《姓氏五書》記載,西域有郁立國,其國人則以國名中的郁為姓氏。2000多年來,郁氏後代們不斷繁衍壯大,並逐漸形成眾多的支系。據歷史文獻考證,郁氏望族歷史上出自於黎陽郡。位於富春江畔的浙江省富陽市,這裏聚居著壹支郁氏後裔,其祖上在南宋時期,以禦醫的身份從北方遷移到浙江,起初定居在余杭,後來又遷到蕭山。綿延至第四世郁義安時,他攜家人到富陽經商做生意,從而定居在富春江邊,距今已有400多年了。歷史上, 郁姓不僅是富陽的望族,還是富陽的壹個大姓。郁氏家族在富陽有過很輝煌的時期。過去,曾經叫富陽城是郁家的天下,有“郁半街”、“郁半城”之稱。大多商行都是郁家的。富陽城周圍的田梯,也有大量是郁家的。周圍的山上有郁家的祖墳。到了“洪楊”以後,太平天國以後,那麽,他們就衰落下去了,壹部分郁家的人去了江西等地,在富陽有三支宗族,壹支在富春江江南的鄉下,壹支在富春江以北的鄉下,郁家這壹支宗族壹直在富陽鎮上住。從郁義安第四世到富陽,到郁達夫這壹輩,正好是十九世,現在富陽的郁家,那麽,已經有了他的孫子輩,到了二十壹世(余略)。
郁姓郡望堂號
1、郡望
黎陽郡:西漢時期設置黎陽縣,治所在今河南省浚縣東北;另壹說在今安徽省南部休寧縣之西北。北魏時期改設黎陽郡,治所在今河南省中部浚縣壹帶地區。
膠東郡:有時是國,治所即墨(今山東省東部平度縣壹帶)。
魯 國:在今山東省曲阜、滋陽壹帶。
太原郡:戰國時秦置,治所晉陽(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壹帶)。
2、堂號
郁姓的主要堂號有:“黎陽堂”、“膠東堂”、“太原堂”等。
郁姓宗祠通用對聯
〖郁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明廷計吏;
宋代名醫。
——佚名撰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臨淮人郁新,字敦本,洪武年間官戶部度支主事,官至戶部尚書。長於綜理,精於計算,所作規劃,都很完備。下聯典指宋代人郁繼善,醫術精深,為壹時所重。
書香門第;
宰相世家。
——佚名撰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湖廣副使用權郁文博,上海人。景泰進士。致仕歸後,居萬卷樓,丹鉛校核不去手,嘗校刊陶九成《說郛》壹百二十卷。下聯典指春秋時郁貢,世為魯相,其後姓郁,郁貢為郁姓始祖之壹。
〖郁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少年能作五倫倫;
耆老身居萬卷樓。
——佚名撰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神童”郁植,字大木,太倉人。諸生,八歲應試,作《五倫論》,及長,研究古學,詩宗盛唐。下聯典指明代湖廣副使用權郁文博。
避席厭聞文字獄;
著書願為稻梁謀。
——郁達夫撰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現代小說家,散文家郁達夫自題堂聯。郁達無,浙江富陽人,創造社主要成員之壹。有《郁達夫散文集》等。
絕交流俗因耽懶;
出賣文章為買書。
——郁達夫撰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郁達夫自題聯。
〖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萬卷搜羅,題名雁塔;
九流妙術,秘得鳳陽。
——佚名撰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湖廣副使用權郁文博。下聯典指宋代名醫郁繼善,深於醫術,為時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