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絲綢之路的事跡

絲綢之路的事跡

張騫於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曾在途中被匈奴捉住,扣留了十年,但他不忘使命,設法逃脫。

公元前119年再次出使西域,此次訪問了許多國家,從此漢朝和西域交往頻繁。

意義:自張騫出使西域之後,漢朝使者及西域使者紛紛彼此往來,他們把中國的絲織品從長安對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之廳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溝通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張騫可謂開辟絲綢之路第壹人。以後西域各國紛紛歸附漢朝,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壹部分。這都是與張騫的功績分不開的。

張騫通西域的意義

不同於從前中國君主們的封閉治國觀念,漢武帝重視與周邊國家增強聯系,同時也加強自己的影響。這壹外交策略在他征服匈奴的偉大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實踐這壹策略的是偉大的探險家、間諜和外交官張騫。

匈奴——漢王朝最強大的敵人

西漢王朝建立之初,整個中國並沒有從秦末的混亂中脫離出來。在帝國的北方,強大的遊牧民族匈奴人,壹直是漢朝無法回避的威脅。在兩國和平時期,匈奴人和漢朝的農民交換各自的貨物;壹旦戰爭開始,他們就會強行掠奪漢朝土地上的糧食和其他的貨物。漢王朝試圖用他們最強有力的兩種武器——戰車和農耕文化來擊垮匈奴人。但在廣闊的草原上,戰車不是匈奴騎兵的對手。而且匈奴人習慣的是馬背上的生活,需要其他的生活物資,他們不屑於自己制造,首先想到的就是到漢朝的領土去搶奪。

直到漢武帝劉徹統治時期,漢王朝才開始對西北少數民族的入侵進行強烈抵抗,同時,也開始集中國內的人力物力資源向西北擴張國境線。漢武帝,就像他的謚號壹樣,是壹位尚武的封建帝王,在他的手下,中華民族結束了內耗和混亂,重新團結起來應對外敵。整個王朝的統治權集中在漢武帝手中,在他的調度下,整個國家也重新成為壹個有機的、緊密結合的整體。

國泰民安則軍力強盛,漢武帝的軍隊不但驍勇善戰,而且精於修築工事和道路。為了讓他的軍隊積累作戰的經驗,同時也擴大漢王朝在整個東方的影響,漢武帝派遣軍隊以國土為中心,向各個方向挺進——南向越南和緬甸,東向朝鮮,北向蒙古。

與秦代相比,漢代軍事力量最重要的提高是在戰略戰術方面。漢武帝的百萬大軍配備了近戰使用的鋼鐵長劍和盾牌,還有用於遠攻的強弩。在不斷的征伐中,漢武帝的軍隊積累了作戰經驗,提升了作戰技巧,還從上到下貫徹了賞罰分明的獎懲制度。到此時,中國的軍隊才真正開始了職業化,士兵熟練了騎射弓馬,不再是平時耕種、到戰時才征召的農民。衛青等軍隊統帥勇猛無畏,熟識戰爭中的所有環節,並且對部下公正、慷慨。漢武帝在全國建立了高效的後勤保障體系,全國所有的物資生產都迅速充填了國庫,然後其中的大部分馬上送往前線。在被漢朝軍隊征服的土地上,很快就有地方官員、移民和工匠來此定居,開始中華民族慣用的擴張策略——用文化來同化異族。

盡管如此,在連年的征戰中,即使是取得大勝的戰鬥中,漢軍的損失也非常大。面對同樣聲勢浩大且機動性更強的匈奴大軍,漢朝的軍隊很難取得場痛快的勝利。在西北邊境上,戰爭血腥且殘酷,壹位將軍帶領6萬士兵出征,打了大勝仗,但凱旋的隊伍也只剩下5萬人,其余士兵都長眠在了異族的土地上。漢武帝終於認識到,盡管他的國家國力日益強盛,但還是無法憑借壹己之力消滅整個匈奴民族,他和他的國家需要同盟。

張騫第壹次出使西域

在北方廣袤的蒙古草原上,各部落連年混戰,匈奴擊敗了許多遊牧部落,占有了他們的家園。月氏也未能幸免,逃到東漢領土的月氏人驚魂未定,他們恐懼地告訴漢朝的居民,他們自己的部落被匈奴人擊敗,人民遭到了屠殺,他們的部落首領被匈奴人砍下了頭顱,還用頭骨制成了酒壺。剩下的人們四處逃散,但周圍其他的部落都不敢與匈奴為敵,所以他們無法爭取到任何同盟;即使遠在中亞地區的遊牧民族也無意收留他們,所以月氏人只能向更遠的西方遷徙。

漢武帝及時發現了這個好機會,他準備了壹封請求結盟的書信,準備派人送往月氏部落。他召集心腹的王公大臣,希望找到能當此大任者。張騫主動請纓,他當時還只是禦林軍的將領,在史書中,甚至連張騫具體的出生年月都未有表述。但多年以後,史官們在史籍中這樣描繪張騫:“張騫,成固人也。為人強大有謀,能涉遠。”張騫正是武帝尋找的人選。要把結盟的書信送往月氏,意味著3000多公裏的漫漫旅途,沿途有重山阻隔,沒有向導知道路該怎樣走。更危險的是,要到中亞,就要穿越匈奴人控制的領地,那裏有駕馭著駿馬的敵人圍追堵截。而且在當時,根本沒有人知道月氏部落到底遷到了哪裏。

公元前138年,張騫帶著100名隨從出發了,同行的還有壹個跟了張騫多年的蠻族奴隸,名叫甘父。接近匈奴領土時,張騫壹行沒有膽怯,他們直接向匈奴的防線進發,希望能用最短的時間穿過匈奴的土地。但他們顯然低估了敵人防線的密度,沒多久他們就被匈奴人抓住。

在匈奴人的土地上,張騫度過了10年軟禁的時光,無法離開匈奴的土地,他甚至娶了壹位匈奴妻子,還有了幾個孩子。匈奴人終於放松了警惕,他們允許張騫全家遷往西方。張騫找準機會,和幾個隨從壹起逃脫了。

他們壹路上經過了幾個中亞國家,聽到了張騫的描述,這些國家的國王們被東方的地大物博所吸引,更為東方的絲綢、瓷器等手工藝品所傾倒。他們都表示很樂意與漢朝通商,但提起結成同盟與匈奴作戰,他們都沒有信心。

最終,張騫壹行終於找到了月氏部落。月氏部落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大夏國定居,已經適應了在新的土地上生活,對回到東方、與曾經的敵人繼續戰鬥沒有任何興趣。無奈之下,這些東方的使者啟程回歸故土。在經過匈奴的土地時,張騫再次被扣留,壹年後,他和妻子在甘父的幫助下回到了故鄉。再次拜見漢武帝時,距張騫奉命出行已經過去了12年。

張騫大起大落的軍旅生涯

雖然最重要的任務沒有完成,但漢武帝沒有責怪張騫,還把他留在身邊作為宮廷顧問。張騫出使月氏的外交努力雖然失敗了,但他的探險本身卻對西漢王朝有重要的意義。到達中亞地區以後,張騫壹行在尋找月氏部落時,收集了許多政治、經濟和軍事情報,甚至收集到更遠的西方和南方國家的信息,包括印度、大夏、敘利亞和羅馬帝國的大致情況。

張騫帶著壹種軍人特有的敏銳,在進入匈奴人的控制範圍之後,他就開始留心每壹處水源、每壹塊草地,並詳細記錄下來。他還告訴漢武帝,在大宛國(今費爾幹納盆地),他曾經見過壹種良馬,這種馬的耐力和速度都十分驚人,它們有壹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名字——“汗血寶馬”。據說它們快速奔跑之後,流汗似血色,這後來被證實是寄生蟲感染引起的壹種癥狀。張騫稱賞它們為漢王朝騎兵最好的坐騎,漢武帝本人非常喜歡馬,聽說有這樣的寶馬,自然想得到。漢武帝此時態度也發生了轉變,他認為雖然結盟不成,但通商也不失為壹個好選擇,盡管此前武帝派出的許多使節商旅都被遊牧部落洗劫壹空。

不久,張騫加入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官職為校尉。因為收集情報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所以張騫主要負責刺探情報和沿途的給養。在北方,衛青率領軍隊與匈奴人展開激烈的廝殺,正是張騫先前收集的水源和牧草分布資料幫助了漢朝軍隊,他們贏得了壹系列勝利,張騫也因此被封為博望侯。

但張騫的軍旅生涯並不壹帆風順。在隨後的戰鬥中,作為主要的謀士和指揮官,張騫跟隨李廣進攻匈奴的主力部隊。由於指揮失策,李廣的部隊被匈奴圍困,張騫錯誤的判斷讓大軍未能及時脫險,漢軍損失慘重。按漢軍法紀,這樣的過錯刑當砍頭,但張騫幸運地被免於壹死,只是被剝奪了爵位。

再次出使西域

張騫失去了爵位,重新成為壹位平民,但他仍在朝中任職。張騫幾次晉見武帝,說明繼續與西方各國加強交往的重要性,當然,某種程度上是想讓武帝再次派他前往,好重新贏得爵位。張騫本人篤信同西方的交往關乎漢王朝的命運。他上諫武帝,說可以說服從前匈奴的附屬國烏孫,壹起聯攻匈奴,只要武帝許諾事後讓他們回到被匈奴人奪走的家園故土。張騫和其他謀士認為可以用和親政策取得烏孫首領的配合,然後再用大量的財寶誘使他們回歸東方。壹旦烏孫人與漢朝聯合,不異於“斷匈奴右臂”。在消滅匈奴人之後,漢朝軍隊甚至可以繼續向西挺進,讓西方的大夏等國家臣服。

漢武帝接受了他的建議,派遣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著300騎兵,還帶著成匹的綢緞、金銀、牲畜和許多其他寶物。到達西域之後,張騫把隊伍分為四路,分別帶著禮品到不同的部落。他自己帶領著壹支直奔烏孫部落,但烏孫人的首領並沒有馬上同意與漢王朝結盟。與此同時,另外三支隊伍都取得了進展,已經帶著情報、交換的貨物和別國的使節商隊回到了西漢的土地上。

不同於從前中國君主們的封閉治國觀念,漢武帝希望與周邊國家增強聯系,同時也加強自己的影響。在各部落使節先後前來拜見之後,武帝派出更多的使者和商人前往中亞。他們與當地人進行貿易,只要報上張騫的名字,就會取得當地人的信任。漢王朝的商人在中亞逐漸增多,東方和西方的交流和了解也逐漸深入。

沒過多久,隨著漢王朝在中亞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烏孫國王同意與漢王朝和親。通過這些聯姻,中國和西域各國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盡管如此,這些國家還是沒有與西漢王朝建立同盟***同抵禦匈奴的意願。

征服大宛,打通絲綢之路

漢武帝並不急於求成,他決定分別實施兩步策略,以此來贏得這些國家的歸附。首先,他又發動了壹次對匈奴的戰爭,並取得了大勝,殺傷匈奴士兵9萬人。然後,在公元前101年,他又攻占了中亞的大宛國,就是汗血寶馬的故鄉。但其實,奪取這些名馬只是漢武帝的壹個借口。漢武帝曾經數次派使者沿當年張騫的足跡來到大宛,不惜用重金交換汗血馬,但大宛國王壹次次地拒絕了他的請求。最後壹次,漢武帝派遣使者韓不害帶著壹匹用黃金鑄造的金馬和許多貴重禮物交換漢血馬,大宛國王雖然仍不想交出寶馬,但又非常想要漢武帝送來的寶物,他殺死了使者,奪取了寶物。

漢武帝終於找到了出兵的借口,他派出的先遣部隊全由國內的刑犯和惡少組成,他們沒有攜帶充足的給養,沿途向別國索要,如果不交出糧食,就被視為大宛的同謀。毫不出人意料,這支部隊失敗了,但也麻痹了大宛國。漢武帝怎能接受這樣的失敗,他隨後調集近20萬大軍在敦煌集結。聽說大宛國的飲水全取自城外,漢武帝特意派遣幾位水利專家隨軍同行。漢軍切斷了大宛都城隱蔽的引水系統,很快征服了整個部落。

取得大勝的漢朝軍隊凱旋而歸,沿途中亞各國聽說漢軍征服了大宛國,無不大受震動。各國王公貴族紛紛派遣子侄跟隨漢軍回到中原,他們為漢武帝呈上貢品,並留在漢朝作為人質,表示對漢武帝的效忠。至此,張騫定下的用外交手段和貿易來擴張漢王朝在中亞影響力的策略取得了成功。

這個外交策略最偉大的實施者無疑是漢武帝,但張騫作為提出者和實踐者,更值得人們尊重。可惜的是,張騫沒有等到他的宏願實現的壹天,從烏孫國返回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直到公元前51年,匈奴呼韓邪單於對漢武帝的曾孫漢宣帝伏首稱臣,張騫的策略確保了漢家江山的穩固。同壹年,西方的偉大征服者凱撒大帝征服了高盧人,開始入侵英國。

漢武帝和張騫的成功謀略為中國贏得了貿易、建設和統壹的保障。同時,張騫出使西域對中國和西方歷史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公元前105年,使者沿著張騫的足跡,來到了今天的伊朗境內,並拜見了安息國國王。漢朝使臣在君主的腳下展開了華麗光潔的絲綢,國王非常高興,以鴕鳥蛋和壹個魔術表演團回贈漢武帝。這標誌著連接東方的中國和西方的羅馬帝國的絲綢之路正式建立。在之後的歲月中,不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張騫的名字都被人們所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