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求李時珍傳的翻譯

求李時珍傳的翻譯

壹、譯文

李時珍,字東璧,蘄州人。好讀醫書。醫書《本草》所載藥物,自神農所傳止有三百六十五種,梁代陶弘景增加三百六十五種,***七百三十種,唐代蘇恭增加壹百壹十四種,宋代劉翰又增壹百二十種,到掌禹錫、唐慎微等人,先後增補,合計壹千五百五十八種,當時認為諸藥齊備。

然其中品類既繁,名稱雜亂,或壹物分為二三種名稱,或二物混為壹種,時珍深以為不當。他又多方采集,刪繁補缺,歷經三十年,查閱八百余家醫書,三易其稿而成書,名為《本草綱目》。

該書新增藥物三百七十四種,分為壹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該書集解各種藥物之產地、形色、氣味,並附主治各種疾病的單方。書成之後還未及進呈朝廷,時珍突然去世。

不久,神宗詔修國史,收購各地書籍,時珍之子建元將父親的遺表及《本草綱目》獻給朝廷,天子嘉賞,命刊行天下。從此以後,士大夫家中都有這部巨著。李時珍曾任楚王府奉祠正,兒子建中任命為四川蓬溪知縣。

二、原文

李時珍,字東璧,蘄州人。好讀醫書,醫家《本草》,自神農所傳止三百六十五種,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蘇恭增壹百壹十四種,宋劉翰又增壹百二十種,至掌禹錫、唐慎微輩,先後增補合壹千五百五十八種,時稱大備。然品類既煩,名稱多雜,或壹物而析為二三,或二物而混為壹品,時珍病之。

乃窮搜博采,芟煩補闕,歷三十年,閱書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書,曰《本草綱目》。增藥三百七十四種,厘為壹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標正名為綱,余各附釋為目,次以集解詳其出產、形色,又次以氣味、主治附方。

書成,將上之朝,時珍遽卒。未幾,神宗詔修國史,購四方書籍。其子建元以父遺表及是書來獻,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書。時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縣

三、出處

《明史》

擴展資料

壹、創作背景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壹部,***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誌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壹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

至乾隆四年(1739年),清政府又第三次組織人手修改明史稿,這才形成定稿的《明史》。因為這次修書總裁為張廷玉,因此現在通行的《明史》題為張廷玉等撰,

二、作品賞析

***二十四卷,就卷數而論,《明史》本紀所占不足全書十分之壹,若以字數而論,則所占不及全書二十五分之壹。由此可知本紀在《明史》中所占比例甚小,這是《明史》編纂體例中的壹個特點。

本紀在紀傳體史書中,是以編年形式敘史的部分,《明史》顯然是將本紀作為全史之綱,以簡明扼要的方式,首列於全書之前,使人在讀閱這部史書之時,首先了解到有明壹代歷史之概況,而不是使人在讀閱本紀時便事無巨細盡覽盡知。這應該算是《明史》修纂整體設計上的獨到之處。

三、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朝傑出政治家,大學士張英次子。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入值南書房,進入權力中樞。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整飭吏治。

雍正帝即位後,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拜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完善了軍機處制度。乾隆帝即位後,君臣漸生嫌疑,晚景淒涼,致仕歸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於家中,年八十四,謚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壹壹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張廷玉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

百度百科-李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