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在和王安石的變法爭鬥中失利,壹怒之下,請求外放,在洛陽呆了十五年,他沒有閑著,用了十五年寫下了三百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基本上都是司馬光手寫的,在上海博物館看到他的手稿,也是比較震撼的,上面塗塗畫畫,用心良苦。司馬光向司馬遷學習,在每個歷史故事後面加上自己的評價,側重點在於表現帝王將相如何治國理政,待人處事,希望皇帝能夠正身修己,成為明君。宋英宗看到這本書的其中兩冊覺得寫的不錯,特別為司馬光開設了書局,讓他專心寫作,宋英宗即位後,司馬光基本快寫完了,皇帝特別給此書賜名《資治通鑒》,並特別的寫了壹個序。取自《詩經》:“商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毛主席曾經說過,他曾把三百萬字的《資治通鑒》讀過17遍,清代學者也說過“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也。”
大學時候,有壹天看到這本書,不是全本的那種,就買了壹本,壹直沒有定心去看,如今閑著每天看壹篇,再對比壹下《史記》,覺得寫的很細致,故事情節也很有意思。從周朝寫到五代十國,司馬光用心良苦,尤其對唐代自己五代的描述很精彩。小時候學司馬光砸缸,就知道司馬光是個聰明人。
恰好今天也是柏楊先生的百年誕辰,他老家是河南輝縣的,後來老先生寫了壹本《柏楊版資治通鑒》,是對該書的壹種解讀和翻譯,特色之處是用現代地名解釋古代地址,用現代官位等級解釋古代官職,並自己畫了地圖標明古代地址,這是壹個很有意義的工作,讓後人能夠更容易理解歷史。
我覺得歷史是壹種很有趣的東西,對歷史越了解,壹個人的胸懷就越寬廣,越能想明白事。多讀讀歷史書,使人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