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澠池之會發生的時間、地點是什麽?

澠池之會發生的時間、地點是什麽?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想集中力量攻打楚國 ,為免除後顧之憂,主動與趙國交好,約趙惠文王會於澠池。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談。趙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藺相如陪同趙王前往澠池。

在趙王被迫鼓瑟的情況下,他為了使趙國取得對等的地位,據理力爭,使秦王不得不擊缶。後來,秦向趙要十五座城為秦王祝壽,他寸步不讓,說用秦國國都鹹陽為趙王祝壽,使秦王毫無所得。藺相如機智地保護了趙王的安全並且不被羞辱,史稱“澠池之會”。

擴展資料:

《澠池之會》後續

藺相如,本來只是趙國宦者令繆賢手下壹個名不見經傳的門客。他壹手導演了“完璧歸趙”,又在公元前279年的的澠池之會上,保護了趙惠文王免受秦王的輕辱,立下大功。回國之後,藺相如被封為上卿,地位壹躍超過了老將廉頗。

所以廉頗不服氣,揚言要讓藺相如好看。藺相如為了趙國的利益,總是回避忍讓,終於感動了廉頗,廉頗覺得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有點過分了,把個人地位擺在國家利益前更是不應該,於是他脫掉上衣背著荊條上門去跟藺相如告罪,兩人握手言和,傳為佳話。

故事到此戛然而止,沒有告訴我們負荊請罪之後,藺相如和廉頗的人生變成什麽樣了。相比之下,廉頗的遭遇要坎坷得多,之後幾年裏,廉頗先後受命攻打齊國、魏國,抵抗秦國進攻,都取得了勝利。

但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趙孝成王即位,廉頗就迎來了命運的轉折。秦國和趙國之間發生了著名的“長平之戰”,趙國形勢不佳,老謀深算的廉頗選擇了固壘堅守,不理會秦軍的挑戰,打算把秦軍拖死。

廉頗的選擇很明智,偏偏趙孝成王中了秦將白起的反間計,派“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廉頗,於是趙國大敗,四十萬趙國降卒被白起坑殺。趙孝成王吃了這次教訓,之後燕國趁火打劫來進攻趙國時,他就派廉頗抵抗,廉頗在鄗城大敗燕軍,以少勝多,燕國割讓了5座城講和。

廉頗於是被封為信平君。眼看著趙孝成王明白了廉頗的重要性,結果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也去世了,之後的趙悼襄王壹即位就解除掉廉頗的官職,派人接替他,廉頗大怒,他帶兵攻打接替他的人,那人逃走之後,廉頗深深覺得自己在趙國待不下去了,去了魏國。

在魏國,廉頗壹直沒得到重用。那壹邊趙國總是被秦國威脅,趙王又後悔了,想再次啟用廉頗,廉頗也想回趙國效力。誰知,趙王派來見廉頗的使者收了廉頗仇人的賄賂,告訴趙王廉頗老得不能用了,廉頗就失去了機會,最後只能去了楚國,還沒有建功就死在了壽春。

縱觀廉頗的壹生,都在為小人所累,可悲可嘆。而與廉頗交好的藺相如,為什麽不替他說話呢?其實在長平之戰時,藺相如勸過趙王不要拿趙括取代廉頗,但沒起作用;之後藺相如很快就病逝了,所以他沒機會再幫廉頗——“將相和”又怎麽樣呢?決定他們命運的,說到底還是君王啊。

百度百科-澠池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