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這是地震還是火山噴發?

這是地震還是火山噴發?

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1- 6世紀《詩經》中對陜西岐山大地震(公元前780年)的記述:

燁燁震電,不寧不令。

百川沸騰,山冢崒崩。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燁燁震電,即地震的電光耀眼、劈啪閃爍;不寧不令,大地不停地震動,竟連壹點預先的通告都沒有。國外對地光的最早記錄,出現在壹世紀的古羅馬人塔西托斯(Tacitus)對公元17年小亞西亞地震的記述和9世紀日本的《三代錄實》對公元869年壹次日本地震的記載中。

然而,將地震的發光現象納入科學研究的軌道卻經歷了漫長的過程。直到1705年英國人斯圖克雷,1910年加裏總結了歐洲的148例,1930年武者金吉給出日本的1583例,1967年栗林亨拍攝到的地震前發光照片,以及各國科學家在現場目睹了大量的地震發光現象並做了詳細記錄後,這種前兆現象的輪廓才漸漸清晰。特別是我國的震例中還出現了地光灼傷人體肌膚、致人暈倒、燒焦植物以及在地面留下走火痕跡等等物證,這個現象的存在終於不容置疑了:7級以上大震前幾小時至幾天的極震區多有地光出現,呈現片狀或團狀的低空朦朧的閃光,除個別伴有燃氣外,均為低空大氣的放電。表現形式上,山區為多、平原為少;震時最多、震後較少;藍白為主、黃色為輔等等。

電荷的來歷

早在16世紀人類就已經發現靜電在放電的過程中會發光,磨擦放電最為典型:磨擦化纖衣服和毛衣、觸摸金屬門柄、用塑料梳子梳頭等,都會在黑暗中看到淡藍色的微光和聽到劈叭作響的放電,同“燁燁震電”異曲同工。測量表明,這時的電場強度居然可達300萬伏/米,竟同雨天的大氣放電在同壹量級上,只是由於電量過小而不危險罷了。當1752年美國的富蘭克林得到雷雨帶電性質的實驗證據之後,人們已經明確:當電荷密度達到每平方米0.1微庫侖時,就能看到發光現象。所以隨著孕震過程中應力的加大,在某些巖石上就可能會以某種類似磨擦起電和電子發射的方式造成電荷的積累,電荷密度未必很高,仍能導致放電和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