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壹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是儒家基本經典之壹。
《大學》是中國古代儒家經典《禮記》中的壹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宋代程顥、程頤特別重視《大學》,曾分別將它從《禮記》中抽出來加以改編,使之獨立成篇。
朱熹在二程改編的基礎上繼續加工、編排,分為“經”、“傳”,作成章句,,通過註釋闡發己意,並將它和《論語》、《孟子》、《中庸》合編為《四書》,在封建社會後期(元明清)影響極大。
朱熹認為其中“經”是曾參記述孔子的話。“傳”是曾參門人記述曾參的話,但無明確根據。清初陳確曾著《大學辨》予以反駁,認為“決非秦以前儒者所作”。
當代學者有人認為是秦漢之際儒者所作;也有人認為《大學》所說的“家”、“國”、“天下”分別屬於大夫、諸侯、天子所有,反映了秦統壹以前的情況,當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作品。
《大學》的版本主要有兩個體系:壹是經朱熹編排整理,劃分為經、傳的《大學章句》本;壹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禮記》中的《大學》原文。以朱熹《大學章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
《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也”。經壹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三條綱領的途徑。
擴展資料:
《大學》出自《禮記》,原本是《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禮記》原名《小戴禮記》,又名《小戴記》,由漢宣帝時人戴聖根據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壹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編而成。
據斷代史學家班固在“《記》百三十壹篇”下自註雲“七十子後學者所記也”,他認為《禮記》各篇的成書年代主要分布在戰國初期至西漢初期這段時間。
清代人崔述認為:“凡文之體,因乎其時……《大學》之文繁而盡,又多排語,計其時當在戰國。”(《洙泗考信錄·全錄》)
綜合而論,《大學》的成書時代大體在孔子、曾子之後,孟子、荀子之前的戰國前期,即公元前5世紀左右,系出於曾氏之儒壹派的純儒家作品”。即《大學》的成書年代應是在戰國初期,其作者應是“曾氏之儒壹派”,即現在學術界比較認可的戰國初期曾參所作。
百度百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