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學完大禹治水我明白了

學完大禹治水我明白了

學完大禹治水我明白了

禹為鯀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傳生於西羌(今甘肅、寧夏、內蒙南部壹帶),後隨父遷徙於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堯時被封為夏伯,故又稱夏禹或伯。是中國第壹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時也是奴隸社會的創建者。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 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音gǔn)。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啦,妳試壹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壹起勞動,戴著箬帽,拿著鍬子,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經過十三年的努力,終於把洪水引到大海裏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有壹次,他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忍著真心沒進去探望。 當時,黃河中遊有壹座大山,叫龍門山(在今山西河津縣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擠得十分狹窄。奔騰東下的河水受到龍門山的阻擋,常常溢出河道,鬧起水災來。禹到了那裏,觀察好地形,帶領人們開鑿龍門,把這座大山鑿開了壹個大口子。這樣,河水就暢通無阻了。 大禹治理黃河時有三件寶,壹是河圖;二是開山斧;三是避水劍。傳說河圖是黃河水神河伯授給大禹的。 編輯本段河伯傳說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壹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壹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於是就到處找水仙花。 大禹治理黃河之前,黃河流到中原,沒有固定的河道,到處漫流,經常泛濫成災。地面上七股八道,溝溝汊汊全是黃河水。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 和黃河打交道。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壹棵水仙花,吮吸壹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壹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裏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壹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 馮夷死後,壹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裏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願不願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滿口答應。這壹來可了卻自己成仙的心願,二來可報被淹死之仇。 馮夷當了黃河水神,人稱河伯。他從來沒有挨過治水的事兒,壹下子擔起治理黃河的大任,束手無策,發了愁。咋辦呢?自己道行淺,又沒什麽法寶仙術,只好又去向玉帝討教辦法。玉帝告訴他,要治理好黃河,先要摸清黃河的水情,畫幅河圖,有黃河的水情河圖為依據,治理黃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著玉帝的指點,壹心要畫幅河圖,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鄉親們幫幫忙。鄉親們都討厭他好逸惡勞,沒人搭理他。他找到村裏的後老漢,講了他治理黃河的大誌。後老漢見他如今成了仙,要給百姓們辦點好事,就答應幫幫他。從此,河伯和後老漢風裏來雨裏去,跋山涉水,察看黃河水情。兩個人壹跑就是好幾年,硬是把後老漢累病了。後老漢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繼續沿黃河察看水情。分手時,後老漢再三囑咐河伯,幹事要幹到底,不要中途而廢,畫好圖就動手治理黃河,人手不夠,他說服鄉親們幫忙。 查水情,畫河圖,是個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圖畫好,已年老體弱了。河伯看著河圖,黃河哪裏深,哪裏淺;哪裏好沖堤,哪裏易決口;哪裏該挖,哪裏該堵;哪裏能斷水,哪裏可排洪,畫得壹清二楚。只可嘆自己沒有氣力去照圖治理黃河了,很傷心。河伯想想,總有壹天會有能人來治理黃河的,那時,把河圖授給他,也算自己沒有白操心。 河伯從此就在黃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沒有露面。不料,黃河連連漲水,屢屢泛濫。百姓們知道玉帝派河伯來治水,卻不見他的面,都罵河伯不盡職盡責,不管百姓死活。 後老漢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壹晃好些年不見面。他對治理黃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兒子叫羿,射箭百發百中。無論後老漢如何講,羿不讓他去找河伯。後老漢不聽兒子勸阻,結果遇上黃河決口,被沖走淹死,連屍體都沒找到。後羿非常恨河伯,咬著牙說,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後來,到了大禹出來治水的時候,河伯決定把黃河河圖授給他。 這壹天,河伯聽說大禹帶著開山斧、避水劍來到黃河邊,他就帶著河圖從水底出來,尋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沒見過面,誰也不認誰。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壹歇,看見河對岸走著壹個年輕人。這年輕人英武雄偉,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著問起來:“餵,妳是誰?” 對岸的年輕人不是大禹,是後羿。他擡頭壹看,河對岸壹個仙風道骨的老人在喊,就問道:“妳是誰?” 河伯高聲說:“我是河伯。妳是大禹嗎?” 後羿壹聽是河伯,頓時怒沖心頭,冷笑壹聲,說:“我就是大禹。”說著張弓搭箭,不問青紅皂白,“嗖”地壹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虛汗。心裏罵道:“混帳大禹,好不講道理!”他越想越氣,就去撕那幅水情圖。正在這時,猛地傳來壹聲大喊:“河伯!不要撕圖。”河伯忍痛用右眼壹看,對岸壹個頭戴鬥笠的人,攔住了後羿。這個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畫了幅黃河河圖,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後羿推開大禹,又要搭箭張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畫圖的艱辛講了,後羿才後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後羿隨大禹壹同趟過河。後羿向河伯承認了過錯。河伯知道了後羿是後老漢的兒子,也沒多怪罪。大禹對河伯說:“我是大禹,特地來找妳求教治理黃河的辦法哩。” 河伯說:“我的心血和治河辦法都在這張圖上,現在授給妳吧。” 大禹展圖壹看,圖上密密麻麻,圈圈點點,把黃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畫得壹清二楚。大禹高興極啦。他要謝謝河伯,壹擡頭,河伯躍進黃河早沒影了。 大禹得了黃河水情圖,日夜不停,根據圖上的指點,終於治住了黃河。 位於山西省芮城縣東南5公裏的黃河岸邊的神柏峪,相傳是大禹勘察水情、並在河邊的柏樹上拴馬歇腳的地方。後人在此處河邊修建了壹座禹王廟,以示紀念。 編輯本段殫精竭慮 在浙江省紹興市的會稽山下,人們還修建了大禹的陵墓——禹陵,以紀念他的豐功偉績。 在大禹治水的過程中,留下了許多感人的事跡。相傳他借助自己發明的原始測量工具——準繩和規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開龍門和伊撅,鑿通積石山和青銅峽,使河水暢通無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連自己剛出生的孩子都沒工夫去愛撫,不畏艱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勞動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國歷史上第壹位成功地治理黃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經濟文化不斷交流,各種能夠論著異曲紛呈,關於河事的記載也逐漸曾加。成書於戰國時期的《禹貢》壹書就是壹本專門記述地理情況的書。該書以大禹治水的故事為依托,按“九州”的地理區域,對中國的山脈、河川、疆界、貢賦等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 後代的人都稱贊禹治水的功績,尊稱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後,也像堯壹樣,物色繼承人。因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選禹。到舜壹死,禹就繼任了部落聯盟首領。 這時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後期。生產力發展了,壹個人生產的東西,除了維持自己的生活,還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領們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產品作為自己的私人財產,變成氏族的貴族。有了剩余的產品,部落和部落之間發生戰爭,捉了俘虜,不再把他們殺掉,而把他們變成奴隸,為貴族勞動。這樣,就漸漸形成奴隸和奴隸主兩個階級,氏族公社開始瓦解。 由於禹在治水中的功績,提高了部落聯盟首領的威信和權力。傳說禹年老的時候,曾經到東方視察,並且在會稽山(在今浙江紹興壹帶)召集許多部落的首領。去朝見禹的人手裏都拿著玉帛,儀式十分隆重。有壹個叫做防風氏的部落首領,沒有到會。禹認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風氏斬了。這說明,那時候的禹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變成名符其實的國王了。禹原來有個助手叫做臯陶(音gāoyáo),曾經幫助禹治理政事。臯陶死後,臯陶的兒子伯益也做過禹的助手。按照禪讓的制度,本來是應該讓伯益做禹的繼承人的。但是,禹死以後,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貴族卻擁戴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位子。 這樣壹來,氏族公社時期的部落聯盟的選舉制度正式被廢除,變為王位世襲的制度。我國歷史上第壹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出現了。 編輯本段功德永存 在我國到處都有關於大禹的遺跡和傳聞。安徽懷遠縣境內有禹墟和禹王宮;陜西韓城縣有禹門;山西河津縣城有禹門口;山西夏縣中條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開封市郊有禹王臺;禹縣城內有禹王鎖蛟井;湖北武漢龜山東端有禹功磯;湖南長沙嶽麓山巔有禹王碑;甚至遠在西南的四川南江縣還建有禹王宮;而河南洛陽更有大禹開鑿龍門的傳說。這些遍布中國的大禹遺跡,記刻著大禹的豐功和人們的思念。大禹是我國古代偉人中最受人們崇敬的壹個。 據考證,當時大禹治水的地區,大約在現在的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壹次,他們來到了河南洛陽南郊。這裏有座高山,屬秦嶺山脈的余脈,壹直延續到中嶽嵩山,峰巒奇特,巍峨雄姿,猶如壹座東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壹個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細流就由隙縫輕輕流過。但是,特大洪水暴發時,河水就被大山擋住了去路,在缺口處形成了遊渦,奔騰的河水危害著周圍百姓的安全。大禹決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開道。艱苦的勞動,損壞了壹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損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傷了,有的上山時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們仍然毫不動搖,堅持劈山不止。在這艱辛的日日夜夜裏,大禹的臉曬黑了,人累瘦了,甚至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裏而脫落,但他還在操作著、指揮著。在他的帶動下,治水進展神速,大山終於豁然屏開,形成兩壁對峙之勢,洪水由此壹瀉千裏,向下遊流去,江河從此暢通。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舉為舜的助手。過了十七年,舜死後,他繼任部落聯盟首領。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創建了我國第壹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夏禹死後就葬在茅山,後人因禹曾在這裏大會諸侯,計功行賞,所以把茅山改名為會稽山。這就是紹興大禹陵的由來。而今的禹陵背負會稽山,面對亭山,前臨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壹座,飛檐翹角,矗立於甬道盡頭。內立明朝人南大吉書寫的“大禹陵”巨碑壹塊。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靜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處。 大禹為民造福,永遠受到華夏子孫稱頌,大禹刻苦耐勞的精神,永遠為炎黃後裔懷念。人們來到紹興,總忘不了去市東南的大禹陵觀瞻。 至於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條“水”,如何治法?傳統的說法似有誇大之處。傳說中的龍門,在陜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之間,黃河至此,兩岸峭壁陡立,十分險要,相傳這裏是大禹鑿開的,所以龍門又稱禹門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術水平,絕對完成不了這麽大的工程。又傳說大禹根據不同的水系,劃天下(全國)為九州,其實夏代初期的疆域絕沒有如此之大。許多傳說,都不免互相矛盾,難以自圓其說。 新說是:大禹治水,治的並不是滔滔的長江、黃河之水,那時的洪水實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陸地上來。這是世界性的,所以許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傳說。洪水退後,地面壹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種。大禹所治理的,正是這種田間水渠的管理。這和孔子所說的“盡力乎溝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說:“當堯之時,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中華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發源於西部,滾滾東流。不論水大水小,都不會是“橫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時,海水由東向西倒灌,才會出現“橫流”、“逆行”的現象。 傳統的說法是:舜命鯀治水,鯀只懂得堙、填之法,失敗後為舜所殺。鯀之子禹接受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之法,終於成功。史實並不如此簡單,鯀也不會如此之笨。失敗或者成功總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國語》等古籍就說過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 編輯本段淮沂治水 大禹治水的神話故事在全國許多地方世代相傳,禹的足跡不僅遍於全國各地,而且許多名山大川也都被說成是受禹治理過的。其中有關大禹和其父鯀在今魯南蘇北黃淮泛區治水的傳說也在華夏文化史上留下了濃筆重彩的壹頁。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洪荒時代就是原始時代。那時代沒有文字記錄先民的生活狀況,後人往往憑想像、傳說、神話去加以了解。現代由於先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地質學的發達,對於洪荒時代的情況,才推斷出壹個近似的了解。相傳在距今約4600年前的夏朝堯舜時代,正值冰河時代後期,氣候轉暖,積雪消融。大地山河,淪為澤國,天地萬物,同為波臣。人類或登高陵土山,或以木為舟,載沈載浮,幸免淪沒。古黃河改道從蘇北平原入海,淮、泗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尚書?堯典》)。加之海水水面升高,滄海橫流,海水倒灌,淮河淤積,使泰山以西到沂蒙以南至蘇北地區,成為大片澤國。在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時,人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各部落的人們被迫逃避到壹個個高地上,形成了許多孤島。鯀是堯舜治下的壹位治水首領,他被流放東夷,負責變革同化東夷族,使其迅速趕上進步的黃帝族。鯀是傳說中禹的父親,顓頊的兒子,姒(si)姓,建國於崇(今河南嵩縣北),史稱崇伯。鯀是堯帝的臣子,當時洪水泛濫,他由四嶽推薦給堯,被派去治理洪水。由於他采用堵塞的方法,結果九年不成,用湮塞的方法,淹沒許多人的生命,並擅自將神廟裏的青銅禮器鑄成治水工具,犯下彌天大罪,被舜帝誅殺於羽山之野。《正義》引《括地誌》載,羽山在沂州臨沂縣界。《禹貢》註:“羽山在郯城縣七十裏”。 對於鯀的評價歷來不太壹致。按照《尚書》的記載,鯀是壹個兇神惡煞般的人物。而在古代神話中,鯀卻常常得到很高的評價。《山海經》說他曾經竊取天帝的息壤來堵洪水,鯀成了壹個不顧個人安危,救民於水火的英雄。壹般認為,鯀為了人民的利益,歷經幹辛萬苦,直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雖然他未能取得治水的成功,但其勇於奉獻的精神尤為可嘉。他在治水方法上的失誤,在壹定程度上是由於當時人類治理洪災尚處於摸索階段,經驗不足,因而曲折是難免的。他的失敗和悲劇為後繼者指明了方向, 《左傳》雲:“鯀化為黃熊,入於羽淵,淵東有羽山。池上多生細柳,野獸不敢踐。”另據《山海經?海內經》載,鯀死之後從他的腹中生出了他的兒子禹。大禹奉命繼承了父親未競的事業,他吸取了父親失敗的教訓,采用疏導的方法治水,並且親臨壹線指揮,櫛風沐雨,歷經十年之久。《史記》以極其虔敬的心情敘說了禹的豐功偉績:他舍家為國,忘我工作,新婚只有四天就離家赴任,三過家門而不入,連新生的兒子也無暇照顧。為了全面了解水情和地勢,他足跡踏遍了九州,勘察測量山形水勢,疏導了九條河道,修治了九個大湖,鑿通了九條山脈,終於戰勝了洪水,得以平土而居。禹不僅治理了水患,而且還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產,規定了各地的貢品賦稅,開通了各地朝貢的方便途徑,並在此基礎上,劃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國範圍內形成了眾河朝宗於大海,萬方朝宗於天子的統壹安定的大好局面。大禹也因此大得民心,使他有條件獲得政治優勢,成為堯的繼承人。 經過大禹治水,在“淮沂其治,蒙羽其藝”之地 (《史記?夏本紀》),淮河和沂水流過的地方,蒙山和羽山之間,這片淤積幾十年大水的地方,經過大禹的治理,將淤積的大水“谷”,引入大海,清理了古黃淮泛區的壹些河段,開出了許多良田和桑土,成為人民安居樂業的地方。在低窪地留下了微山、東平、鉅野、駱馬等“四瀆”,成為有利於先民生存的湖泊。其後劃分了行政區域,也就是青、兗、徐、揚、梁、豫、冀、荊、雍等九州島。禹治水有功,舜將部落聯盟首領之位禪於禹,其後裔姒姓便在今魯南蘇北壹帶滋生繁衍,從事著耕耘、蠶桑、冶煉、制陶、漁獵等生產活動。後人為紀念夏禹治水的功績,曾在沂河岸邊建立了禹王城。禹是夏朝開國之君。禹生啟,啟生仲康,仲康生帝相,帝相生少康。 編輯本段大禹治水的歷史意義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鬥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壹起奮戰,置家庭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體現了公而忘私、把個人的壹切獻身於為人民造福的事業之中的崇高精神。尤其可貴的是,大禹在治水中積極組織大家去治理洪水,壹心壹意地降服水患,這種執著的精神,堅定的信念是偉大的,人民在大禹的領導下,齊心協力,***同戰勝了災難。 這個傳說正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勇敢、奉獻、堅毅不屈、萬眾壹心戰勝困難的民族精神。 大禹的遺跡和傳聞 在我國到處都有關於大禹的遺跡和傳聞。安徽懷遠縣境內有禹墟和禹王宮;陜西韓城縣有禹門;山西河津縣城有禹門口;山西夏縣中條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開封市郊有禹王臺;禹縣城內有禹王鎖蛟井;湖北武漢龜山東端有禹功磯;湖南長沙嶽麓山巔有禹王碑;甚至遠在西南的四川南江縣還建有禹王宮;而河南洛陽更有大禹開鑿龍門的傳說。這些遍布中國的大禹遺跡,記刻著大禹的豐功和人們的思念。大禹是我國古代偉人中最受人們崇敬的壹個。 相關考證 據考證,當時大禹治水的地區,大約在現在的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壹次,他們來到了河南洛陽南郊。這裏有座高山,屬秦嶺山脈的余脈,壹直延續到中嶽嵩山,峰巒奇特,巍峨雄姿,猶如壹座東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壹個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細流就由隙縫輕輕流過。但是,特大洪水暴發時,河水就被大山擋住了去路,在缺口處形成了遊渦,奔騰的河水危害著周圍百姓的安全。大禹決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開道。艱苦的勞動,損壞了壹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損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傷了,有的上山時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們仍然毫不動搖,堅持劈山不止。在這艱辛的日日夜夜裏,大禹的臉曬黑了,人累瘦了,甚至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裏而脫落,但他還在操作著、指揮著。在他的帶動下,治水進展神速,大山終於豁然屏開,形成兩壁對峙之勢,洪水由此壹瀉千裏,向下遊流去,江河從此暢通。 大禹陵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舉為舜的助手。過了十七年,舜死後,他繼任部落聯盟首領。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創建了我國第壹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夏禹死後就葬在茅山,後人因禹曾在這裏大會諸侯,計功行賞,所以把茅山改名為會稽山。這就是紹興大禹陵的由來。而今的禹陵背負會稽山,面對亭山,前臨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壹座,飛檐翹角,矗立於甬道盡頭。內立明朝人南大吉書寫的“大禹陵”巨碑壹塊。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靜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處。 大禹為民造福,永遠受到華夏子孫稱頌,大禹刻苦耐勞的精神,永遠為炎黃後裔懷念。人們來到紹興,總忘不了去市東南的大禹陵觀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