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字義
〈動〉
1. (會意。金文字形,右邊是“貝”(財貨)加“手”,左邊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裏拿著財貨,自然是有所得。本義:得到,獲得)
2. 同本義(本來沒有而爭取得來成為己有) [get;obtain;gain]
得,行有所得也。——《說文》
三人行必得我師焉。——《論語》。釋文:“本或作必有。”
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難得。——《世說新語·假譎》
賣炭得錢何所營。——唐· 白居易《賣炭翁》
工之僑得良桐焉。—— 明· 劉基《郁離子·千裏馬篇》
3.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誌,肆意);得閑兒(有空閑時間;得空);得勝回頭(宋元說書人在開講正書前先說壹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勝回頭);得職(獲得官職);得情報;得錢;得獎
4. 找到 [discover;obtain;find out]
知得而不知喪。——《易·文言》
慮而後後能得。——《禮記·大學》。註:“謂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莊子·秋水》
既而得其屍於井。——《聊齋誌異·促織》
5. 得知 [hear of;learn about]
故無術者得於不用。——《韓非子》
禮得其報則樂。——《禮記·樂記》。註:“謂曉其義。”
武王得之矣。——《呂氏春秋·義賞》。註:“猶知也。”
6. 捕獲 [catch]
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7. 亦指被捕獲;被逮捕。又如:得俊(俘獲敵方的勇猛將士)
8. 成功;完成 [succeed]
已經傳人畫圖樣去了。明日就得。——《紅樓夢》
9. 又如:得算(計謀成功);得策(謀略得當)
10. 適,合 [fit;befit;suit]
傲嘯東軒下,聊復得此生。——陶淵明《飲酒》
11. 具備 [have;possess]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勸學》
12. 同“德”,恩惠,感恩 [be grateful;feel grateful]
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孟子·告子上》
地廣而不得者國危,兵強而淩敵者身亡。——《鹽鐵論·擊之》
13. 助動詞。能,能夠 [can]
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論語·微子》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進退不得,為之奈何?——《吳子·應變》
沛公軍 霸上,未得與 項羽相見。——《史記·項羽本紀》
14. 得意,滿足 [be proud of;revel in]
意氣揚揚,甚自得也。——《史記·管晏列傳》
常使兩情皆得,彼此俱暢。——《世說新語·文學》
15. 又如:洋洋得意
16. 看到 [see]
林盡水源,便得壹山。——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名〉
1. 收獲,心得 [what one has learned]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開鄭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潛傳》
2. 德,道德,有德之人 [virtue]
尚得推賢不失序。——《荀子》
〈副〉
1. 必須,應該 [must]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記·項羽本紀》
〈形〉
1. 合適;正確 [suitable;right]
於彼計則得。——馬中錫《中山狼傳》
歷古今之得失。——《漢書》
2. 為什麽要背文言文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其發展的過程和精華就濃縮在浩繁的古文裏。
古文是指春秋戰國及其以前古書上的文字。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把古文與大篆相提並論,說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稱。
由於古人無筆墨,於是就用竹簽點漆,在竹筒上寫字,稱為書契文,亦叫竹簡書。因竹硬漆膩,書寫不流利,寫出的字頭粗尾細,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書或蝌蚪文。凡是竹簡漆書,都可以叫蝌蚪文,不壹定非他頡所書不是蝌蚪文。
古文主要是指《易經》、《論語》、《春秋》、《尚書》、《周禮》、《呂氏春秋》、《孝經》等等古書上的文字,是比較早的筆書文字。
與駢文相對而言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魏晉以後駢儷文盛行,講究對偶,句法整齊而文詞華麗。北朝後周蘇綽反對駢體浮華,仿《尚書》文體作《大誥》,以為文章標準體裁,時稱“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語言寫作文章。其後,至唐代韓愈、柳宗元等,主張恢復先秦和漢代散文內容充實、長短自由、樸質流暢的傳統,即稱這樣的散體文為古文。韓愈《題歐陽生哀辭後說:“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師說》說:“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稱,並為後世所沿用。唐代優秀的古文家,雖以復古為號召,卻富有革新精神。他們既犟調“道”的重要,也很註重“文”的作用,並崇尚創造,主張“惟古於詞必己出”、“文從字順各識職”(韓愈《南陽樊紹述墓誌銘》)。他們所作的古文,實際上是壹種新型散文,從當時口語中提煉而成為壹種新的書面語言,有自己的個性與時代現實性,也有部分較為艱深僻澀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導“文必秦漢”的何景明說:“夫文靡於隋,韓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韓”(《與李空同論詩書》),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韓愈的所謂古文與先秦漢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繼承又有所創新的。
學習閱讀古文,需要較深的文字功底,二十世紀初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尋根文化再度熱起,九十年代"國學"熱再次欣起遂至今,無不是今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正視。於今而言,則正是對傳統文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當今世界到了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弘揚中華文化是我們每壹個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國學者何?壹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壹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壹國也。"(《國學講習記》,《國粹學報》第19期)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廣泛,但主要強調了國學的經世致用性。:“中國的壹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壹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為國學”。胡適由於當年在學術界的地位高大,因此他的觀點影響範圍最廣。現代壹般人對“國學”的理解,大多沿革於胡適。
現在,國學又可稱國故,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壹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構成了恢弘的經、史、子、集四部。
目前汕頭大學王富仁教授提出了“新國學”概念,他認為新國學就是適應當代中國學術發展的需要提出來的,"新國學倡導中華文化的整體觀念,說胡適很行,同樣也不否認魯迅的偉大,各種文化的對立不要看得那麽重,每個部分都是不可缺少的",它視中國文化為壹個結構整體,是包括中國古代學術和中國現當代學術在內的中國學術的總稱。"新國學強調的就是:政治、經濟、文化是壹個整體,誰也缺少不了誰。
數千年的歷史和經驗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文化興則國家興,歷史傳統文化充滿了凝聚力、召喚力和創造力。絕大多數古文都是經過很長時間傳承的,其間氣象萬千佳作如雲,壹旦深入其間將會愛不釋手自心俱醉!
誠然,對於壹個初學者閱讀古文就如同看天書壹樣難,我們可以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古人讀書尚能“頭懸梁、錐剌股”,今天有電視、網絡等現代信息傳輸工具,為我們學習古文創造了非常好的條件,古文教育越來越直觀,只要稍稍下點功夫學好真文決非難事。
3. 文言文中“得”的意思、例句與出處“得”在文言文中,壹般用作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助詞。
作名詞:
心得;收獲。如《遊褒禪山記》:“古人之觀於天地,……往往有得。”
作動詞:
1、獲得;得到;取得。與“失”相對。如《魚我所欲也》:“壹簞食,壹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垓下之戰》:“漢皆已得楚乎?”
2、貪求;貪得。如《論語·季氏》:“戒之在得。”
3、領會;理解。如《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4、實現;達到。如《信陵君竅符救趙》:“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莫能得。”《諫太宗十思疏》:“既得誌則縱情以傲物。”
5、能;能夠。如《垓下之戰》:“項王自度不得脫。”《送東陽馬生序》:“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作形容詞:
1、得意;滿足。如《蘭亭集序》:“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
2、合適;恰當。如《六國論》:“此言得之。”
作副詞:
應該;應當;必須。如《鴻六宴》:“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作助詞:
表示完成或補充說明結果。如《琵琶行》:“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壹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另:同“德”。恩惠;感恩。如] 《孟子·告子上》:“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4. 經典文言文.列舉10個.要短壹些的.但不要太短1、諸葛亮的《誡子書》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譯文: 德才兼備人的品行,是依靠內心安靜精力集中來修養身心的,是依靠儉樸的作風來培養品德的。不看輕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確自己的誌向,不是身心寧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
學習必須專心致誌,增長才幹必須刻苦學習。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明確誌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追求過度享樂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奮精神,輕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著光陰流逝,意誌隨著歲月消磨,最後就像枯枝敗葉那樣,(成了無所作為的人)對社會沒有任何用處,(到那時,)守在自家的狹小天地裏,悲傷嘆息,還有什麽用呢 註釋: 致,使動用法 廣、成,使動用法,使。
廣,使。
成 淫慢:過度的享樂與怠惰 接世:接觸社會,承擔事物 勵精:奮發向上 險躁:浮躁 冶性:陶冶性情 窮廬:借代,指自家的狹小天地2、《梟將東徙》原文: 梟逢鳩. 鳩曰:「子將安之 」梟曰:「我將東徙.」 鳩曰:「何故 」梟曰:「鄉人皆惡我鳴,以故東徙.」 鳩曰:「子能更鳴,可矣.不能更鳴,東徙猶惡子之聲.」 譯文: 貓頭鷹遇見了斑鳩,斑鳩問它:“妳要到哪兒去呀?” 貓頭鷹說:“我準備搬到東邊去。”
斑鳩問:“為什麽呢?” 貓頭鷹說:“村裏人都討厭我的叫聲,因此我想搬到東邊去。” 斑鳩說:“妳改變叫聲,就可以了。
要是不能改變叫聲,即使搬到東邊去,東邊村裏人照樣討厭妳。” 。
說明 這則寓言故事告誡人們,對待自己的重大缺點和某些重大問題,要從根本上加以解決,不能像貓頭鷹搬家那樣,就事論事,回避矛盾,這樣問題是解決不了的。3、《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誨二人弈。 其壹人專致誌,惟弈秋之為聽。
壹個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4、《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壹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壹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壹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壹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5、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
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求劍若此,不亦惑乎!6、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7、鑿壁借光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
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8、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觸株②,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③,冀復得兔④。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⑤。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9、智子疑鄰 宋有富人,天雨墻壞。
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
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10、執竿入城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11、矛與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①,譽之曰②:“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③。”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
或曰④:“以子之矛陷於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2、紀昌學射 原文: 甘蠅,古之善射者,彀弓而獸伏鳥下。弟子名飛衛,學射於甘蠅,而巧過其師。
紀昌者,又學射於飛衛。飛衛曰:“爾先學不瞬,而後可言射矣。”
紀昌歸,偃臥其妻之機下,以目承牽挺。二年後,雖錐末倒眥,而不瞬也。
以告飛衛。飛衛曰。
“未也,必學視而後可。視小如大,視微如著,而後告我。”
昌以牦懸虱於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間,浸大也;三年之後,如車輪焉。
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貫虱之心,而懸不絕。
以告飛衛。飛衛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譯文: 甘蠅是古代擅長射箭的人。
拉上滿弓還未發射,鳥獸便都趴下了。有個弟子飛衛,向甘蠅學習射箭,(技藝)又超過其師傅。
紀昌,又向飛衛學習射箭。 飛衛說:“妳先學不眨眼睛,然後才能談及射箭。”
紀昌回到家,仰臥在妻子的織布機下,眼睛註視著梭子(練習不眨眼睛)。二年後,即使用錐尖刺(紀昌的)眼皮,他也不會眨眼。
(他把這件事)告訴飛衛,飛衛說:“功夫還不到家,還要學會看東西才可以——把小的看大,把微小的看出顯著,然後再來告訴我。” 紀昌用牦牛毛系著虱子懸掛在窗戶上,從南面來練習看。
十天過後,(虱子在。
5. 求“要不要學好文言文”的反方觀點反方觀點
不學文言文!
理由:
文言文只是在研究古籍才用得著,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消失,象我們在這裏閑談,就不使用文言文,雖然有時出於愛好,偶爾“文”那麽壹下。
文言文是過去的語言,它與古代口語基本相合,只不過更精煉而已。現代人說的是白話,反映其口語的文字也只能是白話。
文言文只是在學習古文後才了解的。但絕大多數人不看或基本不看古文。別說中國,外國何嘗不是如此?現在誰還說拉丁文?現代英語和古代英語相比,發生了多大變化?這種死去的語言只能由少數人研究!
如果妳只想讓自己看,不想讓別人看,當然可以用“子乎也者”去寫。妳甚至還可以使用任何壹種死去的語言去寫,比如古希臘文、克爾特文、希伯來文或者說甲骨文。
如果妳想與別人交流,——語言原本是交流的工具——那妳當然應該使用通行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