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轉星移,物是人非,在歲月的長河中,中華璀璨文明遺留下了許多珍寶,其中壹個叫做書院!書院是中國古代特有的壹種教育組織和學術研究機構。
萌芽於唐,興盛於宋,延續於元,全面普及於明清。
萌芽階段
書院之名,早在唐代時便有,其名起源於唐玄宗時,有官民兩途。
官用的書院並不是學校,只是官方修書校書和藏書的場所,集中了壹批文人,負責校刊古今經籍。
如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皆建於朝省,以學術文化事業為主,而無具體的政務,這就是作為官府的書院與壹般 *** 職能部門的區別所在。
民間書院源出於讀書人個人的書齋。
書院向社會開放,成為公眾活動的場所,儒生、道士、和尚等皆可出入其間。
興盛階段
書院盛於宋初。
唐末五代時期,由於連年戰亂,官學廢弛,教育事業多賴私人講學維持,宋初的統治者仍在忙於軍事征討,無暇顧及興學設教,於是私人講學的書院遂得以進壹步發展,形成影響極大、特點突出的教育組織。
宋初最著名的書院,除公認的白鹿洞、嶽麓、睢陽(應天府)、嵩陽之外,還有茅山、石鼓等。
這些書院壹般是由私人隱居讀書發展為置田建屋,聚書收徒,從事講學活動;設置地點多在山林僻靜處,後世認為這是受了佛教禪林精舍的影響。
延續階段
至元朝,書院繼續發展。
元代的兩項政策為書院的穩定發展提供了保障。
壹是嚴禁官員使臣軍馬侵擾褻瀆書院;二是鼓勵有心辦學之人自立書院。
有識之士可以因地制宜,利用已有的資源來促進朝廷在地方辦學,利於學術的傳播。
若有家學的淵源,更能完整地傳承下去。
明初時,儒士學人因受明太祖的重視,文教曾興起壹時。
不過也出現過“東林黨爭”的動蕩年代,致使全國書院遭到破壞,直到崇禎時才有所恢復。
落寞階段
清代書院沿襲宋明之制,從順治十四年開始,各省書院開始建設,並從雍正十壹年開始,由國家提供經費支持。
到了清朝末年,書院制度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隨著封建社會的沒落,整個教育事業的頹敗,書院也日漸腐朽,積弊愈來愈深,書院改制勢在必行。
中日甲午戰爭以後,全國大大小小的書院改成了新式學堂。
傳統的書院制度正式告別了歷史舞臺。
書院的新生
在大國崛起的全球背景下,中國文化正風靡全球。
位於北京五道營胡同的翰林書院正煥發出旺盛的文化生命力。
翰林書院壹直秉承“以儒家傳統樸素文雅的風氣教化百姓”的神聖使命風行於世。
歷經幾千年延續傳承,雖然當代國學博取眾家之長,但是“翰林書院”依然保留了其淡雅從容的大家風格,是京城旅遊者向往之地以及高端商務人士進行交流活動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