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與道學還是有差異的。
1、首先是教理上有所不同,佛學修證主要是證得本心,佛家認為眾生皆有智慧德相與佛無異,只是因為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其根本就是圍繞那個眾生平等無異如來藏來修證。而道家則期望通過修行肉身能長生久視,最終目標是修得陽神出殼,成為大羅金仙。兩者都說明心見性,但實者概念差異極大。仙鶴兄言之有理,在千年文化的傳承中,兩者相互影響,雙方部分術語相同。但實際上還是有本質上的不同。道家偏重於自我修證,盡早成仙。佛家更偏重於普度眾生,菩薩為眾生故,生生世世不離世間教化。
2、修行方式上的不同。由於目標的不同,在修行中,道家更重視肉身健康的修行,步步都以身體變化作為考核指標。而佛家則偏重與對心的修證,將吾人心識細分為八識,其八識各用功用。然目標則是證得真正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真正的本際,能生萬法的第八識如來藏心。並依次修行最終證得佛地。其本質差異還有很多,但基礎都要求從做人開始,集功累德修集證道資糧。在宇宙實相中,壹定只有壹個最正確的方向。某學認為佛學還是較道家究竟。當然末學修學道學時間不長,了解可能不夠深入。若有不同意見可以大家討論。關於藏密是佛法分支壹事。末學認為此概念仍需眾行者仔細檢點,研究佛典做最終的判斷。何故?藏密,其所謂教義和正統佛教經典內容多有出入,相較顯宗經典矛盾重重。表相差異,容許雙身邪淫修證,可食肉,妄言神通無量,誅遷法(妄言將人殺死,通過法事能讓死者往生佛國);以上和顯宗教義全部相左,佛祖金口所言眾生持戒內容,在藏密均可接受。教義差異,藏密不承認有第七、第八識,而期望將妄心意識凈化為清凈的本我。這和佛法真意差之千裏。而藏密之法均不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金口所言。但藏密後人確稱,此“高深大法”較顯宗更為殊勝。末學思維,這處處和顯宗矛盾的藏密,豈不是說本師四十九年所傳佛法都是錯的。
世間是先有佛還是先有道壹,道是永恒存在的,佛只是悟道者。二,道家在春秋之前即有,佛家在此世是在春秋時期由釋迦所創,應比道家晚。
也就是說:
1.世界上先有道,佛源於道;
2.道比佛復雜,佛比道直接;
3.道講道理,佛講真理,但道理在好,不如真理;
4.道修身性,最高目標九九天劫,佛修心性,最終結果證得涅磐;
5.道最高也沒脫三界六道,即使九九天劫也在三界六道自由穿梭,還要遵守天道,不能胡鬧。而佛卻超越三界六道;
6.道重元神,佛沒有元神,佛家把原神稱為識精元明,是由於妄想產生的意身,沒有完全擺脫。
聯系:都是講的人生哲理。是同壹時期文化相融而出現的。
佛 [fó]梵文 Buddha音譯“佛陀”的簡稱 [梵文 Buddha ]。意譯為“覺者”、“知者”、“覺”。覺有三義: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據稱,凡夫缺此三項,聲聞、緣覺缺後二項,菩薩缺最後壹項,只有佛才三項俱全。小乘講的“佛”,壹般是用作對釋迦牟尼的尊稱。大乘除指釋迦牟尼外, 還泛指壹切覺行圓滿者。宣稱三世十方,到處有佛。西方有神,名曰佛。——《後漢書·西域傳》
“佛”是壹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換句話說:佛是大智、大悲(或謂全智、全悲)與大能的人。這裏請註意佛法與其他宗教的不同點:佛不是萬能,佛不能賜我們以解脫,他只能教導我們,我們還是要憑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脫。佛不能使我們上天堂,或判我們入地獄。要為“佛”下壹個定義,委實不是壹件容易的事。
簡單的說,佛就是“覺者”,“壹個覺悟的人”。
也許更明確壹點,應該說佛是壹個對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徹覺悟的人。
還有壹個簡明扼要的定義,普遍地為壹般人所接受,就是說:佛是壹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換句話說,佛就是壹個自己已經覺悟了,而且進壹步幫助其他的人也能夠覺悟,而這種自覺(覺)和覺他(行)的工作,已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
巴利文和梵文的 “佛” 字 Buddha 音譯成漢語應為“布達呀(二合音)”即“佛陀耶”
佛是“佛陀耶”的音譯,國人喜歡精簡故簡化只稱壹個佛字。佛、覺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屬小乘,但求獨善其身。“覺他”是菩薩,有慈悲心,自動教化眾生,為不請之友。“覺行圓滿”是佛。“圓滿”非指度生人數,而是由心性上講的。我們心性有三種煩惱,壹為見思煩惱,自覺者見思煩惱斷了。覺他者能兼斷塵沙,自行化他。還有根本無明,把見思塵沙無明斷盡,又斷根本無明即圓滿成佛。
佛者,覺也!壹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本有之如來智慧德相。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這樣,那樣。
壹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風無人扇而自動,水無人推而自流,草木無人種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盡言皆自己如此。
因壹切事物非事物,似乎有所統禦,壹切不約而同,統壹尊循,無有例外。這個(假設的)統禦者, 不生不滅,無形無象,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所不包,恒古不變。其始無名,故古人強名曰:道。
道,非道,亦非非道。道只是古人為了方便而使用的壹個名稱,簡而言之,道只是壹個名稱,只是壹個字,而不是道的本質。它本無名,可以叫它TT,也可以叫它YY,也可以叫它道。名為TT,即不是TT,名為YY,即不是YY,名為道,即不是道。
古人把它自己如此,這樣,那樣,強名為道。今人認為道就是道,忘卻了它的本,而抓住了它的末。
道,為中華哲學獨有的哲學思想,對哲學理念、社會政治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影響甚巨。道家的道,哲學含義豐富而復雜,在不同情況下所說的道含義往往不同。道字的最初意義是道路,後來引申為做事的途徑、方法、本源、本體、規律、原理、境界、終極真理和原則等等。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大義是說:道,可以說,可以名,義不是我們所說的壹般有名有象事物,因為那不是永恒的道。大道產生於天地之先,是開辟天地之始;大道產生於萬物之前,是生育萬物之母。所以這個“道”,難以徹底講述出來,只可以直觀體驗。同時也說明,“道”不是口頭上的空談,而是實際的存在。
《莊子·繕性》:“道,理也。……道無不理”。《管子·君臣上》說:“別交正分之謂理,順理而不失之謂道”;“夫道者虛設,其人在則通,其人亡則塞者也,非茲是無以理人”。《韓非子·解老》以“道理”並提,認為“道,理之者也”,“萬物各異理,而道盡稽萬物之理。”《管子·任法》篇中說“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這個“道”是政治原則;《周易大傳·系辭上》說“壹陰壹陽之謂道”,這個道又是指基本規律。此外春秋時期也還有“天道”的說法,《春秋左傳》即記載子產說過“天道遠,人道邇(近),非所及也”,“天道”即天之道,特指與天象有關的自然規律。老子之道的含義在保留道的多種多樣的同時。他更把道作為產生並決定世界萬物的最高實在,“道生壹,壹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除了自然之道外,老子之道有時又在社會人生之道、致知之道的意義上使用,即分析人生、獲取知識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道家黃老之學是“推天道以明人事”;道家老莊之學為代表的道家之“道”,偏重於談宇宙本體及萬物起源的問題。所以,雖同屬道家,但是側重點不同,在哲學與美學中也具有不同的重要含意和特色美觀。
以上這些有關“道”的說法,可能分別代表道的不同的含義。廣而言之,天下的“道”只有壹個,故老子說“獨立而不改。”俗語雲:“條條大路通北京。”即是說“道無不在”,無所不通。
經商有“生財之道”,企業有“經營之道”。健康有“衛生之道”,生活有“養生之道”,做人有“處世之道”,《莊子》甚至說“盜亦有道”。俗話說:“各有各的道。”可見這個“大道”與人生關系之密切。
中華道家說,人在道中,而不知道之存在,好象魚在水中,而不知水之存在壹樣。所以許多人生活之中,到處都有“道”的存在,可“百姓日用而不知。”
自古以來,得道者昌,失道者亡。凡是歷史上壹切有作為的人物,也許他不知“道”為何物,或者也許不了解中華道家,他的所作所為,壹定符合於大道。
中國是壹個“道”的國度,大而言之,即宇宙、天地、萬物、人類,何處非道之所在。“大道”之大,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但是無所不在。身為地球人,應當知道、明道、得道、守道。得道不失,乃可“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