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姓氏來源
1.倪氏出自春秋的郳國,郳國又分自當時邾國,而邾國則是周武王封給上古顓頊帝的後裔的,則推算起來,後世姓倪的人,自然也是最光榮的黃帝子孫了。現在,在山東省的滕縣和嶧縣,同時都有叫作郳城的地方,根據考證,這兩處地方正是春秋時郳國的所在地,當然,也正是後世倪姓人家的最初發源地。郳氏究竟是什麽時候才為了避仇而改姓為郳氏,然後再加上個“人”字變成為倪的?由於文獻缺詳,所以迄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按照歷史上倪姓名人的出現年代看來,倪氏的得姓,至遲也應該在2000多年以前的漢代,因為,在當時就有過壹位叫作倪寬的人。此稍後的南朝時期,又有壹位江陰太守名為倪啟,由此當可推知郳氏的改姓為倪,大致是在漢代之際。
2.倪氏淵源
倪氏出自曹姓、邾國、郳國,為帝顓頊之後裔。
相傳帝顓頊有個孫子叫吳回,在帝嚳時為火正祝融。吳回的兒子陸終娶鬼方氏的女兒為妻,生有六個兒子。其中,五兒子名安,曹姓。周武王滅商後封曹安的後裔曹挾在邾國(今山東曲阜附近)。戰國時,邾國被楚宣王所滅,子孫去邑以朱為氏。朱挾就是朱姓的受姓始祖。此支朱氏世居沛國相縣,是為江蘇朱氏。
大約公元前27世紀,中國中原地區的華夏民族開始建立起最早的國家政權——壹種酋邦,並產生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壹位君主。這位君主的稱號,就叫做“黃帝”。
黃帝本姓公孫,他的父親原是統治今河南省新鄭壹帶的有熊國的君主,名叫少典。少典娶有蟜氏部族的女子附寶為妻。
傳說附寶與少典成婚後,某夜在郊外田間散步,擡頭仰望天空,欣賞滿天星鬥。突然天空發出壹道萬丈光芒,如閃電,似銀蛇,繞著北鬥七星旋轉不停。最後,這道光芒由天而降,竟落到附寶身上。附寶只感到腹中忽然壹動,後來就因此有了身孕。與壹般女性懷孕不同,附寶足足懷胎24個月,才在壹個叫軒轅的地方(在河南新鄭西北,壹說在山東曲阜)產下壹位聖嬰,他就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同始祖——黃帝。
黃帝最初隨父親少典姓公孫,並繼承了有熊氏的稱號,因生在軒轅,就取名叫“軒轅”。後來,黃帝成為部族首領,他的部族主要活動在姬水流域,他因此又以姬為姓。
黃帝的姬姓部族興起之日,正值原來統治中原、與黃帝有血緣親屬關系的炎帝部族走向衰落之時。黃帝利用這壹大好時機,聯合其他中原部族,“振德修兵”,組織了壹支強大的軍隊,然後向炎帝部落發動了——次猛烈的進攻。經過壹場空前血戰,黃帝打敗了西方的炎帝部落,“誅炎帝而兼其地”。緊接著,黃帝又率部消滅了東夷蚩尤部落,並經過壹系列南征北戰,第壹次統壹了中國大地上的大部分原始氏族、部落和民族,建立了中原華夏民族最早的原始國家政權——酋邦。
黃帝自然成為這個新興的早期國家政權的君主,被尊為帝。當時被征服的各氏族和部落,都遵從黃帝的號令,成為黃帝統治下的子民。而黃帝又把自己的眾多兒子、親信、貴族分派到四方,去監督、管理天下臣民。久而久之,黃帝與酋邦內務原始部族的關系,便由領袖與臣屬關系演變為父子親屬關系。各部族的成員,都認黃帝為父,他們的後裔子孫和分衍的各個姓氏,便也遠溯黃帝為始祖。這樣,黃帝不僅成為姬姓,而且也成為包括倪氏在內的整個中華民族的大始祖。
黃帝的酋邦統治著當時天下近萬個小邦國,實際上是很多原始的部族。他制訂了許多制度,他統治的時代是幾千年來被中國歷代政治家們所歌頌的文明典範。據《淮南子》等書記載,黃帝時代,中原華夏地區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民幸福長壽;社會安定,強不淩弱,眾不欺寡,貴賤平等相待;法律簡明不繁,官員公正無私,君臣上下同心;甚至出現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城郭不關,邑無盜賊,人們互相謙讓,各族和平***處的太平景象。
傳說黃帝在位100年,活了111歲才去世,葬在橋山,其墓即今陜西省黃陵縣北橋山的黃帝陵。
黃帝娶了4位夫人,生了25個兒子。其中,正妃累祖生2子:昌意、玄囂。昌意壹支,居住在若水——今青海墨曲、四川若爾蓋和岷江上遊—帶。
姓氏學權威經典《元和姓纂》上就明確記載說:“朱,顓頊之後。”
帝顓頊,姓姬,名顓頊,號高陽,屬於黃帝、昌意壹支。
傳說當年黃帝長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繼承帝位,被降職到西南若水流域做諸侯。昌意被調派若水後,娶當地土著蜀山氏酋長之女昌仆為妻,在這裏成家、立業、定居。《大戴禮·帝系》和《帝王世紀》都說,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樞,某晚看到天空有“瑤光之星貫月如虹”的異象,並因此心有所感而懷了身孕,後來便生下了朱姓血緣遠祖顓頊。但《山海經·海內經》對此又有不同的記載,認為顓頊是黃帝曾孫、昌意之孫,並說顓頊之父為韓流。《山海經》為上古南方人記南方事的奇書,所記當更為真實可信。
顓頊像他的祖先黃帝壹樣,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壹個大聖大賢之人。他出生在若水,少年時隨著部族不斷順黃河流域東遷,後加入少昊東夷部落,定居於窮桑(今山東曲阜縣)壹帶,因此又號窮桑氏。顓頊少負大才,年僅10歲,便成為東夷部落首領少昊的得力助手,20歲時,便繼承少昊的帝位,成為東夷部落酋邦的首領,建都窮桑。此後,顓頊又率領他的部族向西遷徙,挺進中原。在這裏,顓頊先與來自西北的***工部落大戰壹場,打得“天柱折,地維絕”,終於將***工氏趕到南方。接著,顓頊又兼並了大批中原華夏集團’的小邦國,最後統壹了四方,繼承了他祖先黃帝的帝位,做了中原華夏酋邦的君主,遷都中原的帝丘(今河南濮州市西南顓頊城)。《帝王世紀》、《皇覽》等書記載,顓頊於公元前2514年登帝位,執政78年,享年98歲時才去世,葬在東郡濮陽頓丘城南廣陽裏(今河南內黃縣梁莊鄉)。而《山海經》則說葬於漢水上遊的鮒魚山(或作務隅、附禺)。《春秋命歷序》還記載,顓頊高陽氏曾傳位20代,統治中原350年。
顓頊崩後,被尊為中國上古五帝之壹,又被尊為五方之神中的北方之神,故典籍又稱他為北帝、黑帝。
從顓項到晏安——倪氏的遠古祖先當年北帝高陽顓頊娶鄒屠氏、騰隍氏兩位夫人,生了很多子女,見於史書記載的就有姒鯀、駱明、窮蟬、季禺、‘罐頭、瘦約、伯服、禱杌等。其中,顓頊的次妃騰隍氏又名叫女祿,她生了2個兒子:稱、禺。稱,有的史書上也寫作“伯稱”,字伯服。稱的兒子叫老童,有的史書也寫作“卷章”。老童娶根水氏部族的女子驕福為妻,生了重黎和吳回。
顓頊的這壹支後裔,自稱至吳回,因系庶出,沒能承繼顓頊的帝位,並逐漸向南遷徙,到重黎和吳回兄弟時,已遷徙至我國南方。
在中國遠古時期,部族首領的名字也往往就是部族的名字。老童的大兒子重黎,就是因為擔任了重黎部族政權的酋長,才以部族名取名。作為顓頊的壹個分支後裔,重黎被當時的中原華夏酋邦君主帝嚳任命為火正——遠古時期為酋邦政權掌管火的官職。遠古時火官官名叫祝融,所以人們又以官代名,稱重黎為祝融。
但重黎經常受到帝嚳集團的排擠。當時,帝嚳派祝融重黎到南方去鎮壓強大的反叛部落***工氏,後卻以平亂不力為借口,殺了重黎,另改任重黎的弟弟吳回接任火正祝融壹職。這樣,吳回也被稱為祝融氏。
吳回代兄為祝融氏,繼續率他的部族南下與***工氏作戰。後來終於鎮壓了***工氏的叛亂,但吳回卻也死在南方,葬在南方衡山之陽的祝融峰(今湖南衡山)。祝融去世後,被尊為傳說五方帝中南方炎帝的輔佐——火神。在倪氏歷史上,祝融的地位遠遜於黃帝、顓頊、晏安、曹俠。
祝融吳回死後,他的子孫和部族成員大都北返中原。後來,祝融部族不斷裂變出眾多分支,形成歷史上著名的“祝融八姓”。
祝融吳回生子陸終。陸終在倪氏歷史上也有重要地位,《邾公幼鐘》銘文即說:“陸終之孫邾公(全力)作厥和鐘”,因而邾國、朱氏、倪氏都自稱為陸終的後裔。
陸終娶了壹位奇特的夫人,名叫女媸(也作女賾),她來自壹個叫鬼方氏的西南部族。這位奇特的女人懷了壹胎,孕3年 (有的說是11年)之久還沒生出,於是做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剖腹產,竟取出6個兒子。3個從左脅下取出,3個從右脅下取出。陸終的6個兒子分別是:樊、惠連、(竹錢)、萊言、晏安、季連。六兄弟後采都封疆立國開姓,其中樊封昆吾,後裔形成己姓;惠連封參胡,後裔形成董姓;筏封大彭,後裔形成彭姓;萊言封鄶,後裔形成壇姓;晏安封曹,後裔形成曹姓;季連封楚,後裔形成羋姓。歷史上把這6個姓再加上從彭姓分出的禿姓和從曹姓分出的斟姓,合稱“祝融八姓”。
倪氏,便源出“祝融八姓”中的曹姓壹支。所以,今天的倪氏,可稱為曹姓朱氏的分支;倪氏與今天中國的朱氏、曹姓,在血緣上屬於同宗。
曹姓的鼻祖晏安,又名安,也作安斟。《紫陽朱氏建安譜·姓氏》上記載,作為祝融吳回的後裔,晏安曾在中原華夏民族的虞舜王朝任職,為舜帝的輔佐之臣。後來,晏安因輔佐舜帝有功,被舜帝封於曹地,建立曹國,賜姓曹。
舜帝約公元前2255年(丙戌)至前2206年(癸酉)在位,則曹姓大約形成於公元前23世紀晚期。曹字與棗有關,曹地即以盛產紅棗得名。據專家研究,晏安最初所封曹地,正在以盛產紅棗聞名於世的今陜西省靈寶縣東曹陽。
大約到夏代,曹人因受到夏朝的征討,被迫東遷到今河南滑縣南的古曹城;到商代,更東遷國於今山東定陶縣西北,即西周曹國之地。晏安之後所建曹國,頑強地生存了1000多年,幾經遷徙,大約在商末滅國。曹國滅亡之後,晏安的後裔——曹國王族仍以故國名稱也即晏安的封地名稱為姓,姓曹氏。後世的曹氏、朱氏、邾氏、倪氏、顏氏、鄒氏等姓,就都源於夏商時期的曹姓即曹國王族。
以國為姓
邾——蜘蛛的傳人,倪氏, 邾的分支。
今日絕大部分朱姓宗族,他們的祖先起初本不姓“朱”,而是姓“邾”。
早在遠古時代,今山東半島上生活著壹支氏族。他們因種種說不清的原因而崇拜蜘蛛,認為全氏族成員都是這種神聖的蜘蛛的後裔,並受其庇佑。於是,他們把蜘蛛當作自己氏族的祖神來祭祀,用它來做氏族的圖騰和徽誌,而稱呼本氏族為“邾”。
古代的邾氏族主要集中生活在今山東省鄒縣壹帶。他們將自己所居之地也稱為邾。因而在今山東鄒縣壹帶留下了邾城(今鄒縣南26裏)、邾嶧山(又名鄒山、邾山,在鄒縣南32裏)等地名。
總之,古人因為崇拜蜘蛛,才有了邾氏族、邾山、邾水、邾城、邾國之名,也才有後世的朱姓主體,而且曹封邾後,也承襲了古邾人的蜘蛛圖騰,因此,我們可以認為,今日大部分朱姓宗族,都是蜘蛛的傳人。
邾俠——朱姓的開國大始祖,倪氏的遠祖。
《紫陽朱氏建安譜·得姓本源》記載,邾俠是曹姓始祖晏安的第27代孫。晏安生均連,均連生彩白,彩白生季劄,季劄生主廷,主廷之後傳21代,就到邾俠。
公元前11世紀,中國歷史上發生了周武革命,西方的周政權消滅了中原商帝國,建立起周王朝。武王滅商後,實行壹項著名的政策,即在封同姓貴族的同時,又廣封異姓諸侯。當時,晏安後裔所建曹國早已滅亡,武王克商,奪得曹國舊地,改作他的弟弟姬叔振的封邑,即為西周曹國(今山東定陶縣)。同時,武王又尋找古曹國遺族,得到晏安苗裔曹俠,遂將他封到邾(今山東鄒縣),以繼顓頊、晏安的香火。 史書記載,當年邾俠草創的邾國,只是壹個方圓僅30華裏的小部族國家。當時,邾國只是魯國的壹個附庸國,它的壹切內政外交、國家大事,實際上都必須聽從北鄰大邦魯國的旨意。
邾國本是原東夷邾氏族的故地,這裏原采生活著壹個崇拜蜘蛛圖騰的氏族。商周鼎革後,邾地為周朝奪得。曹俠封邾後,在這裏建立氏族國家。當年曹俠封邾時,率領他的曹姓族人同遷邾地,但當地土著邾氏族仍為主體。此後曹姓與土著邾氏族通過長期的融合,形成壹個新的民族——邾國民族。他們繼承了邾人的蜘蛛圖騰,故以邾為國名,以邾為氏,同時又繼承了曹人的血緣標誌——曹姓,此即成為後世中華民族主體成員之壹的曹姓朱氏。
邾國的名稱,經傳又寫作“邾婁”,戰國時又通稱“鄒”或“騶”。專家學者們研究的結果,認為邾婁是當地土語,邾是正名,而鄒、騶則是戰國後所用的同音通假字,與偃國稱燕之類相同。
邾俠開創的邾國,後來又有較大的變化和發展,並衍生出小邾與濫國。他也因開創之功而被後人尊為朱氏、邾氏、顏氏、鄒氏、婁氏等姓的大始祖。
邾國的“邾”字寫法很多,但總的看起來形狀都很像蜘蛛,由此可知,邾國的先人,這支曹姓部落,曾經以蜘蛛作為本族的圖騰。建國以後,便以“蛛”作為國名,後來為了方便起見,改為“邾”字,“邾”字的讀音在古代有兩種讀法。在齊人所作的《公羊傳》壹書中,“邾”字讀為“邾婁”,魯人作的《左傳》壹書中讀為“鄒”。為什麽會有這兩種讀法呢?這是因為古人讀字時有急聲和慢聲兩種。如果讀成慢聲,就是“邾”和“婁”的合音,讀成“邾婁”;如果讀成急聲,就成了“邾”或者“鄒”。這兩種讀法在古籍中被寫成“邾國”或者“鄒國”,其實指的是同二個國家。
邾國在西周諸國中只能算作壹個小國,從開始建國,它就是魯國的壹個附庸國,方圓不過幾十裏。它的疆域東到今費縣城西,西到今魚臺縣東北境獨山湖北岸壹帶,南到今滕縣安上村壹帶,北到今鄒縣縣城附近。邾國建國之初國力實在太弱,無法與其他大國抗衡,因此在史書中沒有留下它的事跡,只有簡單的世系供我們參考。西周時期,自曹俠為第壹位國君開始,其世系是:曹俠——非——成—車—輔——將新》:—訾父——夷父顏。自夷父顏始,邾國的歷史可以零星地見於史書之中,這時已經到了春秋時期。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邾國已經開始強大起來,但它仍是魯國的附庸。繼位的夷父顏是壹個昏君,他重用奸臣,把邾國搞得壹團糟,政治極為腐敗。後來,他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弟弟叔術。叔術非常賢達,他不願意接替兄長的權力,只做了很短壹段國君便把王位傳給了夷父顏的兒子夏父。夏父作了國君之後,便封自己的兄長友到鄖地(今山東滕縣東),建立了小邾國。小邾國***傳十四世,戰國中期被楚宣王所滅。同時夏父還把叔術封到濫(今山東滕縣東南),建立濫國。魯昭公二十壹年 (前 521)濫國國君黑肱降於魯,國亡。夏父分封友和叔術建國,使邾國周圍有了兩個附庸國。
邾友與小邾國
在歷史上,除曹俠所建邾子國外,另外還有壹個小邾子國,它便是由邾國所分離出而由邾友所建的郳國。
當年,邾武公夷父顏生有2個兒子,長子叫夏父,次子叫友。邾友,本名邾肥,字友,又字友父,傳世有邾友父鬲等青銅器。據文獻記載,當年邾顏有功於周王室,於是周宣王封邾顏的小兒子到娜(今山東滕縣東5裏處,壹說在今滕縣東南50裏處),建立另壹個附庸小邦。
郳在初時本只是邾友的壹個封邑,但後來卻逐漸發展並從邾國獨立出來,成為壹個新的小邦國。它既是邾國的支裔和附庸,但同時也是魯國的附庸。邾友所封的郳國,初時未有國名,而邾友子孫仍自稱為邾人,但時人及後日史家認為此邾已非舊邾,且由舊邾所衍生,故加小以為別,稱做小邾,也叫小邾婁;又因國都在即,且為古郎國故地,時人或又仍舊稱為郳國,也寫作倪國。
小邾國雖以邾友開國,但奉邾顏為始祖。據記載,邾友生 2子,後分為兩支:長子繼位為小邾國君;次子邾爽,到魯國任下大夫的官職。邾爽後裔,以祖父邾顏之名為氏,稱顏氏,此即後世中國顏氏的由來。
邾友所建小邾子國,傳到他的孫子邾黎來時,因多次朝見魯國,又數次跟從齊桓公勤王有功,遂得到各華夏大國的承認,並正式被周王室封為子爵,成為與其母邦邾國平起平坐的國家。但事實上,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小邾的勢力都要遠弱於邾國,因而它始終都與邾國保持附庸關系,其軍政外交等重大決策也多與邾國同進退。
邾黎來之後的小邾國世系,文獻記載不詳。我們只知邾黎來之孫為小邾穆公,小邾穆公之孫為小邾惠公。小邾惠公之後再傳6世,小邾國亡。因此,小邾自邾友起***傳14代,大約在戰國中期同邾子國壹同被楚宣王所滅。
小邾滅國後,子孫壹部分以國名郳,去邑而為兒姓,後改姓倪氏。
二、郡望堂號
郡望 ——千乘郡 漢置千乘郡,現在山東省高青縣。
倪氏家族部分祠堂名:
千乘堂 經鋤堂 鋤經堂 帶經堂 怡德堂 世德堂
承德堂 合壹堂 貞壹堂 建本堂 報本堂 崇本堂
愛日堂 寧遠堂 永思堂 集義堂 繼善堂 樂善堂
雍睦堂 遺安堂 詒 堂 培德堂 種德堂 敬業堂
寶經堂 敦義堂 中興堂 敦倫堂 積厚堂 育德堂
詒谷堂 祿申堂 寧壹堂 翼善堂
三、名勝古跡
倪寬墓
位於山東東營市廣饒縣原花園鄉田王村南約500米。該墓為磚石結構,現有封土高約3米,直徑約40米,占地面積1200多平方米。過去墓地古木參天、景色幽靜,舊誌列為廣饒八大景之壹,有“倪冢秋煙”之喻。據《漢書》載:“倪寬,千乘人也。”(即今廣饒縣石村鄉倪家村人),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任右內史,後任禦史大夫,長達九年,期間深受漢武帝賞識,曾隨侍封禪泰山。倪寬博學多識,對《尚書》深有研究,被郡國選為博士,先後受業於同郡人歐陽生(歐陽尚書學的創始人)和著名經學博士孔安國。漢武帝太初九年(前104),奉詔與司馬遷等***定《太初歷》,糾正了當時所行歷法的錯誤,為發展中國歷法做出了貢獻。他不僅精通經學和歷法,且善文辭,傳有《倪寬九篇》、《倪寬賦二篇》(漢書)及《封禪頌》等。倪寬於太初二年(前103)病逝,歸葬原籍。1976年10月公布為倪氏始祖倪寬墓——山東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東東營市廣饒縣原花園鄉田王村南約500米。過去古木參天、景色幽靜,舊誌列為廣饒八大景之壹,有“倪冢秋煙”之喻。當年守墓人生息繁衍,形成了現在的冢頭村。2005年倪寬墓已修繕壹新,碑亭、祠堂壹應俱全。望天下倪氏子孫前去瞻仰!
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倪氏宗祠——貞壹堂
“貞壹堂”是祁門渚口倪氏貞壹派的宗祠,坐落在村中央,坐北朝南,占地1200多平方米,是壹座三進七開間的祠堂。據文獻記載,“貞壹堂”始建於明,清兵入關,毀於兵火,康熙癸醜(1673年)重建,宣統二年(1910年)正月十六日因燃放爆竹引發火災,除門前“道士巾”外,全部被毀,1912年,族人倪尚榮捐巨資重建。
“貞壹堂”用料精良,規模宏大,雕刻精美,整個祠堂由108根大柱支撐,取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意,被譽為“徽州民國第壹祠堂”。據村人介紹,享堂東西兩山墻脊柱取料於壹根樹木,享堂正脊高12,2米,可見該樹本是壹株高達30多米、樹圍粗2米余之參天大樹,可稱得天下第壹柱。
貞壹堂門前廣場兩側有18對巨大的旗桿鼓,規模甚為壯觀,壹對旗桿鼓就是渚口倪氏貞壹派的壹個驕傲、壹枚宗族勛章。古徽州傳統宗族觀念,族人壹旦取得功名,采取立牌坊或樹旗桿之方法來光宗耀祖,昭示後人。據介紹,倪氏族人中,子孫考取舉人以上功名的,就可以在宗祠前樹壹對旗桿。因旗桿為木制,現不復存在,但石鼓還留存人間。這些旗桿鼓有大有小,有的上面還刻有“進士”兩個大字。 “文革”中,倪氏族人為保護這些旗桿鼓免遭破壞,將它們統統搬到村前面的河裏,用泥沙埋起來。直到前幾年”貞壹堂”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確認不會再遭破壞時,村民才陸續從河裏挖出旗桿鼓搬回放置原處。18對旗桿鼓,18個舉人或進士,小小壹山村,如此人才濟濟,可見這裏是個藏龍臥虎的風水寶地。
“貞壹堂”分前、中、後三進,四周由封火墻圍護。大門樓在封火墻之外,外門廳不做柵門及清水磚八字墻,而做成“道士巾”形狀,外觀屋面是壹坡水,內視是三開間五架梁結構。並門樓兩頭各有壹道耳門,是左右兩側的通道,正面寬敞,檐口正中梁枋上懸有“尚書”宇匾,大門開在中軸線上,兩側有壹對抱鼓石,雕飾有龍鳳呈祥、麒麟送子等圖案,門頭上懸有“倪氏宗祠”匾。
從大門進入祠堂前進,前進為壹坡水,與左右兩廂圍合成壹個寬大的天井院,屬徽州傳統建築“四水歸堂”做法,天井中間是壹道石板大道通向廳前月臺。遇有重大節日或慶典,在前進搭臺演戲,既教化了族人,又能祭奠祖宗。
中進是正廳。正廳在祠堂建築中稱之為享堂,是祠堂的主體,高敞軒爽,是春秋二祭和舉行慶典的場所。正廳為南北兩坡大屋,廳內有特大木柱十根,柱上架梁,采用擡梁結構,使大廳減柱顯得寬敞,亦稱”減柱造”工藝。大廳天花采用軒頂(卷棚)與人字軒頂兩種做法,使室內空間變大。大梁兩端雕刻有象鼻頭圖案,因象與“相”諧音,意喻“封侯拜相”。梁上架的短柱有“方巾”、“蓮花”等精美的木雕柱托,蓮花托表示搭座蓮臺”升天成仙”。 “貞壹堂”匾額高懸廳堂太師壁上方。正廳兩側各有廂房壹間,用於儲藏祭器之類。正廳東西兩側與廳前天井回廊銜接處,各有壹道側門通向室外,是兩個疏散出口。正廳與回廊的檐口采用鬥拱挑檐,鬥拱設置繁密,約3米開間,除兩柱頭外,還加當心壹朵,幾乎連成壹個花環,非常莊觀氣派,尤其是正廳前檐口的兩根立柱頭上的兩個鬥拱,碩大無比,高五層,出跳、鬥拱中間伸出兩根“昂”,以顯示倪氏家族的尊貴地位。鬥拱底座外端雕刻壹頭小象,底座下方是壹頭倒趴的木雕母獅。正廳兩頭的封火墻高出坡屋面,並隨屋面高低跌宕成三個臺階,墻頭似高昂的馬頭。回廊與正廳屋面銜接處,還砌有壹截粉墻用以防火隔斷。
後進是寢殿,二層結構,兩頭各有壹間廂房,東廂儲放花轎,西廂為樓梯間,可登樓遠眺。祠堂後進壹般稱為寢殿,或稱寢室、寢堂,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是祠堂中最神聖的地方,所以,寢殿是祠堂三進中最高的壹進建築。寢殿雖不像享堂那樣軒敞寬大,但為了突出它的至尊地位,擡高了地基並修建成兩層結構。
寢殿前面的天井下方有壹座水池,稱之為“天池”。寢殿前面的水池在風水上有聚財之義,其作用是為了防火。 “貞壹堂”的“天池”在徽州祠堂寢殿天池中別具壹格,面積最大,儲水量最多,是雕刻最精美的壹座水池。 “天池”為長方形,中間有壹座石拱橋,將“天池”壹分為二,過了橋,登上三級石階可入寢殿。天池寬3.6米,長12.8米,水深0.9米,可蓄水42立方米。“天池”東西兩頭是連接享堂與寢殿的走廊,也各有壹道側門通向室外,是寢殿的安全疏散出口。 “天池”四周有青石欄板圍護,東西兩個“天池”的長邊各有三塊欄板,短邊各兩塊欄板,每塊欄板上都有壹幅精美的與水有關的石雕圖案,如“鯉魚噴日”、“雁落荷池”、“鯉魚跳龍門”等。東西兩“天池”北邊中間欄板各是壹塊碑記,兩塊碑記分別是族人倪兆熊、倪化鱗撰寫,從不同角度敘述“貞壹堂”歷史上曾屢建屢燒,多災多難,並且頌揚倪尚榮的副室金氏等人繼承丈夫遺誌,以紡織所得之金捐修“天池”,蓄水禦患的義舉。“天池”欄板之間用四方石柱銜接,拱橋兩邊的六根石柱頭上方各雕刻有壹頭小石獅,形態各異,有的撫弄幼獅,有的戲弄繡球,形象逼真,妙趣橫生,其余的石柱下端均刻鹹蓮花座。天池內側水面上方的四周石板上還飾有精致的花鳥、魚龍、魚鹿等圓形、扇面形石刻圖案。
“貞壹堂”的寢殿水池,容量之大,做工之精,堪稱徽州壹絕,而且又是徽州女人以紡織之金捐建,因此更有意義。
“貞壹堂”規模完備,春祭秋祀,各種活動有條不紊。宣統二年(1910年)元宵之夜,因舞龍燃放鞭炮引起火災,貞壹堂再次遭受滅頂之災。民國元年(1912年),富商倪尚榮出墨銀六百、谷五十余秤主持重修事宜。倪尚榮賈米於鄱陽湖與閶水間,是渚口易米者之始。然祠未建成倪尚榮病逝。族人倪化鱗捐五百金接替修復之計。後來祠堂雖修成,但寢殿前的天井水池已無力修復。倪尚榮之妾金氏等人“承夫誌,木石之工繼起,是冬復以紡織得資獨擔兩廊、石池之建設費用,竟乃夫未償之願”。倪化鱗為此敬撰刻石:
卓卓女士,壹族之光;相夫創業,德顯名揚;恩如春露,節比秋霜;能知大義,不惜傾囊;儀型女界,仰彼高罔,滔滔池水,用作甘棠;百獸率舞,氣象光昌;茲逢告竣,百世馨香;嶙嶙峭立,汩汩飄揚;女士之風,***此天長。
倪兆熊也撰文刻石:
池水清淺,日月同光。元神靜穆,灌註寢室。石蓮吐蕊,花鳥呈祥。笑獅露爪,仙鶴飛翔。魚龍變化兮,福澤無疆。是月也,銀河煥彩,織女成章,水天壹色,永享馨香。
因而池塘與其他宗祠內水池不同,別具壹格,池中駕橋如銀河有渡,並通向寢殿追隨夫之亡靈,地久天長,百世馨吞。
“貞壹堂”重修告成之時,倪化鱗當選為辛亥改道後祁門縣第壹屆議會副議長、教育會長。他募金辦學校,以“貞壹堂” 為校舍,寢殿二樓為藏書樓。對於孤苦學童免費入校,普及教育。
氣勢恢宏的“貞壹堂”,是倪氏家族勢力顯赫的象征。倪氏先祖自唐天寶年間,因避黃巢之亂,從山西槁城遷至歙縣,六世孫於北宋時遷居渚口。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禮部尚書夏言上《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廟疏》,明世宗為加強宗族統治,故;隹夏言議,允許民間聯宗立廟。於是宗祠遍天下,徽州更是大興土木,無族不修宗廟。此時倪氏家族人丁興旺,政治顯赫,富甲壹方,雄祁西,於是建了祖廟——“貞壹堂”,後遭兵火,毀於壹旦。族人倪思輝,萬歷二十五年中舉,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中進士。初授太常寺博士,歷任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