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藿樸胃苓湯簡介

藿樸胃苓湯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濕溫時疫治療法》引樊開周先生經驗方:藿樸胃苓湯 2.1 藿樸胃苓湯的別名 2.2 處方 2.3 功能主治 2.4 摘錄 3 方出《醫原》卷下,名見《濕溫時疫治療法》 3.1 方名 3.2 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加減 3.6 各家論述 3.7 附註 附: 1 古籍中的藿樸胃苓湯 1 拼音

huò pǔ wèi líng tāng

2 《濕溫時疫治療法》引樊開周先生經驗方:藿樸胃苓湯 2.1 藿樸胃苓湯的別名

藿樸夏苓湯

2.2 處方

杜藿梗3錢,真川樸1錢,杜蒼術8分,炒廣皮1錢半,炙甘草5分,生曬術1錢半,浙茯苓3錢,豬苓1錢半,建澤瀉1錢半,官桂5分。

2.3 功能主治

辛淡泄濕,芳香化濁。主濕霍亂。上吐下瀉,胸痞腹痛,口膩不渴,小便短少,脈多弦滯,或沈而緩,舌苔白滑。又治濕瀉,腹中微痛,大便稀溏,小便淡黃,口膩不渴,胸痞肢懈,身重神疲,脈右緩滯,舌苔滑白而膩。

2.4 摘錄

《濕溫時疫治療法》引樊開周先生經驗方

3 方出《醫原》卷下,名見《濕溫時疫治療法》 3.1 方名

藿樸胃苓湯

3.2 組成

杏仁、蔻仁、半夏、厚樸、藿梗、苡仁、通草、茯苓、豬苓、澤瀉。

3.3 功效

啟上閘,開支河,導濕下行。宣化暢中,芳香化濕。

3.4 主治

濕氣內蘊,氤氳濁膩,證見面色混濁如油膩,口氣濁膩不知味,或生甜水,舌苔白膩;膜原邪重則舌苔滿布,厚如積粉,板貼不松,脈息模糊不清,或沈細似伏,斷續不勻,神多沈困、嗜睡。

3.5 加減

兼風者,汗出惡風;兼寒者,惡寒無汗,前法酌加蘇梗、桔梗、豆豉、蔥白、生姜之類;邪在經絡,壹身掣痛,酌加桂枝、水炒防己、秦艽之類,以開毛竅經絡之壅;兼暑者,面赤,口渴,心煩,前法去蔻仁,酌加扁豆花、鮮荷葉清香辟穢,連翹、山梔、滑石輕清微苦淡滲,以解暑濕熱之結。

3.6 各家論述

《中醫方劑與治法》:方用香豉、藿香芳化宣透,以疏表濕,使陽不內郁,則身熱自解;藿香、白蔻、厚樸芳香化濕;厚樸,半夏燥濕運脾,使脾能運化水濕,不為濕邪所困,則胸悶肢倦,苔滑口膩等證即愈;再用杏仁開泄肺氣於上,使肺氣宣降,則水道自調;茯苓、豬苓、澤瀉、苡仁淡滲利濕於下,使水道暢通,則濕有去路,***奏開源潔流之功。全方用藥照顧到上中下三焦,以燥濕芳化為主,開宣肺氣,淡滲利濕為輔,與三仁湯結構略同。此方宣肺達表於上,淡滲利濕於下,體現上下分消之法。

3.7 附註

本方方名,《感證輯要》引作“藿樸夏苓湯”,方中通草,《感證輯要》作“淡豆豉”。又,本方劑量及用法,《濕溫時疫治療法》作:杜藿香壹錢半至二錢,真川樸八分至壹錢,姜半夏二錢至三錢,光杏仁二錢至三錢,白蔻仁八分(沖),生米仁四錢至六錢,帶皮苓三錢至四錢,豬苓壹錢半至二錢,建澤瀉壹錢半至二錢;先用絲通草三錢或五錢煎湯代水,煎上藥服。

古籍中的藿樸胃苓湯 《重訂廣溫熱論》:[第二卷驗方妙用]消化法

湯三方酌用。分消中焦之積水,宜以茵陳胃苓湯、藿樸胃苓湯二方為主,或加三因控涎丹,或加神芎導水丸,隨...

《邵蘭蓀醫案》:[卷三]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