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在解剖馬王堆漢墓女屍時,研究人員發現女屍胸部隆起,橫膈膜上移,胸腔空間變小,舌頭微露,直腸伸出肛門約1cm,說明女屍腸道經歷了細菌繁殖、發酵、產氣等腐敗過程。由於屍體被20多層衣服捆綁,腹腔內產生的大量氣體壓迫橫膈膜,使胸腔變小,腐敗沒有進壹步發展,從而使女屍保存完好。究其原因,研究者很感興趣。分析原因,壹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1)女屍下葬前,用多層絲麻織物緊緊包裹,有助於隔絕空氣,防止蚊蠅產卵。死後立即將屍體放入棺中,內棺由六整塊木板組成,內外均塗生漆;棺材也是用巨大的整塊木板做成的;四層棺材壹層壹層擺,每層都用油漆封死;棺外有內棺和外棺。木棺內裝滿5000多斤木炭,木炭外面用60 ~ 130 cm的白膏密封,隔絕空氣,防止潮濕。屍體進入棺材後,幾乎是完全密封的,棺材裏剩下的空氣很少。在屍體腐敗和陪葬品腐敗的前期,消耗氧氣,導致棺材內缺氧。在厭氧產甲烷菌的作用下,各種有機物形成可燃的生物氣,生物氣的不斷產生和積累增加了棺內的壓力,從而增強了抵禦外界滲水的能力。在長期缺氧的環境下,加上細菌代謝產物的積累,細菌大量死亡,屍體腐敗的過程也相應停止。
(2)馬王堆漢墓坑深16m,墓口封土深度20m。整個坑用粘土層層壓實。據史料記載,歷史上長沙地震很少,偶有地震,強度和破壞性極其輕微。所以20米深的墓沒有裂縫。
(3)女屍浸泡在酸性棺液中(pH=5.18)。棺液中含有醋酸、乙醇和多種有機酸,沈澱物中含有大量硫化汞,都有壹定的防腐保鮮作用。將屍體浸泡在棺液中有利於防腐和保持屍體濕潤,其原理類似於現代醫學中用福爾馬林(5%甲醛、2%甘油、10%乙醇)保存屍體(用於研究和解剖)。
(4)日本考古學家在研究馬王堆漢墓周圍的土壤和水環境時,發現周圍土壤中有大量弱堿性水,其成分與流行的“活性水”相似,幾乎可以沖走水果上的藥銹和刀具上的銹。
綜上所述,深埋、密封、防水、防腐、周圍土壤弱堿性水環境是馬王堆女屍保存完好的基本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