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儒家十三經中篇幅最小的壹部是

儒家十三經中篇幅最小的壹部是

儒家十三經,是指封建統治者先後將13部儒家書籍“法定”為“經”,形成了封建社會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經”。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出現了“五經”之說,即《詩》、《書》、《禮》、《易》、《春秋》。漢後又增加《論語》《孝經》,並稱為“七經”。

到唐代,設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左傳》、《公羊傳》、《谷梁傳》),連同《詩》《書》《易》,有“九傳”之稱。唐文宗時,在九經之外加漢代已列入“經”的《論語》《孝經》,增補《爾雅》構成“十二經”。宋仁宗時,增加《孟子》,形成了封建社會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經”。

儒家十三經,是指封建統治者先後將13部儒家書籍“法定”為“經”,形成了封建社會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經”。在今天,“十三經”作為反映先秦歷史狀況的古籍還有很大價值。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周易》、《左傳》、《公羊傳》、《谷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歷史:

十三經是由漢朝的五經逐漸發展而來的,最終形成於南宋。

這十三種文獻,當以“經”的地位最高,“傳”、“記”次之,《爾雅》又次之。十三種儒家文獻取得“經”的地位,經過了壹個相當長的時期。

在漢代,以《易》、《詩》、《書》、《禮》、《春秋》為“五經”,官方頗為重視,立於學官。

唐代有“九經”,也立於學官,並用以取士。所謂“九經”包括《易》、《詩》、《書》、《周禮》、《儀禮》、《禮記》和《春秋》三傳。

唐文宗開成年間於國子學刻石,所鐫內容除“九經”外,又益以《論語》、《爾雅》、《孝經》。五代時蜀主孟昶刻“十壹經”,排除《孝經》、《爾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躋入諸經之列。

南宋碩儒朱熹以《禮記》中的《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並列,形成了今天人們所熟知的《四書》,並為官方所認可,《孟子》正式成為“經”。

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獻確立了它的經典地位。清乾隆時期,鐫刻《十三經》經文於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經註疏》,從此,“十三經”之稱及其在儒學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十三經》的內容極為寬博,

《周易》是占蔔之書,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書》是上古歷史文件匯編,主要內容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談話記錄。

《詩經》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集,內分“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

《周禮》主要匯集周王室官制和戰國時期各國制度。

《儀禮》主要記載春秋戰國時代的禮制。

《禮記》是秦漢以前有關各種禮儀的論著匯編。

《春秋》三傳是圍繞《春秋》經形成的著作,

《左傳》重在史事的陳述,《公羊傳》、《谷梁傳》重在論議。

《論語》是孔子及其門徒的言行錄。

《孝經》為論述封建孝道的專著。

《孟子》專載孟子的言論、思想和行跡。

《爾雅》訓解詞義,詮釋名物,經學家多據以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