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古人所言:“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當然,這裏之“愚”並非指愚昧無知,
而是指心智上並未成熟。果然,當我還是小學低年級的小丫頭時,當別的小朋友還在媽媽
懷裏撒嬌,熱愛閱讀的我便開始懂得品味書中之百態,世事的變遷。從唏噓《紅樓》中賈家遭遇,寶黛淒涼,到驚異於《圍城》內外,人心迥異;從品讀於《三國》中亂世紛爭,爾虞我詐,到折服於《簡愛》曲折,女性頑強……書,就好比壹位年過半百的與淵博學者,給我以思維的日趨完善,靈魂的漸而升華。它引領我走在先人開辟的道路上,去嘗試我從未經歷過的,充滿坎坷卻又生趣盎然的生活樂。
正如列夫托爾斯基所說:“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當然,這裏的“理想”可不是指那些內容上雜七雜八的“精神鴉片”;最具智慧的書籍應是那凝聚了中華五千年傳統的大部頭古書。果然,當我步入了中學時代,當別的同學都還未敢涉足這“神聖”的領域時,無所畏懼並懷著壹顆火熱探求心的我便“身先士卒”,開始嘗試著註解閱讀起古籍來。
現在的我,嘗試著用《老子》的相對論看世間萬物;以《佛經》中的慈悲懷待蕓蕓眾生。把範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懷當做是自己的座右銘,把陶淵明的“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的意誌當做是自己的人生準則,把陸放翁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的哲學當做自己面對困境的態度……細細品讀這些詩文古籍,倒也別有壹番樂趣。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文學使人善辯……所以,新時代的我們應多多涉獵各種文體書籍,以充盈我們的頭腦和心靈,從書中找到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