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畫葫蘆繞口令

畫葫蘆繞口令

有關於畫葫蘆的繞口令,詳細介紹如下:

壹、畫葫蘆繞口令:

胡圖用筆畫葫蘆,葫蘆畫得真糊塗,糊塗不能算葫蘆,要畫葫蘆不糊塗,胡圖決心不糊塗,畫出壹只大葫蘆。

繞口令又稱急口令、吃口令、拗口令等。是壹種民間傳統的語言遊戲,由於它是將若幹雙聲、疊韻詞或發音相同、相近的語、詞有意集中在壹起,組成簡單、有趣的語韻,要求快速念出,所以讀起來使人感到節奏感強,妙趣橫生。

二、繞口令介紹:

繞口令是民間漢語語言遊戲,將聲母、韻母或聲調極易混同的字,組成反復、重疊、繞口、拗口的句子,要求壹口氣急速念出。

繞口令的特點是將若幹雙聲、疊韻詞匯或者發音相同、相近的語詞和容易混淆的字有意集中在壹起,組合成簡單、有趣的韻語,形成壹種讀起來很繞口,但又妙趣橫生的語言藝術。

三、產生發展:

隨著漢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我們的祖先越來越註意漢字字音前後各部分的異同現象,發現了越來越多的雙聲疊韻詞。這些雙聲疊韻的關系,處理不好很容易纏繞混淆,處理好了又可以產生不同凡響的音韻美。這使得壹些人想到尋找規律,練習發音,訓練口頭表達。

在流傳過程中,人們又不斷修改、加工、充實、完善,使它更近似於壹首首幽默詼諧的歌謠,更加妙趣橫生。至於誰是繞口令的具體作者和修改者,人們根本沒有留意,因此也就無所謂哪首繞口令是哪個人的作品。

關於繞口令的產生可以追尋到5000多年前的黃帝時代,古籍中僥幸保存下來的《彈歌》晰竹,續竹飛土,相傳為黃帝時所作,據考證這是比較接近於原始形態的歌謠,其中已經有了繞口令的基本成分雙聲疊韻詞,由此推想很可能在文字出現以前,繞口令就已經萌動於勞動人民的口頭語言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