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福清地方特色對聯

福清地方特色對聯

福清名人與楹聯

對聯別稱對聯,俗稱對聯,被譽為“詩中有詩”。作為壹種獨特的語言藝術和文學形式,它不僅在中國燦爛的文化藝術殿堂中占有壹席之地,而且是世界文化寶庫中中國的藝術瑰寶之壹,放射著奇異的光彩。對聯具有很強的實用性、藝術性和觀賞性,歷來為世人所喜愛。在福清,歷代許多名人都與對偶結下了不解之緣。關於他們和對聯的趣聞軼事很多,我就搜集幾則,以饗讀者。

壹個

明代萬歷年間的內閣首輔葉和,對公共交通有著深厚的感情。陳大公是岷縣大義鄉人。曾任山西巡撫、雁門三關知府。有壹次,葉回福清看望從老家退休的陳大公。陳大公見朋友來了,忙著備酒吃飯。壹問,陳大公為自己待客之不善致歉:“我糟蹋寒舍,窮窗寂寞。”葉略加思索,答道:“客官住官宅,富室寬容。”這兩個句子然後成為壹對獨特的鏈接。令人稱奇的是,這幅對聯* * *用了18個字,寓意貼切,打得工整不易。後人曾在仁義宗祠刻下這副奇怪的對聯。

聯盟有另壹個故事。據說,明天開元年的壹天,葉出門,經過福州西門洪山橋,去拜見新科狀元翁。天色已晚,翁鄭春有興趣見老師,所以他想留下來過夜。他即興編了壹副詞:“寵溺寒門,窮窗寂寞。”

葉心想,雖然這是句客套話,但句句句句都是寶,不由暗暗吃驚。他想了壹下,自言自語道:“客官就是官,富室就是氣度。”這幅對聯上蓋著“寶蓋頭”二字,構思巧妙,品味不錯。那天晚上,師生們反對坐著背詩,直到深夜。

第二天吃過早飯,葉說再見,翁為他送行。當他們經過壹個池塘時,他們看見鴨子在池塘裏遊泳和跳水。葉對翁說:“我覺得昨晚冠軍沒必要談‘窮窗寂寞’。”他指著池塘說:“看,池塘裏漂浮著七只鴨子,數三雙壹只。”翁鄭春出人意料地被壹支軍隊擊敗,正在尋找壹個句子。突然,他看到池塘裏有壹條鮮魚在跳,大約有壹英尺長,於是他笑著回答說:“壹條壹英尺長的魚跳進了水裏,長九英寸十美分。”說完,兩人相視壹笑。

這幅對聯的妙處在於“數數”是動詞,疊字,“數數”是名詞,“數數”就是數鴨子的數量。“量”是動詞,重疊詞。“量”是名詞。“測量”是指測量壹條魚的長度。這副對聯很有技巧,讀起來很有趣。因為人們非常崇拜這兩位農村先賢,所以這幅對聯就在民間口耳相傳,壹直流傳到現在。

相傳,葉入仕前曾去石柱山祈福圓夢。夢見壹副對聯,說:“富貴無心,二事如防”(曾說“富貴無心,二事如名”)。葉把想壞了,這對聯說他這輩子沒有富貴的希望了。不過,葉畢竟是個書生,並沒把這事放在心上。直到後來他衣衫襤褸的回到家裏,為家鄉的長輩舉辦了壹次晚宴,他才又想起了這件事。於是,他笑著對大家說:“妳們都說石竹山的夢禱多麽真實,我卻不這麽認為。”席間,壹位長輩說了什麽?葉高祥接著講述了他年輕時為夢想而祈禱的故事。沒想到,長老笑著說:“這個夢真是在祈禱。妳讀詩書真是浪費了,連解讀都不會。”

明代秀才、龍田鎮上薛村人薛廷沖,曾彈劾權奸嚴嵩。薛廷沖小時候家裏窮,整天耕田。有壹天,他帶著秧苗走在狹窄的地裏,看見壹個人挑著擔子迎面走來。就在薛廷沖左右為難的時候,有人放下擔子說:“我做壹副對聯,妳能配,我就給妳讓路。”薛廷沖答應壹聲,放下秧筐。見來人若有所思,當即揭下第壹聯:“稻草縛苗母取子。”薛廷沖看到挑水人在采筍,想起了親生母親的不幸去世,想起了和父親艱難的生活。他情不自禁,隨手做了壹副對聯:“竹熊在父背上采筍。”

下聯通俗而巧妙,可見薛廷沖思維敏捷。聽了這話,來訪者喜出望外。他趕緊推開筍子,拿出壹大堆書,對薛廷沖說:“果然名不虛傳。我把這些書送給妳,希望妳在來年造福黎巴嫩人民。”

原來采筍人是長樂的壹位秀才,卻因為屢試不爽而被功名沖昏了頭腦。曾經聽說薛廷沖才華橫溢,特地從老家趕來采訪贈書。薛廷沖後來入朝為官,果然不負眾望,勤政廉政,造福百姓。

祖籍福清的民族英雄林則徐,27歲入國子監後,被選入國子監學習三年。他積累了豐富的知識,詩歌金聲玉潤,文采橫溢,意境開闊,富有感染力。

福州南後街林則徐紀念館大廳裏有壹幅對聯:“海納百川,氣度大;墻立千裏,正無欲。”據說這幅對聯是他任欽差大臣兼兩廣總督時,在總督府書房題寫的。第壹部分講團結所有人,不計較別人的小錯,第二部分講堅持原則,消除私欲,才能堂堂正正做人。這副著名的對聯是林則徐人格的寫照。“寬容”的是大海;是“無欲無求”的懸崖。只有林則徐這樣不平凡的人物,才能寫出如此絕無僅有的官聯。這幅對聯後來被林則徐采納為座右銘。

林則徐任雲貴總督時,因病回鄉養病,寫了壹副對聯:“郊雨滿雲,天上風月清。”這副對聯看似寫的是風景,實則表達的是自己的心意。據史書記載,林則徐晚年在故居寫了幾副對聯,如:“友人願照膝,兒孫不負書”,“坐於壹樓,因病閑,故不可赦;千年交友,前事不忘,幾燭老明。”

在封建時代,許多官員經常在各級政府辦公室的門口張貼自己的對聯。許多這樣的對聯帶有政策議程的味道。由於寫對聯的人經歷不同,誌向不同,生活態度不同,對聯的內容也大相徑庭。林則徐被任命為駐江蘇低成本大使時,在大門兩側貼對聯,以示官途和政治願望。

林則徐的對聯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如“壹郡留好山,五溪秋水為妳清”,句句樸實,韻味十足。他題寫了福州西湖李崗寺的對聯:“進退壹體,閉關鎖國,虎山鎮千古魂”,文字感人,忠義凜然。

林則徐曾經寫過壹些個性化的對聯。他有壹副關於錢的對聯,很值得玩味:“如果兒孫像我,我該拿錢怎麽辦?”?妳賢惠,錢多,就沒了誌氣;兒孫不如我。妳留下錢做什麽?愚而有才,利益增。“這幅對聯既冷眼旁觀,又超然物外,耐人尋味,至今仍常被人們引用。

林則徐悼關天培挽聯:“固金湯六年,問誰忽毀長城,空教絕望;雙忠同坎,異種之聞也,浩然之氣,魂面如命。”憤怒和悲傷是很神奇的。據說,這幅對聯寄到關天培的家鄉江蘇淮安時,關目請當地最著名的書法家周慕齋題寫。周慕齋說,我對林大人的挽歌肅然起敬,卻不敢把“人”字寫在“誰”上。周穆齋知道這裏指的是皇帝的心腹大臣,如張穆阿、齊善等,他們害怕寫下來惹事。關媽媽只好把“人”改成了“時間”。

“海茫茫,我是山之巔。”這是林則徐少年時的壹個巧合。有壹次,老師帶孩子們去孤山遊玩,爬到孤山山頂,孩子們被風浪激得興奮不已。老師以“海”為題寫了壹副對聯:“海無邊,岸無涯”,讓大家做壹副對聯。沒過多久,年輕的林則徐先做了壹副對聯:“我是山峰。”站在孤山上,我可以看到無邊無際的大海。海的盡頭,是天空。海天相連,精神足夠偉大,體現了“學海無涯,造舟無涯”的哲學。林則徐的底線用腳登峰造極,壹目了然,表達了他的遠大誌向。整潔、和諧,意境更佳。這幅對聯後來被刻在馬尾羅星園。

林則徐年輕時才華橫溢。有壹次,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他路過壹個池塘,看到壹群人看著鴨子在池塘裏遊來遊去,想找樂子。其中壹個人做了壹副對聯:“母鴨沒鞋洗腳”,但是沒人會做對聯。此時,在旁邊的林則徐想了壹會兒,道:“公雞有髻,不梳頭。”大家壹聽,都鼓掌了。

“自私自利,國家生死存亡,幸災樂禍,避之不及。”這是林則徐為自己寫的壹副勤奮的對聯。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林則徐禁煙失敗,被發配伊犁。當他離開Xi安時,他給家人留下了這副對聯,表達了他在逆境中的雄心壯誌和寬宏大量。1990,* * *走訪廣東,在虎門鎮林則徐賣煙的地方記錄了這個聯名款。在我市海口鎮岑鬥村的林則徐紀念館裏,也掛著* * *書法對聯。

幾天前,泉州鄭成功研究會的專家發現了壹份珍貴的手稿。此手稿載有林則徐為臺灣延平王廟題寫的對聯,以紀念鄭成功收復臺灣:“天地間有大綱,我孤忠,為執豫園而守正朔,惟只畢日記節;自古以來,它創造了壹個局面,它變成了壹個荒島,它開辟了壹片良田,轉到了壹個新的地方,還想著壹天的艱難”(愚園:傳說中的夕陽,這裏指的是衰落和沒落;新轉換的空間:重新組織收回的土地)。這幅對聯謳歌了鄭成功壹生中做的兩件大事:反清,率軍北伐,逼近南京;另壹個是領兵收復臺灣省。

福州楹聯大師梁章鉅和林則徐是好朋友。梁章鉅與他交換對聯,壹時成為佳話。梁章鉅送給林則徐最著名的對聯:“我們在亭子的時候,在西域生存是最困難的,我們在屯墾方面有很大的功績;鳳池聖旨,像是聽了壹個東山再起,對清朝有利的消息。"林則徐收到梁章鉅的這幅對聯後,也贈了壹幅對聯,說"我從兩千石做起,衣缽新傳給子孫;“難得養八十翁,湖山知老詩人。”

鴉片戰爭失敗後,林則徐被革職,後被流放到新疆。林則徐被重用時,他的兒子林也被朝廷選中,編入國子監。聽到這些好消息,梁章鉅作為朋友,寫了上面的對聯向他表示祝賀。而梁章鉅的第壹個官職是縣令,相當於漢朝的壹個縣令的職位(俸祿是2000石)。他的兒子,梁,壹開始和他的父親壹樣。他的第壹個官職是杭州知府,所以被稱為接班人。林則徐的對聯被送回梁章鉅。兩幅對聯可以顯示兩個老朋友之間的親密友誼。

當妳從黃白廟的前面爬樓梯時,妳會看到大廳前墻上的壹幅對聯:“黃芪燈長存,寶壽姜長存。”關於這幅對聯的來歷,有兩個故事。

黃岐是明代黃白寺的總經理。他給廟裏定了個規矩:晚上點燈,私事用自己的油,公事用廟裏的油。壹般事務都是他壹個人做,無論公私,從不含糊。每當他有個人業務,必須晚上做的時候,他都要向別人借,拒絕用公油。別的和尚來借點公油,他總是婉言謝絕。黃岐幾十年清正廉潔,人盡皆知。

保壽是黃白寺的倉庫主管。有壹天,方丈生病了,他讓壹個小和尚去寶壽拿壹塊生姜來煮湯。寶壽拒絕了。小和尚回去告訴了方丈。深深感動,方丈連連稱是,難得!罕見!“叫小和尚拿錢去買姜。這件事被傳為佳話。後來,黃渤寺的僧人為了不忘前人的好傳統,用這兩個故事寫了壹副對聯,掛在大殿的前墻上,壹直保存至今。

翁杜建(1906—1986),原名花仙,我市三山鎮瑟江村人。曾任燕京大學代校長、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主任、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他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和教育家。精通多國語言,精通蒙元史,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較高聲譽。

吳世昌(1908—1986),中國文學史學者、紅學家。浙江海寧。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該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第六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他也是國內外著名的學術大師。

兩位大師雖然名氣大,造詣深,但都有不足之處。翁杜堅是瘸的,吳世昌是被蟄的。他們又住在壹個房間裏,於是成了燕園的奇聞。有壹年春節,兩位大師的同學鄧嗣禹突發奇想。著有《中國考試制度史》,是連接中西的著名學者。他打了壹副對聯說:“壹只眼看世界,壹只腳跳龍門”,把《左傳》中的“相濡以沫”的話當成了交叉批評。兩位大師看了對聯,驚嘆不已,稱贊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