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晚唐詩人杜牧寫的壹首詩,收錄在全唐詩中。
全文
遠至寒山,石徑斜,人在白雲生。駐足坐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翻譯
彎彎曲曲的石板路深秋壹直延伸到山頂,白雲升起的地方有幾家。
我停下了馬車,因為我喜歡楓林的深秋景色。結霜後,楓葉的鮮紅勝過二月的春花。
給…作註解
(1)徒步旅行:在山裏行走。
(2)遠方:爬得很遠。寒山:深秋的壹座山。石頭路:用石頭鋪成的路。
⑶學生:明代萬歷年間趙煥光的《唐詩萬首》、明代高倩的《唐詩別集》、清代陳夢雷的《古今圖書集》、康熙的《丁羽全唐詩》。
(4)坐:因為。楓林之夜:傍晚的楓林。
5.霜葉:晚秋霜後楓葉變紅。於:比。
作品欣賞
這首詩描繪了秋天的顏色,展現了壹幅五彩斑斕的山林秋色圖。詩中描寫了山路、人、白雲、紅葉,構成了壹幅和諧統壹的畫面。
“遠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壹條蜿蜒的小路蜿蜒通向山頂。“遠”字形容山路的長短,“斜”字與“上”字相呼應,寫出高而緩的山勢。這樣,從題目上看,寫的是“走”的特點,而從構圖上看,通過勾勒盤山公路的特點,很自然地把人們的目光吸引到白雲生的人家,深邃而平緩。
《白雲生有人》,寫的是雲和人。詩人的眼睛壹直沿著這條山路向上看。白雲飄過的地方,有幾間石屋,用石頭砌成的墻。這裏的“人”照顧的是上壹句的“石徑”,是那些家庭上下的通道。這樣,兩種景色就有機地聯系在壹起了。白雲仿佛從山中誕生,四處飄蕩,既能表現山的高度,又能在山的綠色映襯下,顯出雲的淡白,色彩鮮艷。
這是壹首秋天的贊美詩。詩人不會像古代壹般文人壹樣,在秋天到來時感到悲傷和嘆息。他謳歌自然界秋色之美,體現了豪放向上的精神,有壹種英雄氣概溢於筆端,顯示了詩人的才華和洞察力。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景兆萬年(今陜西Xi)人。杜佑之孫。唐代文人與大和進士。歷任淮南節度使秘書、禦史監察、宣州團練裁判、殿中禦史助理、內祀、左補缺、史館編史、司勛、袁外郎、黃、遲、穆、胡刺史。晚年居樊川,人稱杜樊川。
性是直截了當、不拘小節、不屑壹顧的。自負而足智多謀,詩文皆名。這篇文章中最著名的作品是《阿房宮賦》,其詩明快雋永,絕句尤其被人稱道,被譽為天下小杜。就像李商隱壹樣,他們被統稱為“小杜麗”。
他的代表作有《博秦淮》、《江南春色》、《赤壁》、《體悟江亭》等,家喻戶曉。年輕的時候,我很擅長讀《孫子兵法》。我曾經註意到孫子兵法的十三篇文章。他還撰寫了《罪惡衍》、《戰爭論》、《保衛》、《原十六衛》等當代軍事文學理論。會昌三年(843),趙義軍大亂,李德裕上書用兵方法,被德裕采納。樊川文集作者。1978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樊川詩歌劄記》、《樊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