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花入各眼(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情人眼裏出西施)。
2、手板眼見工夫(比喻工作範圍小,壹眼可見)。
3、有風駛盡利(比喻在得勢的時候仗勢淩人,不留情面)。
4、有頭威冇尾陣(虎頭蛇尾)。
5、跌落地都要楋翻摣沙(比喻失敗了不認失敗,硬撐著)。
6、楋手唔成勢(手忙腳亂,措手不及)。
7、有碗話碗,有碟話碟(說話直率,有什麽說什麽)。
8、食咗人只車咩(想要人家的老命嗎)。
9、食碗面反碗底(比喻忘恩負義)。
10、好心著雷劈(不領情,好心反被當惡意)。
11、豬仔得食墟墟冚(小人得誌而忘形)。
12、崩口人忌崩口碗(有缺陷的人忌諱到類似的事物)。
擴展資料
粵語的由來:
壹說源自嶺南古蒼梧(廣信)。
另有壹說源自北方中原(即河南壹帶)雅語,經過較長時間的語言交流融合與調適,在唐代日趨成熟,發展到宋代,與現代的粵語相差不遠。“粵語”之名,來源於中國古代嶺南地區的“南越”(《漢書》作“南粵”)。
“越”是壹個泛稱,古代“越”和“粵”是通假字,在秦漢古籍中,對於長江中下遊以南地區的部族,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百粵、諸越,包括“吳越”(蘇南、浙北壹帶)、“閩越”(福建壹帶)、“揚越”(長江中下遊、江淮之間)等。
隋唐以後“越”、“粵”兩個字的含義開始有所區別,前者多用於江浙吳語地區,後者多用於嶺南兩廣,並長期作為嶺南地區的統稱。粵語,兩廣民間俗稱“白話”,海內外稱為“廣東話”、“廣府話”等,在美洲華埠則被稱為“唐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