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初唐詩風帶著六朝陋習,陳子昂的出現將齊梁綺靡之風扭轉過來,他的詩歌主張“風骨”、“風雅”、“興寄”,將初唐詩格拉囘了壹條健康的道路。但歷史對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的評價卻是壹高壹低,本文就他的主張及創作來探討這種不協調性。
關鍵詞:陳子昂、風骨、興寄、感遇詩、登幽州臺歌
壹、 前言
唐代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頂峰,但初唐的詩風卻仍然延續著齊梁綺靡之氣,尚未開創出屬於自己的面目和特色。雖然自唐高祖李淵建國,政治上雖然已經改朝換代,文學上卻還是齊梁余風的延續。元好問在其〈論詩絕句〉三十首之八中,論初唐詩風轉變說:“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 拈出了三位關鍵性的詩人:沈佺期、宋之問、陳子昂。沈、宋是初唐宮廷詩人代表,是詩風由齊梁過渡到初唐的總結。陳子昂則是齊梁風流彌漫下的壹枝獨秀,主張以“風骨”、“風雅”、“興寄”振起唐詩詩格。
歷來對於陳子昂的評價總是集中在於他的詩歌主張,說他是有意識地掃除六朝以來綺糜之風並取得重大成績的第壹人,然而他的詩歌作品評價卻不高,甚至說“似誦似說,似獄詞,似講義,乃不復似詩。” 本文將嘗試從陳子昂的革新主張和詩歌創作的切入點,對他的文學主張及詩歌創作的不協調性來作探討。
貳、 陳子昂的革新主張
在詩歌理論上大力掃蕩齊梁詩風的影響,態度最激烈、成績最大的,除了“初唐四傑”之外,還有陳子昂。陳子昂在他那篇著名的《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說: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徵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
這可以說是壹篇批評齊梁綺靡輕艷詩風的檄文。它的意義不只是在於明確地反對齊梁詩風,更重要的是提出了“風骨”、“興寄”、“風雅”等對詩歌發展的美學要求,從而解決了矯正齊梁詩風的方法問題,在理論上指明了唐代詩歌的發展方向。
壹、 風骨
從陳子昂的《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對東方虬〈詠孤桐篇〉的評價來看,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他所追求的“風骨”的含義。他說:
壹昨於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遂用洗心飾視,發揮幽郁。不圖正始之音,復睹於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
“骨氣端翔”,是說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感情要端莊雅正、高揚俊爽。“音情頓挫”,則指詩歌的音律應抑揚起伏,感情的表達應沈郁頓挫。“光英朗練”,是要求作品應有華美的辭采,以及明朗流麗的色調,只有這樣,才能剛健有力,擲地有聲。由此可見陳子昂所追求的“風骨”,已不僅是指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感情力量。它實際上是對詩歌作品從思想內容、感情色彩,到語言形式、藝術風格等方面的要求。因為陳子昂倡導“風骨”的目的,是為了清除齊梁詩風的影響,反對纖弱浮華、無病呻吟的不良風氣。因此他對詩歌的側重點,便集中在要求詩歌作品應有充實的思想內容,和剛直強勁的感情力量上。
二、 興寄
陳子昂的興寄即是“感興寄托” ,是要求作品中要寄托充實深沈的情誌,“內心有深刻的感慨、沈郁的情思,發為文辭,自然易於慷慨多氣,挺拔健舉,具備風骨。” 有了感興寄托充實於內,風骨自然洋溢於外。感興寄托所感所興並非沈、宋“不幸而挫阨放竄以死,則或追疻其所由得而其旨誹,或微挾其所自樹而其旨亢。” 的悻悻不平,也不是無病呻吟的自我放逐,而是源自外在環境與詩人滿腔理想抱負之間的互相抵觸。前人解陳子昂的〈感遇〉詩題為“感於心,困於遇,猶莊子之寓言也。” 、“感之於心,遇之於目,情發於中,而寄於言也。” ,便可略知子昂寄寓其中的襟抱。
三、 風雅
“風雅之道”,就是主張詩歌創作要與社會實際密切結合,要關心社會,要幹預政治。這種主張與當時盛行的宮廷詩風是對立的:宮廷詩歌以歌功頌德為主要內容,然而,“風雅”卻是要求詩歌要有批判精神。 宮廷詩人把詩歌作為消遣的工具,“風雅”則要求詩人把詩歌作為關心社會、幹預政治的手段。總之,提倡“風雅之道”,是為了對抗當時詩壇上盛行的綺靡詩風。提倡“風雅”,對扭轉詩壇的不良風氣有重要的意義。
於是,唐詩在“初唐四傑”和陳子昂等人的努力下,詩風為之壹變,從而使唐代詩歌開始走上了壹條健康發展的道路。尤其是陳子昂,在扭轉齊梁詩風影響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的好友盧藏用在《右拾遺陳子昂文集序》中說:
宋、齊以來,蓋憔悴逶迤,陵頹流靡。至於徐、臾,天之將喪斯文也。後進之士,若上官儀者,繼踵而生,於是風雅之道掃地盡矣。
他稱贊陳子昂:
崛起江漢,虎視函夏,卓立千古,橫制頹波,天下翕然,質文壹變。
但陳子昂的詩歌革新主張也存在著某些偏頗,他的出發點是為了矯正當時詩壇上綺錯婉媚、浮艷纖弱、無病呻吟的不良風氣。他強調的是詩歌作品應有健康充實的思想內容,和剛直遒勁的感情力量,但他也因而了忽視詩歌的形式美:尤其是忽視對詩歌意境、韻味的追求,因此對他的詩歌創作也產生了壹些不利的影響。
參、 陳子昂的詩歌創作
陳子昂的詩歌創作與他的詩歌主張有著密切的聯系。當他在大力倡導恢復“漢魏風骨”、“興寄”精神、“風雅”傳統時,其實質就是要求詩歌創作要社會生活密切結合,並且要有充實的思想內容和剛健遒勁的風格。他不僅寫個人遭際、羈旅苦辛、邊塞生活及懷土傷別等傳統題材,而且寫當時重大的社會、政治題材,抨擊社會的黑暗面。關心社會、關心政治、關心民生疾苦是盛唐詩歌的主要特徵,正是在這壹點上,陳子昂給了盛唐詩人以積極的影響。
壹、 在繼承“風雅”傳統上
〈感遇詩三十八首〉是陳子昂的代表作。其中有不少篇章批判歷代君王荒淫亡國、武後弊政、世道昏暗,抨擊統治者的殘暴、奢侈與愚昧,有起衰救弊的積極作用。武後連年對外用兵,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陳子昂對此深表憤慨。如〈感遇詩 〉第二十九首:
丁亥歲雲暮,西山事甲兵,贏糧匝邛道,荷戟驚羌城。
嚴冬嵐陰勁,窮岫泄雲生。昏曀無晝夜,羽檄復相驚。
拳跼競萬仞,崩危走九冥。籍籍峰壑裏,哀哀冰雪行。
聖人禦宇宙,聞道泰階平。肉食謀何失,藜藿緬縱橫。
丁亥是垂拱三年(西元687)。這年冬天,武後欲用兵雅州,擊生羌,陳子昂上書諫阻。這首詩即記此事。詩人真實地描寫了士兵們在冰天雪地、高山深谷中行軍的情形,對他們的苦難深表同情。同時也點明了當權者的失策,是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根源,尖銳地抨擊了統治者的窮兵黷武。但他並不是反對壹切戰爭,對抵禦外族入侵的正義戰爭他是極力擁護的。如〈感遇詩〉第三十七首:
朝入雲中郡,北望單於臺。胡秦何密邇,沙朔氣雄哉。
籍籍天驕子,猖狂已復來。塞垣興名將,亭堠空崔嵬。
咄嗟吾何嘆,邊人塗草萊。
詩人嚴厲地譴責突厥貴族屢犯邊境,使邊民慘遭塗炭的罪行。同時也對邊將的無能表示憤慨,對士卒拋屍沙場表示深切的同情。隋代以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作品不少,大多以描繪邊塞風光,表現慷慨從戎、捐軀報國為主題,像陳子昂這樣具體描繪人民疾苦、針砭時政的作品卻幾乎沒有。這是邊塞詩創作中的壹個突破,它使這壹題材更富於現實性,深刻的反映社會生活。對盛唐詩人,尤其是對高適的邊塞詩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陳子昂有些作品甚至把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最高統治者,對他們的荒淫、昏瞶,表示極大的憤慨。如〈感遇詩〉第二十八首:
昔日章華宴,荊王樂荒淫。霓旌翠羽蓋,射兕雲夢林。
曷來高唐觀,悵望雲陽岑。雄圖今何在? 黃雀空哀吟。
章華臺是楚靈王縱酒狂歡的地方。漢代的邊讓有壹篇〈章華臺賦〉,藉楚靈王荒淫誤國的史實批評漢靈帝,對此陳子昂不會不知道。因此,這首詩借古諷今,它的政治寓意是很清楚的。
而如果說這首詩還是借古諷今的話,那麼〈感遇詩〉第十九首則是直接針對當時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問題而發的:
聖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黃屋非堯意,瑤臺安可論!
吾聞西方化,清凈道彌敦。奈何窮金玉,雕刻以為尊?
雲構山林盡,瑤圖珠翠煩。鬼功尚未可,人力安能存?
誇愚適增累,矜智道逾昏。
崇信佛教在唐代十分盛行,武則天就倡導禮佛,大造佛寺,廣度僧徒,為此耗費了大量財力,這在當時是個十分突出的社會問題。這首詩顯然是有感而發,對最高統治者的昏瞶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他反佛的理由雖然並不新鮮,但把它寫入詩中,卻是前所未見的事。
陳子昂不僅關心政治,也關心社會。他對社會的黑暗,世態的炎涼,人與人之間爾虞我詐等醜惡現象也作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撻。如〈感遇詩〉第十首:
深居觀元化,悱然爭朵頤。讒說相啖食,利害紛凝凝。
便便誇毗子,榮耀更相持。務光讓天下,商賈競刀錐。
已矣行采芝,萬世同壹時。
陳子昂把唯利是圖、互相傾軋的世態寫得十分深刻。在結尾表達了避世隱居的願望,流露出厭世的情緒。耿介之士不被社會所容,只能遁世隱居,這是封建社會才德之士***同的人生悲劇。
像陳子昂這樣,把詩歌創作與社會政治生活緊密地結合,把批判的鋒芒,直接對著重大的社會現象、政治問題,甚至最高統治者,這對宮廷詩人來說是不可想像的,即使是在已經遠離了宮廷生活的“四傑”等人的詩歌中,也是少見的。這種新的傾向,為盛唐詩歌反映社會現實開辟了新的方向。
二、 在追求剛健的“風骨”上
風骨剛健,是陳子昂針對齊梁詩風綺靡纖弱的弊端,而對詩歌提出的壹種美學要求。它要求詩歌要內容充實,要具有壹種高昂充沛的感情力量。這在他那些抒寫憂國憂民、抱才用世、奮身報國思想的詩篇中有很好的表現。如〈感遇詩〉第三十五首:
本為貴公子,平生實愛才。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
西馳丁零塞,北上單於臺。登山見千裏,懷古心悠哉。
誰言未亡禍,磨滅成塵埃。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西元696年) ,陳子昂隨武攸宜征契丹,深入塞垣,登山遠望,懷古之情便悠然而生。這首詩抒寫了陳子昂“感時思報國”的豪情,以及壯誌難酬、“磨滅成塵埃”的憂憤,感情慷慨激越,風格豪邁,是壹篇骨氣端翔的佳作。而《登幽州臺歌》更是壹首千古絕唱: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盧藏用在《陳子昂別傳》說:
子昂體弱多疾,感激忠義,常欲奮身以答國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參預軍謀,不可見危而惜身茍容。他日又進諫,言甚切至,建安謝絕之,乃署以軍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書記而已。因登薊北樓,感昔樂生、燕昭之事,賦詩數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時人莫不知也。
這段文字敍述了此詩寫作的背景。陳子昂隨武攸宜征契丹,數進諫言,不被采納,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浩歌泣下,抒發了千古賢士懷才不遇的孤獨悲涼之感。陳子昂用“前”、“後”表現綿長的時間感。 用“天地悠悠”表現遼闊蒼茫的空間感。陳子昂正是在這廣闊無垠的背景下,抒寫情懷,塑造了壹個慨然獨立的自我形象。此詩語言蒼勁奔放,意境高遠,感慨遙深,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他的送別詩也寫得格調高昂,風骨剛健,如《送魏大從軍》:
匈奴猶未滅,魏絳復從戎。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橫代北,孤塞接雲中。勿使燕然上,獨有漢臣功。
這雖然是壹首送別詩,但卻沒有落入纏綿悱惻、淒苦悲切的窠臼,而是從大處著眼,激勵對方立功沙場。首聯以春秋晉國大夫魏絳比喻魏大從戎遠征,並藉“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霍去病激勵出征者。頷聯點題,寫送別,言魏大應踵繼為六郡之雄的趙充國,“矢誌謀國”。頸聯記其所歷之地。末聯勉勵魏大應效法刻石銘功的漢代名將竇寵,滅虜凱旋,建功立勛。這是壹首比較成熟的五言律詩,首節響亮,用典貼切,格調高昂,詩風雄健。
在《東征答朝臣相送》中,陳子昂則表現了豪邁的情感:
平生白雲意,疲薾愧為雄。君王謬殊寵,旌節此從戎。
挼繩當系虜,單馬豈邀功?孤劍將何托。長謠塞上風。
忠君報國,建功邊塞,充滿奮發向上的精神,全詩壹氣呵成,感情豪邁激昂,英氣逼人,讀來令人如聞戰鼓,有氣壯山河之勢。另外,《送別出塞》、《送著作佐郎崔融等從梁王東征》、《和陸明府贈將軍重出塞》等,也都寫得風骨遒勁。
三、在倡導“興寄”精神上
興寄,就是要求詩歌創作要感物起興,有感而發,發而有所寄托,也就是說詩歌作品應有深刻的思想意識。陳子昂就有不少興寄深遠的佳作,如〈感遇詩〉第二首: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裊裊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詩人以蘭若自比,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前四句極力贊美蘭若壓倒群芳的風姿,實則是寫自己芳潔的品格和超群的才華。後四句以蘭若的逢秋雕落,而芳意未成,暗喻自己不被知遇,因而功業不就,大有美人遲暮之感。托物寓意,興寄深遠。〈感遇詩〉第二十三首則以翡翠鳥自比,含有自惜之意: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樹林。何知美人意,嬌愛比黃金?
殺身炎洲裏,委羽玉堂陰。旖旎光首飾,葳蕤爛錦衾。
豈不在遐遠? 虞羅忽見尋。多材固為累,嗟息此珍禽。
翡翠鳥築巢南海的三珠樹上,不幸被美人所愛,於是慘遭殺害。陳子昂奇才美德,不同流俗,後為武後賞識,名列朝班,不料遭讒入獄。翡翠鳥的遭遇不正是詩人的寫照嗎? 翡翠鳥巢居南海尚遭殺害,自己即使隱居山林,也難幸免於難。全詩以“多材信為累”作結,寄寓了詩人深沈的感慨。陳子昂還有壹首《修竹篇》,此詩的序文壹向為人所重,而詩卻很少有人註意。其實這首詩興寄深遠,應該說是最能體現他所提倡的興寄精神的。
龍種生南嶽,孤翠郁亭亭。峰嶺上崇崒,煙雨下微冥。
夜聞鼯鼠叫,晝聒泉壑聲。春風正淡蕩,白露已清泠。
哀響激金奏,密色滋玉英。歲寒霜雪苦,含彩獨青青。
豈不厭凝冽,羞比春木榮。春木有榮歇,此節無雕零。
始願與金石,終古保堅貞。不意伶倫子,吹之學鳳鳴。
遂偶雲龢瑟,張樂奏天庭。妙曲方千變,簫韶亦九成。
信蒙雕斲美,常願事仙靈。驅馳翠虬駕,伊郁紫鸞笙。
結交嬴臺女,吟弄升天行。攜手登白日,遠遊戲赤城。
低昂玄鶴舞,斷續彩雲生。永隨眾仙去,三山遊玉京。
序文中說:“感嘆雅制,作《修竹詩》壹首,當有知音,以傳示之。”可見這首詩是有所寄托的。詩的前半部分寫竹出身高貴,生活在壹個幽雅的環境中,因而培育了不畏風寒、四季長青的堅貞品格。陳子昂出身富家大族,任俠仗義。盧藏用說他“感激忠義,常欲奮身以答國士。” ,又稱贊他“子之生也,珠圓流兮玉分潔。子之沒也,太山頹兮良木折。” 陳子昂人冰清玉潔、超凡脫俗的品格,與詩中的竹是何其相似!後半部分寫竹因其優良的質地而被黃帝的樂師伶倫采割,雕鑿成簫,用來歌頌神靈,從而飛上天庭。陳子昂也是由於才華出眾,才受到武後的賞識。因此他向“知音”者暗示,希望能得到朝廷的重用,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這首詩托物寓意,興寄悠深,可以說是壹篇“興寄”的典範作品。
當然,提倡興寄精神,主要目的在於強調詩歌應該有深刻的思想意義,要有感而發,使而有所寄托,不作無病呻吟,而不在於是否采用比興手法。有些作品雖然沒有采用比興手法,但同樣體現了興寄精神。如陳子昂的《燕昭王》:
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臺。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 霸圖今已矣,驅馬復歸來。
詩人登上碣石阪,遙望當年燕昭王所築的黃金臺,引起無限感慨。燕昭王為報齊仇,圖霸業,建館築臺,延招天下賢士。而今遺跡雖存,卻“丘陵盡喬木”,令人悵然。這首詩雖然沒用比興手法,但卻明顯地寄托了對當權者壓制賢才,使有才之士報國無門的感慨。
在陳子昂的詩歌中表現出來的風雅傳統、興寄精神和剛健的風骨,其基本精神是要求詩歌要密切聯系社會生活,要有勁健剛直的思想力量和高昂壯大的感情力量。這在當時詩壇仍受到綺靡纖弱詩風影響的情況下,確有起衰救弊的作用。對此,後人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李陽冰說:“陳拾遺橫制頹波,天下質文翕然壹變。” 胡應麟也說:
唐初承襲梁、隋,陳子昂獨開古雅之源,張子壽首創清淡之派。盛唐繼起,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風神者也。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孟雲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氣骨者也。子昂〈感遇〉,盡削浮靡,壹振古雅,唐初自是傑出。
由此可見,陳子昂的詩歌創作對初唐詩風的轉變起了多麼巨大的作用。他的詩歌理論和詩歌創作,也對盛唐詩人產生了明顯的影響。他是唐詩開創時期在詩歌革新的理論和實踐上都有重大功績的詩人,杜甫稱贊他:“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揚馬後,名與日月懸。……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 ,對他在唐詩發展上的功績有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詩人的公論。盛唐詩人,關心政治,心系民生疾苦的現實主義精神,也在他這裏吸取了寶貴的精神。
肆、 後人對陳子昂的評價
陳子昂在初唐詩歌革新中的功績,後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旗幟鮮明地反對浮靡輕艷的齊梁詩風,倡導“風骨”、“風雅”、“興寄”,對扭轉初唐時期詩歌創作中,題材狹窄、內容貧乏、華而不實、輕艷纖弱的弊端和不良風氣,產生了很大的作用,從而使唐代詩歌走上了壹條與社會生活密切結合、幹預政治、關心民生疾苦的道路。陳子昂的詩歌創作,正是在他的這種詩歌革新主張的指導下進行的。他的詩歌作品大多是有感而發,題材廣泛,內容充實,感情強烈,詩風剛健,廣泛而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政治生活面貌,從而大大地開拓了詩歌的表現領域,成為唐代現實主義詩歌的先驅。正是在這壹點上,後人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唐興,文章承陳、隋之弊,子昂始變雅正,敻然獨立,超邁時髦……繼往開來,中流砥柱,上遏貞觀之微波,下決開元之正派。” 。
然而,他的詩歌創作也存在著明顯的偏頗和不足。雖然他主張詩歌應有剛直的思想力量、勁健的感情力量和完美的藝術形式,但其目的是為矯正“彩麗競繁”、內容貧乏的浮靡詩風,側重點是在思想感情的表達上。因此,有時僅是為了表達某種思想而寫詩,忽視了詩歌作為壹種文學作品而對形式美的要求,尤其是忽視了對意境、韻味的追求。因而他的詩歌作品往往理勝於情,氣勝於辭,質勝於文,淡乎寡味,缺乏感人的藝術力量。王夫之說他的〈感遇詩〉“似誦似說,似獄詞,似講義,乃不復似詩。” ,雖有點偏激,卻也壹針見血,切中其弊。他的〈感遇詩〉中確實有壹些類似於玄言詩的抽象說理的作品,如第八首的“吾觀昆侖化”、第三十八首的“仲尼探元化” 等。他的詩歌在藝術形式上遠不及“四傑”、“四友”、“沈宋”的華美精致。因此,後人雖然對他在初唐詩風轉變中的作用交口稱贊,但對他的詩歌作品卻評價並不高,他的作品真正活在讀者心中的也只有《登幽州臺歌》等寥寥數首,遠遜於“四傑”,甚至也不及因人品而遭譏的“沈宋”。另外,陳子昂的詩歌幾乎都是五言,其中絕大部分是古詩,可見他不太重視形式精致的格律詩的創作,這也說明他有忽視詩歌形式美的傾向。
總之,陳子昂的詩歌革新主張在初唐詩風轉變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的詩歌創作也取得了較高的成就,但也存在著某些嚴重的偏頗和不足。應該說,這是對陳子昂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作出的比較公允的評價。
伍、結論
陳子昂與沈、宋、初唐四傑雖在唐詩發展轉變上,***同體現了時代蘊育的新變之勢,但當沈、宋等人仍披著齊梁風流的外衣、賦開闊壯麗的唐詩,新意雖具卻發展有限時,陳子昂則完全捐棄了齊梁舊習,以復古結合漢魏風骨與盛唐氣象,登高壹呼而成為風氣的先驅者。正如葉燮所言:“從來豪傑之士,未嘗不隨風會而出,而其力則嘗能轉風會。” 陳子昂以其才識學力,承風會所育,卻又不為風會所囿,大力扳轉,乃是他高於同時代詩人的根本因素。在當時,他的詩歌創作雖不受重視,甚至“不得列於詩人之什 ”,但他“名與日月懸”的深遠影響,又豈是其他詩人所能比擬。
參考書目
1.元好問《遺山先生文集》卷十壹之〈論詩三十首〉其八,臺北:臺灣商務,1967。
2.王夫之《唐詩評選》卷三,《姜齋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1965。
3.王夫之《唐詩評選》卷三,《姜齋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1965。
4.王世貞《全唐詩說?東白草堂集序》,臺北:臺灣商務,1965。
5.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古籍,1996。
6.杜甫《杜工部集》卷七之〈過陳拾遺故宅〉,臺北:臺灣學生,1971。
7.沈德潛《唐詩別裁》,臺北:臺灣商務,1968。
8.胡應麟《詩藪》,上海:上海古籍,1995。
9.高秉《唐詩品匯?五言古詩敘目》,上海:上海古籍,1988。
10.楊士弘《唐音》,臺北:臺灣商務,1981。
11. 楊家駱《新校陳子昂集》卷壹,中國學術名著第六輯,臺北:世界書局,1964。
12.葉燮《原詩》,北京:人民文學,1979。
13. 蕭華榮《中國詩學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