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人王太昊伏羲的傳說有哪些?

人王太昊伏羲的傳說有哪些?

首先太昊、伏羲是兩個人而不是壹個人,伏羲是太昊的先祖。

具體區分如下:

伏羲:  伏羲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據已故考古家王獻唐先生考證,他出生在泗水縣泉林、華村壹帶。伏羲聰慧過人,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八卦,成了中國古文字的發端,也結束了“結繩紀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駕辨》曲子,他的活動,標誌著中華文明的起始。伏羲是傳說中人類文明的始祖,被尊為“三皇”之首。

相傳,他的母親名叫華胥氏,是壹個非常美麗的女子。有壹天,她去雷澤郊遊,在遊玩途中發現了壹個大大的腳印。出於好奇,她將自己的腳踏在大腳印上,當下就覺得有種被蛇纏身的感覺,於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這壹懷孕就懷了十二年。後來就生下了壹個人首蛇身的孩子,這就是伏羲。當地的人為了紀念伏羲的誕生,特將地名改為成紀,因為在古代,人們把十二年作為壹紀。據史學家考證,古成紀就是今天的天水。《漢書》中說道:“成紀屬漢陽郡,漢陽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所以,天水歷來被稱為“羲皇故裏”。

根據傳說和史籍記載,作為人類文明始祖,伏羲的主要功績是:壹、教民作網用於漁獵,大大地提高了當時人類的生產能力。同時教民馴養野獸,這就是家畜的由來。二、變革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使血緣婚改為族外婚,結束了長期以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三、始造書契,用於記事,取代了以往結繩記事的落後形式。四、發明陶塤、琴瑟等樂器,創作樂曲歌謠,將音樂帶入人們的生活,幫助人們“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五、將其統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員進行社會管理,為後代治理社會提供借鑒。六、創制古代歷法。

但是,伏羲的最大功績還是創立八卦。

在天水麥積區(原叫做北道區)渭南鄉西部,有壹卦臺山,相傳這裏就是伏羲畫八卦的地方。傳說在伏羲生活的遠古年代,人們對於大自然壹無所知。當下雨刮風、電閃雷鳴時,人們既害怕又困惑。天生聰慧的伏羲想把這壹切都搞清楚,於是他經常站在卦臺山上,仰觀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周圍的地形方位,有時還研究飛禽走獸的腳印和身上的花紋。

有壹天,他又來到了卦臺山上,正在苦苦的思索他長期以來觀察的現象。突然,他聽到壹聲奇怪的吼聲,只見卦臺山對面的山洞裏躍出壹匹龍馬。說它是龍馬,那是因為這個動物長著龍頭馬身,身上還有非常奇特的花紋。這匹龍馬壹躍就躍到了卦臺山下渭水河中的壹塊大石上。這塊石頭形如太極,配合龍馬身上的花紋,頓時讓伏羲有所了悟,於是他畫出了八卦。

後來,那個躍出龍馬的山洞被人們稱為龍馬洞,渭水河中的那塊大石就叫做分心石。現在去卦臺山,妳還能看到這些地方。而且,龍馬洞裏還有石槽和石床的殘跡。

至於八卦的功績,在於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以它為特征的伏羲文化,到現在仍吸引著國內外無數學者在探索、研究。而且,當代的許多學科也都深受其影響,並從中得到啟示。據說,德國大數學家萊布尼茨發明二進制,也是受了八卦的啟發。

有這種可能: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都是出自伏羲氏的部落首領,他們處於不同時代,但地位相同,且都可稱 “伏羲”(因為都出自伏羲氏的部落)。太昊 在位起訖:公元前7569—前7527年。

生卒年:公元前7593—前7527年。

出生地:泰安(今山東泰安市大汶口)。

立都:汶上(今山東濟寧市西北)。

年號:太昊元年(癸醜,前7568)。

亦作太皞,風姓,號伏戲氏。以木德王,是為春皇。壹雲伏羲氏,壹雲宓犧氏,壹雲包羲氏,壹雲庖犧氏,都陳。中國氏族聯盟時代伏羲女媧政權的五任帝。在位百十壹年,壹雲百六十四年。

太昊,古籍中或記為“太皞”,是上古東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領。東夷是上古在中原可堪與華夏抗衡的部族,它與華夏的交往十分頻繁,並創造了燦爛的殷商文化。對此,學界已無疑義。東夷部族世居之地在今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壹帶。《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陳,太皞之虛也。”陳地在今河南淮陽,淮陽今存太昊墓。周代以後,其後裔屬地漸次東移,《左傳·僖公二十壹年》:“任、宿、須句、顓頊,風姓也。實司太皞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東夷各支才逐漸被魯、齊、越等國吞並,融入華夏。《後漢書·東夷列傳》:“秦並六國,其淮、泗夷皆散為民戶。”也就是說,這時東夷各支已不再以獨立的實體存在,成了華夏族的“編戶”,與華夏融為壹體,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組成部分。隨著華、夷的交融和合,東夷的祖先和首領太昊、少昊等也納入到華夏的古帝序列中。

太昊,又名:大嗥、太嗥(古時大、太,昊、嗥通用);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是春秋戰國前期的主要文獻《左傳》P112“大嗥,即太睬氏,傳說中的古代帝王”。

“嗥亦作吳”(《十三經論》)。之後戰國初期的《山海經》的世系記載,上起太吳,下至商周,包括了上古史大部分帝王和首領:炎帝、黃帝、少吳等;“隨著考古學、古文字學和民俗學研究的深入,這些世系將成為信史的組成部分。”(王立:談《山海經》的人神差異)。而《漢書·律歷誌》將太吳、少昊列入中國古史最完各的按五德相生順序編排的帝王系統,為後來的各朝各代封建高層所認可,並遵奉不違。

1.太昊——歷史上真實人物:東夷先祖

《漢書》“太吳帝宓羲氏,宓者伏”,此後各種典籍、文獻中又有:包犧、庖犧、伏戲、宓戲、犧皇、雄皇氏等等同音、同義、近義及通假字。應該說太昊確有其人,先為東夷部落聯盟酋長,後與西來東進的伏羲氏東西合璧,融為壹體,並稱太昊伏羲氏,為華夏文化的***祖。據嚴文明先生考證:“東夷的祖先有太吳、少昊,而太吳時代應該在大汶口文化晚期”(《東夷文化的探索》);另據何光嶽先生考證:“古書中的鳳鳥即長尾鳥雞也即臯雞,太昊(嗥)以臯雞為圖騰”、“鳳之象也,燕頷雞啄,五色各舉,出於東方君子國。”(《淮夷史考》)。

這些文史資料告訴我們:太昊是壹個生活在東部沿海或海中島國以鳥為圖騰的部落酋長。據歷史學家奕豐實教授考證:“太昊和少吳是傳說時期東方夷人的較早階段,太吳部族最初活動於魯東和蘇北地區”。(《太吳和少昊傳說的考古學研究》),出過多部海岱文化論著的奕豐實教授,揭示了壹個鮮為人知的歷史現象:“皖北豫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遺存最有可能是從蘇北地區遷徙而來的。同時,魯東沂、沭河上遊壹帶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存,其中壹部份也有可能來自蘇北地區。”是什麽原因導致了這種遷徙呢?奕教授推測有兩個因素,壹是大汶口文化人口增多,勢力膨脹而進行的向外擴張(《海岱地區考古研究》)。但也並非完全如此,處於海岱文化南緣、良渚文化北漸的蘇北地區,壹直存在著兩大文化區系的交往與聯系(奕豐實《良渚文化的北漸》),最終采用了戰爭形式,導致兩敗俱傷。二是水患,低窪的蘇北加上黃河改道至淮河下遊人海,當時還不可能有大規模人力來治理河道,導致大量人口外徙。由此可知,太吳系部族最初活動於魯東和蘇北地區,後來迫於良渚文化的壓力和水患,才舉族西遷至皖北、豫東和魯西南地區。而留居原地的太昊系的其他支系(j{口少吳),盡管也創造了較高的文化,因偏居海隅,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漸被西遷中原的人們所淡忘,或因史書文字的疏記,故較少提及;後世壹直尊太昊為東方之帝,是與太吳最初居於東方有關。至於說太吳後裔較少,少吳後裔較多,是因為太吳西遷後與中原乃至豫南、鄂北、直達陜甘,溶人並同化於華夏文化有關。這對偏居海隅的少吳部族得以在東方獨立地繁衍,便有了合理的解釋。

2.太昊在“東海之外”的活動遺跡與傳說

當代著名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在《中國歷史簡編》中明確指認:“太吳是東夷族的酋長”。而東夷是日、月崇拜、鳥(鳳)為圖騰的近(座)海部落;最近發掘並列為國家級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藤花落史前內外城墻遺址及文物,展示了壹個久已湮滅了的古國——應為少吳之國。經國家眾多知名考古學家、史學家論證:為少昊古國初都。從而證明與少吳有傳承關連的太吳,毫無疑問是創造藤花落古國文明的先祖。

而連雲港及周邊地區有關太吳的遺跡和種種傳說,多少又反映了這位太古之帝留在這方水土及民間口頭文學中的痕跡。

①據專家對屬於我市上古文化北緣——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的壹件簡化圖像考證分析:上圖的圓圈為“日”,中圖的橫月上弧有多個向上凸起的尖,認定為“火”,下圖為五個向上的銳角,是群山的圖示。那麽這個圖形的整個含義為“大地(群山)”上空是“日”與“火”的合字,即“炅”或作“吳”。田昌五先生認為:“是壹個氏族部落的標誌,有如後來的族徽”。為此奕豐實教授認定:是分居於皖北豫東蘇北地區“持有這種族徽的昊族居民,只能屬於太吳系部族。”

②編蓑衣、創歷法、發明畎田制,以石代木天表柱,乃太吳在古羽山的四項發明。太昊還針對當時古羽山地區多雨、潮濕的天氣,發明了用草編織的蓑衣,至今雲臺山區及周邊山民、農民還有編織或穿用蓑衣的習慣;在稻麥即將成熟季節,妳在農田可看到身著蓑衣的稻草人,用以驅嚇偷吃糧食的鳥類,太昊利用連雲港地區多山、多島、東臨大海,地理位置適中的優越條件,指派羲仲在羽(蝸、隅、郁)夷的所在地雲臺山,建立了測天觀海(潮)場所。為其創立八卦歷法提供了日出日落、潮汐漲退、氣候季節變化等數據。至今太吳指派羲仲觀日祭日的遺跡還在。連雲港是世界水稻種植的發源地之壹,這已被將軍崖巖畫等史跡與出土文物所證實。這也是太吳部落對人類文明的壹大貢獻。太吳利用連雲港地處黃、淮下遊,水量充沛(河水、雨水),土地肥沃,氣候溫濕,適宜農、牧、漁、獵的特點,進行了農田改革,放水澆田;其發明的畎田溝洫制,既可灌溉又可排澇;是農業文明的壹大發展。太吳還改木制天表柱為石質天表柱,名石晷,至今雲臺山的東磊還有石晷殘跡可尋。

③百鳥棲息繁衍的古羽山,是東夷鳳鳥圖騰的發源地。太吳的另壹個名號叫帝俊,帝俊又稱為大吳嗥,其形狀為鳥首人身,說明帝俊是鳥絕不會錯。古羽山之地的大海和臨海沼澤便成為百鳥覓食的天堂、繁衍的王國。鳥自然成為與其***存的人類的食物鏈之壹,久而久之便產生出許多與鳥相關的習俗與文化。如以鳥的不同特性,任命部落裏的不同職能官員的名稱;以鳥的生活習性,來判斷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的發生變化;以不同鳥類的棲息地命名有關部落、民居的名稱和族徽(圖騰)。

④吳佬爺與十花城。傳說在市區東部的埒子口外,有壹座非常富裕繁華的神國——十花城。哪家、哪人做了壞事,吳佬爺就會降災於彼;如行善做了好事,昊佬爺也會記著;待有善果了,就帶妳或全家乘他的蘆葦筏到十花城去玩。這城墻、城門都是用蘆葦編的,擋風擋雨擋潮水,開城門時昊佬爺也是用蘆葦兩根,搭成“十”字形,對著門念念有詞:“昊佬爺來門開開!吳佬爺來門開開!”如此門就自動打開。城裏物產豐富,應有盡有;人人穿金戴銀,個個喜笑顏開,可自行取用,不用付錢。壹次有壹戶人家進了十花城起了貪心,大包小包,全家瘋拿;臨走時,乘昊佬爺瞌睡間,還偷走了蘆葦十字鑰匙,說等下次再來;不想全家上了蘆葦筏漂了不壹會,就被海浪吞沒;接著十花城也沈入海底,變成了淺灘,長滿了蘆葦。至今人們手拿蘆葦十字鑰匙,尋找十花城,可再也碰不上了。人們說是吳佬爺生氣懲罰這壹家,但也殃及無辜;自從沈了十花城,沿海海汛侵堤,災難不斷。

據說這昊佬爺就是太吳,這十花城就是藤花落。

⑤觀音老母、女媧與太吳。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通稱觀世音為觀音大士、觀音菩薩、救苦救難觀世音等等;唯獨連雲港及周邊地區的古人稱之為“觀音老母”。原來儀妙莊嚴、俊美無比的女性神靈,竟然被稱為“老母”———位有些老態龍鐘的婆婆,真耐人尋味。小時聽大人講:人是觀音老母創造的,她捏泥為人,是人祖。現在才知道,這哪是觀音,絕對的“女媧”。自然當地人稱創造人類的女媧為觀音,那麽女媧的丈夫——太昊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女媧的化身——觀音老母的配偶,這不是褻瀆神靈,是兩種傳說的“東海之外”的合璧。

⑥二郎神、侉父、滄海桑田。二郎擔山趕太陽,已是連雲港地區民間家喻戶曉的口頭禪,至今遺留二郎神擔的東陬山、西陬山在東部海濱,並有童謠、大鼓詞傳播至今:“壹字洋洋離家鄉,二郎擔山趕太陽……”。歌頌二郎神擔山鎮住了後羿射下的九顆到處亂滾的毒太陽。看來這二郎神應是誇父,是居住在羽山壹帶操“侉”音的連雲港人。據推測,這二郎神、誇父都是太吳的化身。二郎擔山趕太陽也好,誇父逐日也好,都與東夷人的太陽崇拜有著密切關聯。精衛填海的故事,後羿射九日的傳說,都標誌著我們這個“東海之外”頭上頂日的太昊部族戰天鬥地的豪情壯舉。

他是我國遠古神話傳說中的壹個聖明帝王,他“為百王先”,居三皇之壹,列五帝之首。他在人類社會從母系向父系,由野蠻向文明進化時期,以自己的聰明和智慧,立下了齊天功績。後人因此稱他為“始祖”、“斯文鼻祖”。“太昊”即是人們對伏羲的贊詞,意為伏羲功德無量,像日月那樣光明。

黃帝時有風後(風伯), 竹書紀年夏代有風夷, 春秋時有風姓小囯任、宿、須句等, 其後融入華夏族。

太昊是純血緣伏羲氏族傳人,他的祖輩是三任帝嬟移,母輩是四任帝師嬟。

太昊生於師嬟二十二年(戊子,前7593),是純血緣伏羲氏族的壹位絕頂聰明的男子。當時的社會制度是以女人為尊,男人從屬於女人。因此,各部落大酋長多數都是女人。只有極少數出類拔萃的男人才能有資格被選為部落首領。太昊就是其中壹個。

公元前7569年,四任帝師嬟病死於宮中。師嬟去世後,族人推薦他即帝位,以癸醜年(前7568)為太昊元年。

太昊執政時期,其活動區域主要在太行山以東和山東半島的山地,《淮南子、時則訓》記載:“東方之極,自碣石山,過朝鮮,貫大人國,東至日出之次,樽木之地,青土樹木之野,太昊,句芒之所司者,萬二千裏。”這裏清楚地說明,當時伏羲女媧政權所統治的區域在中國的北方和東部,而在長江流域和嶺南地區及西部高原,同時還活動著其它部族的中華人,他們分屬於不同的氏族聯盟政權。

太昊初都於汶上(今山東濟寧市西北),晚年時遷都於宛丘(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北)。

太昊執政時期除繼承了先祖伏羲所創造的遠古文明外,還有了許多新的發明和創造。在生活上的發明主要有三項:

壹是進行農田改革,放水澆田,史稱“畎田”。當時氣候多雨,洪水不斷泛濫,黃河水攜帶著黃土高原的大量泥沙沖擊著下遊窪地,形成大面積的平原。當時人們稱這種河水沖擊形成的平原為“息土”、“息壤”、“宿沙”、“夙沙”。太昊時期發明的“畎田”就是在這些平原上開溝挖渠,即可以灌溉農田,又可排泄洪澇,是農業文明的大發展。伏羲氏因有畎田之利,後被周邊氏族稱之為畎夷。

二是對大風雨表的改革,太昊以前的大風雨表為木質,稱木主,極易損毀。太昊改用石主為碑,以象髀骨,樹立測試風雨的山碑天齊石主。又稱石晷。

三是發明草編織物——蓑衣。當時的氣候晴天少陰雨多,夏季裏更是經常陰雨連綿,麻類織成的衣物不利於田間勞作和漁獵。這時候,民間發明了用草和樹皮編成的防雨工具,稱作蓑衣,以適應當時的惡劣天氣。後來,人們便把這項發明歸功於太昊了。

太昊娶五世女媧氏女子為妻,生有四子。長子名重,次子名該,三子名修,四子名熙。這四個兒子後來都得到了太昊的重用。太昊執政時,提升葛天氏後裔木正勾芒(又作句芒)為天棟勾陳柱下史總官,拜為上相。改任長子重代替勾芒木正之職,主東方木星,龍星的觀測。因為人們習慣於稱木正為勾芒,便把重稱作勾芒。此後“勾芒”便成了木正官職的代名詞。太昊任命次子該為金正,號蓐收,又稱金天氏,主西方金星的觀測。又以三子修和四子熙***主北方水星,號為玄冥,負責北方辰星的觀測。

太昊時期在文化上的重大貢獻是發明了十二地支。

傳說十二地支是太昊的重臣勾芒發明的,古時的十二地支讀音和寫法與現在完全不同,古時的寫法和讀音是:⑴□讀“孳zi”,即現在的子;⑵□讀“孬nao”,即現在的醜;⑶□讀“坳ao”,即現在的寅;⑷□讀“嬌jiao”,即現在的卯;⑸□讀“臣chen”,即現在的辰;⑹□讀“廣guang”,即現在的巳;⑺□讀“五wu”,即現在的午;⑻□讀“圍wei”,即現在的未;⑼□讀“長cang”,即現在的申;⑽□讀“酋qiu”,即現在的酉;⑾□讀“渠qu”,即現在的戌;⑿□讀“礦kuang”,即現在的亥。因上古符號文字無法輸入,寫法暫時空缺(據王大有《三皇五帝時代》)

太昊是伏羲女媧政權的壹位很有作為的帝王,史書上曾留有許多記錄,但由於天災人禍的損毀,保留下來的很少,我們也只能從史書的引文和考古中獲得少量的信息。

太昊在位執政虛記四十三年,卒於太昊四十二年(甲午,前7527),終年六十七歲。遺體葬在宛丘太昊陵(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城北),尊號白帝、帝太昊。